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提问的红利充分释放
2020-12-09陈丽
陈丽
摘 要:课堂提问是指课堂上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所进行的一项实践活动,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一个巧妙的提问不仅能反馈教学信息,完成教学目标,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课堂的教学效果。然而,当前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师生对提问的热情均不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提问的红利充分释放就显得很有必要。
关键词:有效提问; 基本现状; 充分释放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11-008-002
一、道德與法治课堂有效提问的重要性
1.适应课改要求的重要举措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目标和其他课程的不同在于,除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之外,它还有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但是在教育功利化的影响下,面对着激烈的升学竞争和巨大的就业压力,不管是教师、家长还是学生都是“唯分数论”。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讲解尽量多的知识点,练习尽量多的题目,教师在课堂上很少甚至从来不提问,所有知识点的讲解都是采取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这和新课改的理念是相悖的。“新课程”要求把坚持灌输论原则和启发式方法统一起来,而课堂有效提问不是把书本的结论简单搬进学生的头脑中,而是通过提问、分析、判断、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实现的,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道德与法治课上一个好的问题除了上述作用外,还有利于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些和新课改的要求都是相一致的。
2.师生沟通交流的重要手段
高效的课堂离不开和谐的师生关系,但是,在传统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观念影响下,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控制者、组织者、制定者和评判者,而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是消极、被动的。再加上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学生只能服从老师,所谓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只能是一种理想。而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有效的课堂提问包括提问后对学生回答的耐心等待和倾听。耐心的等待和倾听有利于尊重学生的人格,鼓励学生的勇气,从而引导他们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进而增强学生的自信,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教师对他的爱和期待,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也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一个重要体现。
3.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方式
圣人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也提出用“对话”(提问)进行教育活动。他们都不主张把结论直接灌输给别人,而是通过问题一步步引导得出正确的结论。有效的课堂提问正是他们这一思想的体现。课堂上教师巧妙的设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探究和思考,进而解决问题,在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提问的基本现状
1.思想认识不够重视
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广大教师已经习惯于照本宣科和“满堂灌”,尤其是一些老教师思想僵化,对新课程的理念认识不到位,甚至和其他科目的老师一样认为上道德与法治课最简单,无非就是“划、背、默、做”,出现了上课少提问甚至不提问的情况。
2.能力素质有所欠缺
当前道德与法治课提问的质量参差不齐,缺乏吸引力和启发性,很多都是关于书本知识的直来直去的提问。教师能力素质的欠缺是导致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也正是这个原因,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不能对他们的答案进行很好的引导,这也进一步挫伤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3.课堂氛围不够和谐
2009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联合日、韩、美四国做了一个“中日韩美四国初中生学习意识与状况比较研究”的课题,调查发现,道德与法治课是中国初中生欢迎程度最低的课程,主要原因在于道德与法治课中大多是枯燥的概念和理论,缺乏情感体验和参与性。现实情况确实如此,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提问氛围冷清,学生对教师的提问反应不积极,原因除了学科本身的特点和教师的能力欠缺外,学生长期在应试教育下被动学习的习惯和缺少质疑和创新的能力也是重要因素。
4.评价机制不够健全
由于中考道德与法治只占50分,道德与法治课的地位显得似乎没有那么重要了,同时,在中考指挥棒的指引下,评价一个教师课上得好坏的标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考试成绩。正是在这种不健全的评价机制下,虽然在各类评优课中会把教师提问列入考核标准,但是在日常的教学中师生双方对提问的热情均不高。
三、让道德与法治课堂红利充分释放的对策
1.思想认识要提起来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想让道德与法治课提问的红利充分释放,广大的政治教师必须转变思想,认识到道德与法治课最主要的目标是“育人”,提问的目的是“以学生的发展、能力的培养为中心”。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行探索,自求解决。”只有在思想上重视起来才能在行动中有所体现。
2.课堂氛围要活起来
要想让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氛围活起来,除了需要教师思想上的重视外,还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我国近代思想家黄宗羲曾经说过:“闻之示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作为思政教师的我们除了要掌握经济学、政治学、哲学和文化的相关知识外,还必须知道文学、历史学和地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不断充实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旁征博引,讲课深入浅出,得心应手。学生一旦对教师产生崇拜感后,自然而然地会对道德与法治产生兴趣,从而对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就会进行思考并解决。其次语言表达要幽默。由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很多内容是直接选自党章或政府的相关文件的,因此,学生理解甚至是读起来都有一定困难。一个优秀的思政教师必须能够驾驭不同风格的语言:深刻、严谨、规范、幽默,只有这样提出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整堂课都是既活跃又高效。
3.提问质量要高起来
3.1联系时政热点增强提问的实效性。道德与法治课和其他所有的课程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中考是要考时政的,不仅有3-4题时政的选择题,其他所有材料都选自于近年来的时政或者社会热点。这就要求思政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必须把书本上的知识点和时政热点结合起来,而不是在考前让学生简单地背几道时政题就可以的,是需要慢慢的积累的。例如:我在讲解八下《自由平等的追求》一課时,结合了新冠肺炎疫情武汉采取封城这一最新时政,提出问题“1.得知武汉将采取封城措施,很多人觉得自己有人身自由而逃离武汉;2.针对逃离的武汉人,大多数网民的态度是辱骂。思考:这两种行为正确吗?我们应该如何珍视自己的自由呢?”结合这一时政热点,一方面学生知道了我们虽然有人身自由,但是不能损害他人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这个知识点;另一方面在积累了时政热点的同时进一步理解和支持疫情期间的相关政策,一举两得。
3.2根据学生特点增强提问的启发性。不同于高中学生的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初中生的逻辑思维特点属于经验型,他们不太能够用理论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但是教材上有很多理论性的知识点相对抽象和枯燥的,所以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不能简单地跟学生划一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看就当完成任务了。我们要结合学生的逻辑思维特点和实际生活经验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地去研究、思考,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思维能力,进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点,而不是死记硬背。例如:在讲解八下《国家监察机关》一课时,很多老师习惯于提问“监察机关和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是怎样的?”这种提问模式直接指向书本上现成的结论而没有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由于知识太过抽象,学生不能很好地消化,遇到具体的题目学生还是无法理解。我们不妨这样提问:“某班同学围绕监察机关与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执法部门的关系发生了争执,甲:虽然监察机关的专责是行使国家监察职能,但是审判机关也要依法办理职务犯罪案件;乙: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执法部门在办理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案件中各司其职,互不相干。你是否赞同他们的观点?说明理由。”通过辩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师只需加以引导学生便能较易理解了。
3.3结合重点难点增强提问的针对性。什么样的提问才是有效的课堂提问?我认为除了要充分备好学生以外,还必须备好教材。在以往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往往出现这样的一些情况:题目过于简单,学生只要翻书都能找到答案;题目过于复杂,除了少数同学能答出外,其他同学根本没法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对于提问的准备不充分,没有从教材的重难点出发,缺乏提问的针对性。所以,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备课时一方面要充分研读教材、课程标准和教师用书,另一方面要把近两年的中考卷和模拟卷上的有关本知识点的题目加以分析,从而正确把握重点和难点,提高提问的针对性,使提问能够难易有序,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整个活动中来。
4.评价机制要立起来
过去,对于一堂课好坏的评价标准过分注重学生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自身的提高,这是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想从根本上让课堂提问的红利充分释放必须要建立起科学的评价机制。学校应该定期开展相关的业务培训,提高教师的提问技能。同时把课堂提问纳入教师考核中,并且进行量化。我校进行的“让学课堂”就是一次很好的尝试。
总之,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提问实效性是初中政治教学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必须站在适应课改新要求、提高授课质量的高度,充分认清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提问实效性的重要意义,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不断深化认识、加强探索、提高能力、健全机制,多措并举提高课堂提问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