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体间性视角下大学生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2020-12-09杭行衡容

快乐学习报·教研周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主体间性以人为本实践

杭行 衡容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主体间性的思想教育模式理念逐渐成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理念,但是在学校的主流教育观念中,这种理念还未占据主导。想要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还需要结合实际,从生活中出发,坚持以科学的方式进行教导,让学生得以升华和发展。

关键词:主体间性;大学生思政课;以人为本;实践;交往理论

现阶段,主客体二分模式是大学思政课的主要教学手段,教育者凭借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大量的知识资料,对被教育者进行知识灌输,在这个过程中,受教育者基本上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教育者占据绝对主导,这很容易造成受教育者的学习惰性。而主体间性的教学理念充分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发挥起来,通过科学有效的措施,让学生处于全面个体的状态,通过实际,联合生活,将空洞、枯燥的知识变成生动有趣的生活现象,让学生能够再坚持马克思主义道路的同时,还能够保持学习的积极性。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

主客体二分的教学模式面临着诸多问题,这不仅表现在学生身上,还体现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一)人本色彩的缺失

虽然,很多高校教师已经意识到生动有趣的课堂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已经通过播放生动、便于理解的动画,来活跃课堂气氛,和简化学生学习过程,以期能够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但是效果却不尽人意,学生低头率居高不下,在高校课堂上,往往会看到以下画面:讲堂上,教师滔滔不绝,激情四溢,堂下学生低头、呆滞、昏昏欲睡,学生与教师之间几乎处于零沟通,无交流的状态,学生不尊重教师的教学成果,学生与教师之间难以互相尊重。

(二)教育内容的失衡

现阶段,大学课堂的主要知识来源就是课本,以及教师偶尔早已过时的事例,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能够学到一点知识,期望能够应付考试,基本上学习和日常生活处于长期不互通的状态,在教师与学生,主体与客体的教学模式框架里,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处于理论的形式,所学知识往往是很多年前的,已经严重脱离生活,这也是大学生难以将学习和生活相连接的主要问题。

(三)交往层次的断层

目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是非常少的,交流模式也仅限于对话这一种,基本上处于教师说,学生听的阶段,这种交流模式太过狭隘,很容易出现交流断层,对话是一种学问和技巧,是展示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形式,一个好的对话模式应该是双方或者多方处于诚恳的态度,相互之间有来有往的对话,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效率非常低下。

(四)教育目标的迷失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是建设新中国的栋梁,时代日新月异,大学生要时刻紧跟时代的脚步,但是目前的高校思想教育的目标却跟时代存在着重大的隔阂,教育应该跟随时代发展,教育内容不能总是一成不变的,而现阶段的思想教育却跟时代脱节,评判方式也是颇为落后,大学思政课的教学模式将原本应该是主体的学生变为课堂的被监管者和从属,学生的个眭被压制,学生的自由个性也被淹没。

二、主体间性视角下大学生思政课教育教学策略

(一)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

如何在大学思政课中运用主体间性的理念?就是要将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从属的教学模式抛弃,一切教学行为以学生为主,让教师、学生处于平等地位,这样一来,学生和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隔阂就会减少,交流就会增多。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人是一个整体,想要认识一个人,要从人的存在、本质、和运动发展规律等等方方面面去研究。思想教育工作的主体是人,在主体间性的教育理念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单独的个体,之间是关系是平等的,两者之间处于交流,沟通的状态,学生和教师处于一个整体的状态,谋求共同进步,合作发展。

(二)以生活世界为内容基础

唯物主义世界观是主体间性的重要基石,大学生的意识源于他们的日常生活,生活决定了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所以想要进行好思想教育工作,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大学生的生活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思想政治主体间性理论的主要方式,就是将教师与学生紧密结合,在这种关系下,教师在教导学生时就可以直接将很多的知识以交流的方式穿插着生活常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节奏中熟练掌握该学习的知识点,并且能够在生活中运用出来。

(三)以交往实践为实现途径

传统的完课就是知识传输过程的结束,这种教育就是单向的知识传输,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简单地精神传递和知识点搬运,通过简单地交流完成教育过程,但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想要学生能够掌握知识的精髓,光是语言传输是不够的。交流不仅仅是语言的交流,还包括物质交流和精神交流。人的意识来源于自己的感知,物质交流是精神交流和语言交流的基础。在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中提到:個体和共同体之间相互交换,从而获得能力和力量的过程才称之为交往。所以一切交往的前提都是物质交往。

(四)以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

传统的统一式教学经过时代的变迁和新时代教育标准的检验,已经是不再科学的。受教育者在这个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一种非人的角色,往往被当做知识的容器,而教育者受到现代价值观的影响,把原本教书育人的观念逐渐变得功利化,更加向往填鸭式的简单粗暴的教育模式,这种粗暴的教育方式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全面能力发展。

结论

教育是全面的,这个全面不仅仅是体力与脑力的全面,还包括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既不能完全放任学生自我发展,完全放任自流会让学生发展片面,同时也不能压制学生个性,要对大学生的日常丰丰富多彩的生活报以肯定的态度,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培养下一代新中国掌舵人,要将学生个性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在自信自强中完成自我完善。

猜你喜欢

主体间性以人为本实践
师生主体间性理解的合理性考辨
浅析课堂话语模式的模糊与缺失
中国儒学外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内地青春片场域:期待从对立走向对话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