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抓课内文本拓展点 搭建课外阅读桥梁

2020-12-09严铮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44期
关键词:课内外阅读有效融合

严铮

【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摒弃只停留在课内文本分析的传统教学模式,挖掘课内文本的阅读拓展点,以“大语文观”的理念,积极为学生搭建通过课外阅读的桥梁,帮助学生将阅读视野由课内引向课外,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的文学世界的大门,从而真正实现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融合,让文学经典浸润童年。

【关键词】课内外阅读  文本拓展点  有效融合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44-0084-02

现行的各版本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乏文质兼美的名家作品,这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最好的学习范文。而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与语文素养的提升仅靠课内40分钟的阅读教学是永远不够的,因为课本所能提供给孩子们的“养分”非常有限,更多的是靠广泛的、有质量的课外阅读来支撑。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摒弃只停留在课内文本分析的传统教学模式,挖掘课内文本的阅读拓展点,以“大语文观”的理念,积极为学生搭建通过课外阅读的桥梁,帮助学生将阅读视野由课内引向课外,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的文学世界的大门,从而真正实现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融合,让文学经典浸润童年。

一、以课文内容为阅读拓展点,由一篇课本走进经典原著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都编排了不少由名家著作或节选或改编的课文,经过节选或改编的课文虽能保留原著部分情节,但多由于篇幅等原因,对原著中精彩的细节进行了删减或压缩,这是令人惋惜的,而经典原著特别是在语言方面、写作技巧方面对学生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改编作品和节选作品难以达到的。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带着学生有滋有味学文本,将一篇课文作为一节文学导读课,由一篇课本读开去,激发他们的阅读期待,然后不失时机地推出原著,引导学生“亲近原著”,感受经典作品的魅力。

教学《冬阳 童年 骆驼队》时,可以带领学生走进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感受她那纯美、宁静、素雅,如同中国水墨画般的童年往事。教学《祖父的园子》时,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小学生萧红读本》,一起走进萧红眼中的园子、心中的园子、梦中的园子,细细品味萧红悲苦人生中那一抹亮色。教学《刷子李》时,可以引领学生赏读冯骥才的《俗世奇人》,领略清末天津市井人物的传奇人生,以及作者惟妙惟肖的描写手法。学完《猴王出世》时,鼓励孩子咬文嚼字阅读《西游记》原著版,在原著那些精彩细腻的描写中,感受经典文学的魅力……

二、以文章作者为阅读拓展点,由一篇课文走进一个作家的作品

如果学习一篇课文,也为了读懂课文内容,就显得浅薄了。一篇文章折射出来的是一个作家的思想与情感,以一篇课文或一组课文为基点,带领学生纵向拓展,走近一个作家,走进一个作家的作品,那教材将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源头活水”。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有一篇杏林子的作品——《生命  生命》,学习课文过程中,孩子们无一不被杏林子坚强不屈、乐观向上的人格魅力所感动。学完课文,适时推荐阅读杏林子的《生之歌》、《生命颂》、《好小子,乔比》、《侠风长流:刘侠回忆录》等书,就是给予学生最好的人生观教育的范例,讓他们在那些干练简洁,透着淡淡温柔的文字中,同杏林子一起经历人生的种种挑战,感受她的乐观与豁达。这样,从一篇课文读开去,孩子们收获的就是一份品质、一种精神,甚至是更多的东西。

“走进鲁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的一个单元主题,这组课文在编排上极为用心,不仅节选了鲁迅的作品——《少年闰土》,还选入了不同作家描写鲁迅的作品,有侄女笔下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文学青年眼中难忘的“一面”,还有诗人臧克家心中“甘为孺子牛”的“有的人”。加之课后“资料袋”、园地的“日积月累”适时补充了鲁迅的作品和名言,多角度地展示了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与语言魅力。学完整个单元,学生对鲁迅就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此时推荐阅读《守望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书籍,学生将会进行兴趣盎然的课外阅读,从题材广泛,形式多样作品中感受一个作家的语言魅力与人格魅力。 三、以单元内容为阅读拓展点,由一篇课文走向同类题材的作品

以“主题单元”的形式进行编排是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多采用的方法。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主题,由多个文本内容及相关语文实践活动组成,或是童年纪事,或表达思乡之情,或呼吁环境保护,或关于战争与和平。目的是将一个单元的文本学习与语文实践活动作为一个整体,方便师生能整体入手,紧扣单元训练项目,把相关知识点联结成一条学习线索,整体把握。因此,课内的阅读教学或是课外的阅读链接,都应体现由篇到类的升华,引导学生由一篇课文走向一类题材的作品。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组课文的主题是“战争与和平”。《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和《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这四篇文章,四个文本体裁,有故事,有书信,有诗歌;时代背景不同,有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有抗日战争时期的,有和平时代的,却都强烈地表达了同一个主题——维护和平,制止战争。在课外阅读链接时,可进行横向拓展,推荐阅读红色儿童故事《小兵张嘎》、黛博拉·艾里斯的小说《帕瓦娜的守候》、约瑟夫·若福的自传体小说《弹子袋》、图画书《大卫之星》、赖清河的诗歌体小说《十岁那年》等书。这样多角度、多体裁的群书阅读,能让孩子从不同形式的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中,看到战争的残酷和暴戾,感受在战争中不屈抗争的永恒的人性之美,从而读懂一段民族的发展史,激励他们的精神成长。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的主题则是“寓言故事”,课文的体裁也是多元化的,有文言文《守株待兔》、寓言故事《陶罐和铁罐》、童话《美丽的鹿角》和寓言诗《池子与河流》,课后阅读链接的是由《战国策·魏策四》改写的《南辕北辙》和由《伊索寓言》改写的《北风和太阳》。如此独具匠心地选择不同的体裁、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文章,不正是在提示老师进行课外阅读推荐时也需要“博采众长”吗?

四、以文本空白处为阅读拓展点,由一篇课文走进更多的相关作品

课文中有许多地方均留有“空白”,如果老师恰到好处地引入课外相关作品或资料,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就能拉进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的阅读感悟。

由于时代变迁与生活经历的原因,对于卢沟桥事变、日军残酷的大扫荡以及侵华战争给中国造成的灾难,学生的认识是模糊的。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前,教师可布置学生搜集关于抗日战争的图片与文字资料,初步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教学时,再穿插阅读一个或多个课外文本资源,如关于五壮士生平资料,或是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等,读之,品之,就能与课文产生共鸣,读出五壮士有血有肉、宁死不屈的高大形象。课后再推荐阅读《小兵张嘎》、《铁道游击队》等著名的抗战文学作品,学生就能在更具广度的阅读体验中不仅认识一个人物,更能了解一个时代,也发现了一类的文学作品。

同是关于战争题材的课文——《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诗歌中所描述的场景也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孩子无法想象的:战火中的孩子渴望有一个平稳的学习环境,能安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不会担心随时落下的导弹。这是多么简单的要求,可对于处于战乱国家的孩子来说却是一种奢望。老师可在课前或课后引入黛博拉·艾里斯的《帕瓦娜的守候》一书,让学生透过这本小说,走进阿富汗战争,走进阿富汗战争中儿童与妇女悲惨的遭遇,感受这个怀抱勇气的追梦女孩——帕瓦娜,在乱世中是如何信守着希望,感受她身上所有迸发出的果敢、独立与坚强,感受她身上绽放的人性之美。甚至,可以让孩子们观赏由此书改编拍摄的长篇故事动画片《养家之人》。

“补白”不仅可以运用于写作训练,更可以运用于课堂阅读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引入相关的资料或是原著片段进行阅读补白,就能适时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利用更丰富的文字资料将学生引入课文情境中,慢读,细品,从而达到“入境悟情”与“拓展创新”同构共生的至高境界。

语文课堂不应成为一汪死水,而应该是一条潺潺流淌的小河,学生则是河中的小鱼,在老师的引导下游向更为广阔的文学海洋。当前,我们一线的教师不能把目光只停留于一方教室、三尺讲台、一本语文书上,而应巧妙挖掘和利用课内文本的阅读拓展点,悉心为学生架设一条走向更为广阔的文学天地的桥梁,在有效的课内外阅读融合中让语文课堂打破课本与墙壁的限制,变得开放、广阔。

五、以表现手法为阅读拓展点,由一篇课文走进表现手法相同的作品

“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这句话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可见有效的阅读,能够帮助学生统筹全书,提升学生的感悟,在面对类似作品的时候,学生能够学会举一反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在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找到阅读文本向外延伸的“阅读点”,并以此来帮助学生巩固文本知识,并对文本的内涵进行拓展。在这个阅读拓展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好由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展的選材工作,确保学生能够有目的地进行阅读拓展,实现阅读内容的同步,使学生能够对文本内容实现更好的巩固。

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能够以表现手法为阅读拓展点,引导学生由一篇课文走进表现手法相同的作品。例如,在《庐山的云雾》、《九寨沟》这两篇课文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不同的角度向人们展示了大自然的魅力;在《最后的姿势》、《天游峰的扫路人》这两篇课文中,以具体事例的描写,将平凡人的不平凡展示给学生,增强学生的感悟。在学习这些文章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表现手法相同或类似的作品,让学生趁热打铁,有效地掌握这些表现手法的应用,增强学生的阅读效果。

六、以学生兴趣为阅读拓展点,由一篇课文走进多种课外读物

在小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兴趣则是学生的前进动力,在阅读上也是如此。若是教师直接命令学生去读书,尽管会完成阅读任务,但学生的学习动机只是为了完成阅读任务,并没有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很难实现阅读的效果。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要将学生的兴趣作为阅读拓展点,引导学生由一篇课文走进多种课外读物,激发学生的阅读动力。

首先,悬念式激趣。从小学生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喜欢听故事,尽管故事不是十分有趣,小学生也会渴望教师讲故事。例如,在为小学生讲解《负荆请罪》的故事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个悬念:蔺相如本来只是一个大臣的门客,可是自从他立了两个大功后,他的官位就得到火箭式的提升,那么他立了什么功呢?此时学生就会产生好奇心理,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读一读《史记》,让学生发现更多精彩的故事,学生就会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其次,推荐式激趣。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学生推荐一些作品,激起学生的阅读欲望。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装》后,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

参考文献:

[1]顾梅颖.《以课内带课外,促进学生有效阅读》[J].现代教育科学,2010(2):92.

[2]周琳.《用个性化阅读打造魅力课堂》[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5(11).

[3]陶保平.《小学语文教育新视野》[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

[4]梁宝珠.切入无声 拓展无痕——谈文本有效拓展的切入点[J].小学教学参考,2014(07):10-11.

[5]瞿燕.巧抓切入点,提升拓展的有效性[J].小学教学研究(教学版),2010(02):19-20.

猜你喜欢

课内外阅读有效融合
有教无痕润物无声
新时期下精神文明建设与党建的有效融合研究
美术教学中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的有效融合
高中美术鉴赏与语段阅读的有效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