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颅夹闭手术治疗脑动脉瘤破裂的临床价值

2020-12-09张帅尹江柳龚勇向鹏樊天禹符星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湖南长沙410004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0年23期
关键词:开颅栓塞实验组

张帅 尹江柳 龚勇 向鹏 樊天禹 符星 (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4)

脑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是脑动脉血管壁因压力而导致的局部异常膨出。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1,2〕的特点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是极大的威胁,对患者的家庭与社会也是负担。临床常对患者进行手术来预防其再出血和对脑内积血等进行消除〔3〕,以此来减少脑血管痉挛〔4〕的发生。常见的手术治疗法为常规血管栓塞术及开颅夹闭手术,患者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增加,故合适的治疗方法对患者及患者的预后极其重要。本文主要分析开颅夹闭手术治疗脑动脉瘤破裂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于2015年12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86例脑动脉瘤破裂患者,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3例)和实验组(43例)。对照组男35例,女8例;年龄平均(62.19±5.45)岁;体重指数(BMI)21~27 kg/m2,平均(24.58±4.43)kg/m2;合并疾病:高脂血症7例,高血压3例,2型糖尿病17例。实验组男34例,女9例;年龄平均(62.33±5.47)岁;BMI 22~28 kg/m2,平均(24.43±4.38)kg/m2;合并疾病:高脂血症8例,高血压5例,2型糖尿病16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批,可以进行研究〔5〕。

1.2纳入标准 (1)临床影像学诊断为脑动脉瘤且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对脑动脉瘤的相关诊断标准〔6〕;(2)无麻醉禁忌证;(3)患者符合Hunt-Hess分级标准〔7〕。

1.3排除标准 (1)心肺功能及肾脏功能严重低下;(2)有急性、慢性感染或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8〕;(3)患有其他传染病患者;(4)以往有精神疾病或认知障碍者;(5)有其他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者。

1.4方法 入院后,均予以服用控制血脂、抗过敏、控制血压等常规手段对症治疗〔9〕。对照组患者予以血管栓塞介入术治疗:对患者进行全麻,给予尼莫地平进行常规治疗,将导管于右侧腹股沟穿刺插入〔10〕,于微导丝引导下将微导管插入,根据动脉瘤大小选择合适弹簧圈,于动脉瘤合适位置进行栓塞。缝合血管,监测夹层动脉瘤,术后12 h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实验组予以开颅夹闭手术治疗;给予患者降颅内压、脑脊液引流等常规治疗;全麻后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定位患者动脉瘤;固定患者头部于合适位置做切口,切开头皮、皮下组织、骨膜,人后皮瓣翻转,在颅骨实施钻孔,沿脑裂分离动脉瘤,分离粘连部分与动脉瘤,夹闭动脉瘤,针对患者具体情况进行抽吸术处理,无出血情况后关闭颅腔。

1.5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临床疗效,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11,12〕。术后对患者实施血管造影检查,显效:动脉瘤栓塞达到100%,有效:动脉瘤栓塞为 90%~99%,无效:动脉瘤栓塞<90%。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人数;(2)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相关指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水平〕,评估患者治疗过程中的身体状况及治疗效果;(3)观察两组患者的并发症〔13〕。

1.6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软件〔14〕进行配对t检验、独立t检验、χ2检验。

2 结 果

2.1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对照组总有效率(86.05%,显效13例、有效24例、无效6例)与实验组(88.37%,显效14例、有效24例、无效5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6,P=0.873)。

2.2两组临床相关指标比较 对照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均显著低于实验组(P<0.05);两组术后MMP-2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但两组间MMP-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相关指标比较

2.3两组并发症情况比较 对照组和实验组轻度精神症状(1例 vs 1例)、肺部感染(1例 vs 1例)、脑积水(2例 vs 1例)、再出血(2例 vs 2例)、头疼发热(2例 vs 2例)的发生率(18.60% vs 16.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8,P=0.773)。

3 讨 论

脑动脉瘤破裂为常见脑血管疾病,其发病机制为脑动脉内腔局限扩大引发动脉壁瘤状突出,从而导致囊性膨出和蛛网膜下腔出血〔15〕。近年来脑动脉瘤的发生概率大幅上涨〔16〕,其发病原因主要与现当代人们的生活习惯有关,受过度劳动、不健康作息、暴饮暴食和激烈的情绪波动等影响〔17〕。由于该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故临床对脑动脉瘤破裂的治疗常偏向于以消除出血因素为目标〔18〕,尽早确诊并尽早进行手术治疗。

临床常用手术治疗方法有两种,血管栓塞术与开颅夹闭手术,大部分医院两者都会使用,但前者更适用于微创情况下的治疗。本研究显示,两种手术治疗后治疗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异,这可能是因为两者虽然手术方式不同,但具体操作原理都是摘除病变部分,将粘连物分离,在用药上无明显差异,更注重于外科手术的操作;对照组的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实验组,而两组MMP-2水平无明显差异,这可能是因为传统的开颅手术创伤性较大,术后需要恢复的时间更长,而血管栓塞术属于微创手术,其具有的优势便是时间短恢复快,可以使患者的治疗时间缩短,减少患者手术中的风险,同样,MMP-2值差异不大也可能是由于其用药上的无差异性及手术机制的相似性;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这可能是由于血管栓塞术与开颅夹闭手术在对患者的治疗上虽然一个为传统开颅手术,一个为新式微创手术,但其基本原理还是分离脑动脉瘤的破裂部分与粘连部分,在手术成功的情况下,两组恢复时间或许会有所不同,但两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都是相似的,无太大差异。

综上,开颅夹闭手术治疗脑动脉瘤破裂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虽然随着医疗的进步,具有微创性的血管栓塞术得到发展与应用,其手术时间短,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不大等优势,但虽然传统的开颅夹闭手术创伤性较大,术后恢复时间较长,但其与血管栓塞术在治疗总有效率和并发症等方面并无明显差异,且开颅夹闭手术能给医生提供更好的手术视野,便于处理复杂情况的患者,故开颅夹闭手术与血管栓塞介入术均可用于脑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治疗,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手术方式。

猜你喜欢

开颅栓塞实验组
遮光处理对微藻繁殖及其水质指标的影响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疗效
组蛋白和TLRs在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阿哌沙班治疗肿瘤相关性血栓栓塞的获益与风险
小骨窗开颅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清除12例的临床体会
浅析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与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比较分析
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的效果
肺隔离综合症经皮导管血管栓塞术1例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