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留守儿童关怀模式优化研究

2020-12-09吴承霞杜庆徽

西部论丛 2020年13期
关键词:关爱留守儿童新时代

吴承霞 杜庆徽

摘 要:农村留守儿童是党中央和地方政府十分关注的问题。根据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实证模型等方法,对甘肃省景泰县漫水滩乡红溪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剖析以往农村留守儿童关怀模式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结合我国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和需要,提出保障留守儿童生命安全、身心健康、教育权利、家庭幸福感,提高全体农民的获得感的优化。[1]

关键词:新时代;留守儿童;教育;关爱

引 言

甘肃省地处我国西北部,全省87个县(市、区)中,贫困县有53个,其中国家级重点扶贫县43个。多年来人均收入在全国处于末位。由于历史条件、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外出打工成了农民获取生活保障的重要途徑,甘肃省每年的劳务输出量多达350万人次以上。妇联调查数据显示,全省共有农村留守儿童67.7万人,其中,女童31.3万人,男童36.4万人;他们中,学前儿童17.9万人,小学生31.4万人,初中生18.4万人。从留守儿童监护的情况来看,隔代监护41.1万人,亲属监护22.6万人,同辈监护2.1万人,其他监护1.1万人,自我监护0.8万人,分别占留守儿童总数的61%、33%、3.1%、1.6%,有1.2%的留守儿童无人照顾。随着甘肃省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再加上政府“两免一补”政策的贯彻与执行,外出打工的农民和留守在家乡的儿童数量将呈上升趋势。

现根据新时代留守儿童关怀问题进行深入分解,结合我国时代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和需要,提出新时代农村留守儿童关怀模式的优化。[2]

一、红溪村留守儿童概况

红溪村隶属于甘肃省白银市漫水滩乡所管辖,位于景电二期灌区风沙区,是一个移民村,有各族群众276户1029人,2014年,全村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尚有86户316人。红溪村大多是以藏族群众为主,汉族则占少数部分。近年来,红溪村大力发展本村经济与教育,按照改革创新思路种植农作物,使之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从而改善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条件并且在数量上控制甚至减少了留守儿童。

二、红溪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影响因素调查结果

(一)红溪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笔者及所属团队调研过程中发现,大部分的家长文化水平有限,又离孩子较远,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孩子学习过程中缺少指引,部分父母存在攀比心理,不想孩子落后其他孩子,给孩子报很多补习班,却忽略了孩子的兴趣,导致孩子学习兴致缺失。

2.部分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望不高,他们潜意识里认为,读书并不是唯一出路、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大,导致孩子对学习放纵,成绩不理想;

3.孩子们都在邻村上学,路途遥远,学校没有校车,全靠家长接送,如果家长未能及时接送,孩子们上学就存在许多安全隐患,且学校规模较小,师资力量较差。

4.父母离异使孩子成为留守儿童的现象在农村极为普遍,这一类儿童不管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以及在心理上都较正常情况下成为留守儿童的孩子表现要差,在其成长过程中要面临的问题更是严酷。

(二)红溪村留守儿童调研结果及分析

为深入了解红溪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问题、心理问题等方面,笔者及所属团队针对留守儿童、家长和政府三方面制定了三份调查问卷。调研时正值农忙季节和暑假期间,孩子们都在家,部分家长也返回家中,为调研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调研过程中,笔者及所属团队通过赠送学习用品,拉近了与孩子的距离教育,巧妙引入话题,使交谈不生硬刻板,降低了孩子的抵触心理,确保了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参与的家庭共50户,其中父母暂时在家的有32户,孩子由(外)祖父母监护的有38户,孩子由其他监护人监护的有7户,仅5户家庭的孩子是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

家庭的经济状况关乎家庭的生活质量和其教育水平,经济条件不理想也是导致乡村留守儿童数目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调查问卷中设置了有关了解留守儿童家庭情况的问题,通过访谈得知,红溪村留守儿童家庭收入有以下几个来源如表1

如图所示,红溪村留守儿童家庭收入来源大多靠父母外出打工和家中种植农作物,一年中收入较高的家庭有40000元收入,较低的家庭仅有17000元收入,对于这两类家庭来说家庭经济分配情况有所不同,经调查知道留守儿童家庭收入主要用于各类生活花费,对于收入较低的家庭来说,生活花费占总收入的绝大部分,在子女教育方面较为吃紧。

家庭矛盾是每个家庭都会面临的问题,尤其留守儿童家庭,父母经常不在家,在孩子遇到问题时不能与父母及时沟通,导致他们的情绪不能宣泄。另外,父母与孩子的联系不够紧密,可能造成孩子和父母之间出现隔阂。就孩子与父母联系频率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表2

根据调查了解到留守儿童父母大多在外打工,一年回一次家的父母占多数,少部分父母常年不在家。从父母与孩子联系频率上看,孩子与父母定时联系和不定时联系占比较大。现今通讯方式多样,孩子可以通过手机或其它移动设备与父母联系。仅管如此,留守儿童还是会出现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等状况,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除此之外,孩子和父母长期不见面,还会造成孩子对父母的抵触心理,与父母相处时的不知所措。

孩子的教育是本文关注的重点,孩子的教育关系到孩子日后发展。家长和老师应关注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学习习惯,让孩子学会有效的学习方法并使得他们能够建立学习的兴趣、因材施教。留守儿童学习情况分析如表3

图表显示,红溪村大多数孩子在校成绩处于中等水平,少数人成绩较好或较差,这与红溪村教育环境因素有关。红溪村是没有小学的,孩子上学要去几公里镇上。家庭经济情况好一点的由家长开车接送,经济情况差的孩子只能徒步去上学。在笔者及其所属团队调查过程中谈及孩子们是否厌恶学习的问题时,得知仅2%的孩子特别讨厌学习;78%的孩子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很少有不想学习的情况;14%左右的孩子是被家长逼迫式学习;6%的孩子热爱学习。

在孩子学习方面家长的参与也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鼓励与信心,家长清楚地知道孩子的学习状况,并且及时给出相应的建议引导孩子认真学习,让孩子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当孩子犯错时让孩子及时知道自己的错误,及时更正孩子的错误。不难发现家长的直言教导相比于监护人教导来说更易于让孩子接受。家长对于孩子的学习了解情况如表4

根据图表可看出留守儿童对孩子学习情况的了解还需提升,在这一方面家长所做的努力还是欠缺的。另一方面,由于有的家庭有多个孩子,家长对于每一个孩子不能做到面面俱到,更缺少时间辅导孩子们的学习,有的父母文化水平较低,对于孩子的学业不能加以指导,只能起到监督作用。在学校中,老师一人要照看多个学生,精力不足,在孩子遇到问题时也不能及時发现,且出了校门,孩子在家的学习情况老师也无法全部掌握。这就使得在留守儿童教育方面出现许多问题。

三、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社会转型的产物和结果,是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带来的问题,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和农村基础教育的现存问题交织在一起,既有制度性因素,又有政策性因素。[3]社会原因导致的留守儿童问题有:

1.农民工子弟小学数量有限,在职教员少。农村是一个经济发展缓慢,文化知识薄弱的地方,由于资金和学生及教师数量的限制常常使得能够办起来的学校少之又少,再加上教师工资低、待遇差,农村环境劣使得大批教师不愿在农村从事教育工作

2.政府对其投入的教育经费和资源差异。一些有关考试制度的限制性政策,使得农村子女无法跟随父母进城学习,以至于子女必须在原户籍地学习生活,就像当地的一些留守儿童一样,自己只能在本地读书,而父母就在外面打工。

3.个别地方政府的教育责任缺位。有些地方政府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的责任缺口,缺乏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方面的认识和相应的政策保障措施。有些地方政府部门对其的财政支出相当有限,对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了解甚少。在建立外出务工家庭的专门资料、统计农村留守儿童的详细数目、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政策等方面依旧不完善,存在问题较多。

(二)家庭因素

1.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教育方式与监管不当。在农村,父亲作为主要劳动力,父亲不在家,家里所有农活皆由母亲一人承担,在孩子生活及学习方面花费的时间少之又少,加之母亲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对孩子的学习更是无能为力。对于其他监护人而言,监护人是(外)祖父母的对孩子有宠溺倾向,与此同时,祖辈监护人与留守儿童存在较深的代沟,情感和言语上的沟通极难实现。[4]

2.父母在外与孩子联系频率低。由于超负荷的劳动使得父母回到住所后很难有精力去联系自己的孩子,去倾听他们的想法以及去关注他们的学习情况。让孩子缺乏对学习的认识并且对学习产生松懈的心理,孩子与父母的隔阂逐渐增大。[5]

3.农村家庭经济负担过重。农村家庭子女普遍较多,加大了家庭经济负担,这也成为大部分农民外出工挣钱的先决条件,孩子与父母长期分离导致了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及学习情况受到一定的影响。

4.家长秉持“读书无用论”的观念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一步加深。一些家长认为让孩子读书,还不如早打工、早赚钱,还有一些家长思想较为落后,觉得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孩子读书更是无用。这种观念无形中降低了对孩子学习的要求,严重影响着孩子的学习进步,更是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打击。

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策略

当今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过程中带来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且无法回避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人群仍在加大,问题愈加凸显,因此,必须把这些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一)社会方面

各地政府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加强乡村产业创新建设,从根本上提高农村经济发展,让农民工能够留在农村。[6]

1.各地应大力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为农民工家庭提供更多帮扶支持和政策帮助,为其能更好地监护照料未成年子女创造条件。

2.利用当地区域优势,积极开展新型产业项目,为外出农民工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引导农民工积极返乡创业就业。各地应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加紧落实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的政策措施。制定并落实财政、金融等优惠扶持政策和定向减税、普遍性降费政策,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创造便利条件。[7]

3.加强各相邻地区之间的资源有效配置。各相邻地区之间通过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着力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相邻地区之间通过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有效的减少留守儿童数量,从而从源头上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4. 对于目前父母外出打工的中小学学生周末和暑假无人监管的情况,随着“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等项目的实施,在有条件的地方改建一批农村寄宿学校,可以保障“留守儿童”的监管、学习和安全,消除进城打工农民工的顾虑。设立“打工村儿童扶助中心”,面向所有的在读学生,专门聘请教师来管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开展夏令营、社会调查和勤工俭学等多种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学校方面

1.学校健全机制,发挥班级主阵地的作用,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管理,全面认真落实到位各项工作并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学习优先辅导、生活优先照顾、活动优先安排,实行帮扶留守儿童制度并建全与留守儿童谈心的制度。

2. 学校把“留守学生”当作一项课题研究。本课题的研究一方面是让“留守儿童”健康全面的发展,同时全面地提高教师的素质。其次要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形成对留守学生的系统管理。例如:收录学生心理有偏差的学生档案。此类学生的档案主要是班级和年级的《心理偏差学生名单》和《学生偏差心理转化谈话记录》两份表格。班主任将学生分配具体到任课老师,实行导师制,和任课老师共同做好此类学生的思想转化工作,加强其的思想教育。

3.借鉴国外开发早期共情训练计划,把握留守儿童情感教育关键期;制定个性化共情训练方案,增强留守儿童情感教育针对性;坚持日常活动中的共情训练,保障留守儿童情感教育常态化。[8]

(三)家庭方面

我们调查时发现,绝大多数留守学生寄住在祖辈家中,由于两代人之间有着明显的代沟,教育难度随之加大。因此,从改善学生的寄住环境这点出发,建议做好以下五项工作:

1.代理监护人应该对“家教”有正确理解。要了解留守学生的特点,懂得留守学生的心理,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可以成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对代理监护人进行定期的专题讲座和培训。

2. 在外父母可以借助网络实现“情亲交流”。家长要主动联系孩子,增加交流的频率,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和氛围,使孩子能充分感受到父母的关爱;要正确对待家庭收入与孩子教育之间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子女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收入利益。

3.父母对孩子的学习要持积极的支持的态度。使儿童尽量不要出现厌学情绪或“读书无用”的思想,适当的监督孩子的学习。

4.在外打工父母应定时与教师联系询问孩子学习情况,主动与教师交流孩子的学习动向,并且听从教师建议以便学习怎样和孩子交流、怎样去关心他们的学习以及怎样能够让孩子乐观的、自信的去学习。[4]

5.与孩子约定回家的时间并且说到做到。给孩子一些精神上的期待,让他们能够乐观的、有期待的度过接下来的每一天。

结束语

首先,通过这次实地调研,笔者看到了留守儿童生活的困境与无奈,深刻的体会到在留守儿童教育方面是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全力支持与配合的,他们和一般的孩子本身就有区别,无论是性格还是心理方面还是在生活习惯方面,更需要帮助。在与他们相处的过程中就需要用心的注意他们的言行举止,及时的给予他们帮助与关怀。其次,留守儿童所存在的问题一直是我们党和国家致力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它一直牵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虽然在帮扶留守儿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看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这个新时代下留守儿童问题仍旧存在,而且不在少数。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努力,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最后,留守儿童也是祖国的花朵,他们也需要灌溉,他们也应该在应有的年纪美丽的绽放。希望能够让留守儿童不在留守,让他们得到应有的关爱和教育。

参考文献

[1] 戴妍:《我国儿童教育的主题领域与发展态势—基于1996-2016年相关文献的知识图谱分析》,《教育学术月刊》,2019年10期。

[2] 李莉环,王莉萍:《新时代西部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成因探析—基于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C村的实地调研》,《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19年02期。

[3] 李勤:《社会转型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评述》,《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16年02期。

[4] 李静:《中国西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以甘肃省平凉市留守儿童教育为例》,《中华少年》,2019年11期。

[5] 陈章银,何咏梅:《试析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怀化学院学报》,2008年7月。

[6] 黄雪娇,赵可云:《我國留守儿童研究热点和前沿演进趋势—基于关键词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基础教育研究》,2016年15期。

[7] 杜晓晴,周小舟,邓雨微:《社会组织参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以北京歌路营教育咨询中心为例》,《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8年02期。

[8] 姜英杰,金雪莲:《国外共情训练理论与实践对我国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的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18年09期。

作者简介:吴承霞(1998—04) 女, 藏族, 甘肃省景泰人,  安徽财经大学18级国民经济管理本科在读生,主要从事五大发展理念下脱贫攻坚长效机制研究;

杜庆徽(2000—01) 女, 汉族, 宁夏中卫人, 安徽财经大学18级经济学专业在读本科生,主要从事五大发展理念下脱贫攻坚长效机制研究。

基金项目:2019年安徽省“安徽财经大学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最终成果(2019XSKY1951)

猜你喜欢

关爱留守儿童新时代
宁波旦可韵服饰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研究
让关爱成为留守儿童心底的阳光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真诚激励,关爱相随
试论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四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