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梗护理中的效果评价
2020-12-10陈婷婷李春娟
陈婷婷,李春娟
(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 盐城 224001)
急性心梗具有发病急和症状显著等特征,会直接威胁患者健康,在进行临床治疗时,应该保证其及时性和积极性,以加快患者恢复速度。因此,在急性心梗患者治疗时,科学选择护理措施至关重要[1]。对于预见性护理来讲,其主要是根据患者综合状况,科学选择护理措施,提高治疗效果,确保患者护理措施的全面落实。在本文研究中,选取100例急性心梗患者,研究预见性护理效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取本院100 例急性心梗患者为对象,时间为2018.06-2019.06期间,根据随机双盲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组患者50例。对照组男女比例为26:24,年龄为46-82岁,中位数(64±18)岁,患者病程为1-11小时,中位数6小时。研究组男女比例为28:22,年龄为45-82岁,中位数(63.5±18.5)岁,患者病程为2-11小时,中位数6.5小时。全部患者均满足急性心梗诊断标准,分型有前壁和下壁等心肌梗死,未伴有严重系统慢性病变。患者资料对比无意义(P>0.05)。
1.2 方法
为急性心梗患者进行护理时,对照组选择常规护理,主要包括:观察生命体征,并进行用药指导和健康教育等。研究组选择预见性护理,护理方法包括:(1)科学制定护理方案,结合患者存在的基础疾病,科学制定患者预见性护理方案,按照护理措施进行,可以确保护理服务具有有效性特点。强调个体健康和疾病差异,及时发现患者存在风险与护理问题,有利于及时解决。(2)基础护理,向患者进行心电监护,对其生命体征予以观察,维持卧床休息状态,并展开床旁心电监护等。按照抢救需求作好相关工作,例如:相关仪器和药品准备等,是保证患者有效救治的关键[2]。(3)心理护理与监控宣教,在为患者展开心理护理时,针对濒死感患者进行,可以消除其恐惧情绪。患者病情维持稳定状态后,应该积极展开心理疏导,引导其表述自身焦虑与恐惧情绪,以便于进行心理支持,使其具有一定安全感,同时进行健康宣教,确保患者积极参与治疗,提高患者关于疾病认知。(4)并发症护理,在急性心梗患者治疗时,通常会出现不同并发症,例如:心律失常与心衰等,因心律失常主要发生上午时间段,所以,强化此段时间巡视,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全面记录患者生命体征,可以有效消除影响因素,保证患者综合情况维持稳定[3]。
1.3 统计学分析
用统计学软件SPSS 21.0分析数据,护理指标用(±s),t检验,并发症用(%),x2检验,如果P<0.05组间差异有意义。
2 结 果
2.1 护理指标
对照组疾病认知和舒适度、满意度评分均低于研究组,比较差异有意义(P<0.05),见表1。
表1 护理指标比较[n、±s]
分组 例数 疾病认知 舒适度 满意度对照组 50 7.1±1.1 7.2±1.5 6.7±1.2研究组 50 9.3±0.6 9.6±0.3 9.7±0.3 t 12.4153 11.0940 17.1498 P 0.0000 0.0000 0.0000
2.2 并发症
对照组并发症(16%)发生率高于研究组(2%),比较差异有意义(P<0.05),见表2。
3 讨 论
急性心梗属于临床比较常见疾病,治疗方法相对较多,结合临床经验发现,疾病康复和患者乐观心态密切相关,但因为患者缺少疾病知识了解,尤其是未掌握治疗后并发症,普遍会存在较大心理压力,从而导致患者不积极治疗和护理,使其缺少较高配合性[4]。在临床护理中,预见性护理属于有效护理模式,可以更好辅助患者参与护理工作。预见性护理工作中,其主要强调人文关怀,对潜在风险进行分析,科学制定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各种问题。因此,急性心梗患者护理中,预见性护理具有较高应用效果,在患者康复与护理效果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呈现较为显著成效。
本文研究中,通过研究结果对比与分析可知,研究组患者认知度和舒适度、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其并发症发生率为2%,低于对照组16%(P<0.05)。可见,预见性护理具有较为理想护理效果,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病情状态,使患者正确掌握疾病知识内容,在提升知晓度与舒适度同时,还能改善患者当前状态,降低并发症发生,呈现积极影响作用。
由此可见,急性心梗患者护理中,预见性护理应用效果理想,可以提升患者知晓度和舒适度,同时改善患者满意度,预防发生并发症,以提升患者治疗效果,促进其早日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