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简《印章要论》汇考
2020-12-09张逢波
◎张逢波
(渤海大学 辽宁 锦州 121000)
朱简为晚明时期重要的印学家、篆刻家,存有《印品》《印经》《印章要论》《印图》《印学从说》等多篇理论著作。在篆刻上将“篆法”“刀法”“章法”用于实践,上追秦汉古存遗文、下启明清金石流派,是印学成熟期的典型存在。
一、《印章要论》文字语言之依附性
《印章要论》中的数次出现“喻作”式表达。朱简将印章之能事喻成诗词、文章、书法及历史典故。“喻作”书写式首先反映了他的诗词高度。其次也是当时文人生活圈的精神写照。此类“喻作”在朱简其他著述中也常见。如《印经》曰:“吾所谓章法者。如诗之有汉、有魏、有六朝、三唐,各具篇章,不得混漫。”
印至元代,于复古思想笼罩下,在继承秦汉、两晋古印式的推陈出新中,印章发展出了新的面貌,文人印开始独立。朱简提到印至元代之变如同宋词、元曲诞生,乃沿袭唐诗而成,精神如诗而体裁变矣。宋人工词,李清照于宋词品评上言苏轼、王安石词太似于诗,在格律上与词不一,而推李昱词甚妙。这说明后者的发展总会无形中存先贤之精神。元人印章也处处存有秦汉风骨。《印章要论》曰:《洪武正韵》正沈韵之失;徐氏《说文》正汉字之失。然《正韵》不用于唐诗,《说文》不用于汉印,其理一也。
朱简文中提出印章“篆法”的主张。《正韵》于明洪武八年(1375)成书,其主要鉴于唐宋音律在长江以北多失正,以参考雅音正之。将《说文》喻作《正韵》,以元代文学上时人所熟知的体裁来喻秦汉印存,这正是朱简印学中的崇秦汉印章、款识,重篆法、章法之体现。又云:“习印当如钟元常习书,张南本画火,须出人头地,若画虎类狗,固自下乘,而刻鹄者亦是庸夫之见。”据《益州名画录》对张南本画火载:“八明王端严威猛、光晕逼真,一日,有西域僧进寺礼佛,骤睹炎炎之势,惊骇不支,几至扑地。”这说明张南本笔下的火“真”。钟繇书又具古隶之姿。朱简印学主张忠于原始与古韵,是对时人创新不正之风的批判,亦为明末金石复古思想。
二、篆法之“复古观”
《印章要论》又云:“摹印家不精《石鼓》、款识等字,是作诗人不曾见《诗经》《楚辞》,求其高古,可得乎哉!”朱简于印章字法上主秦汉。观其印存,玺印类得秦之风雅,姓名印存汉之浑朴。刀下生朴趣,篆势绕古风。吾衍《三十五举》曰:“学篆字,必须博古,能识古器,其款识中古字,神气敦朴,可以助人。”二者对古器物款识之古意相合。朱简刻有“汤显祖印”“朱简”“擁书一室”等印,首先是“古象”表达。其白文满,此理念与吾衍“白文印,必逼于边,不可有空,空便不古。”一;其次章法布局合理,姓名印“汤”独立而名“显祖”处左栏,这种章法的安排与吾衍“二名可回文写,姓下着印字在右;二名在左是也。”及周公瑾《印说》“印二名者,可回文……单名者不可回文,回文读不去矣。”一致。“朱简”姓名印其字法、章法亦得秦印风神。《印章要论》述:以商、周字法入汉印晋章,如以汉、魏诗句入唐律,虽不妨取裁,亦要浑融无迹。以唐、元篆法入汉、晋印章,如以词曲句字入选诗,绝不可也。
此处写到汉晋印章融合商周之古法尚可,并喻作汉魏诗文入唐律。但元代新法入汉晋不合。在用篆上倡导以《石鼓》为尊,商周、秦汉之器物、款识、碑额皆入印,并提到《张平子碑》。吾衍《三十五举》述“白文印用崔子玉写《张平子碑》上字,又汉器物上并碑盖、印章等字,最为第一。”徐上达《印法参同》其“字法类”处也写道取法的标准,其三人对白文入印、篆法等观点一致,都具有强烈的复古思想。
三、肖形印与元押、青花押之品评
朱简批判押印“甚恶”,也对古代肖形之类印章评价艺术价值与格调不高。“‘冯虎’‘王象’之类以形作字,甚恶……存而不论可也。”文中说到押印主要是防伪之用,花押之源乃为两汉、战国肖形印。在《南村辍耕录》中记载:“今蒙古色目之人为官者,多不能执笔花押,例以象牙或木刻而印之。”指出了元人使用押印的初衷。
两汉画像印也是古代玺印一种,早在商周时期便有之,又称肖形印、蜡封。朱简认为元押与此类印功能似。明清押印对元代押印在功能与审美上依然保留其特征。此期间,瓷器底部也出现了一些纹样图案,此类图案也反映了明代的审美。另一些民窑所制家用陶器,押字依然带有少数民族的审美和图腾。朱简对诸类押记是批判的,并且与印章的传承、审美相背,亦不符合《印章要论》所记述的复古、尊古情怀。随着篆刻流派的出现与发展,篆刻材料的不断丰富,文人的大量参与,这种押印也逐渐淡出了士大夫印章的审美范畴。
四、刀法之“方圆观”
朱简在此论中谈到的章法、字法、刀法,都是以“古”“新”之辨、“雅”“俗”之分、“自然”“修饰”之能进行评述,笔画造型与审美用刀上谈到了“方圆观”。其曰:使刀如使笔,不易之法也。正锋紧持,直送缓结,转须带方,折须带圆,无棱角、无臃肿、无锯牙、无燕尾,刀法尽于此矣。
“方圆观”在秦汉印章、款识、碑额、法帖中皆有表达。秦印“索豚”(图1),其“索”字下部分,折中寓圆,“豚”月字旁左上角在凿刻时处于中锋,取圆势,但视觉意象仍是圆中寓方,右下角折刀处则方中寓圆,体现秦印的中和之美。朱简主张字法取金石款识,在战国齐临淄齐都、皇城等地出土的古陶(图2),其印记款识所表达方圆也与朱简的用刀“方圆观”一也。《祀三公山碑》(图3),字方整多变,看似浑朴平直中寓以圆转之姿,多处“圆”的处理亦为吾衍《三十五举》中“斜过”理念的另一渊源。朱简主张碑盖文字的取法。《孙大寿碑》(图4),碑额中也处处蕴含了“方圆观”。
图1 秦“索豚”
图2 齐国古陶文
图3 汉《祀三公山碑》
图4 汉《孙大寿碑》碑额
朱简《印章要论》中的“喻作”式表达手法,是印论发展史上的一重要特性,此依附性使印论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乃至成熟。对朱简篆法的“复古观”,唐、元篆法入汉、晋方寸不宜,肖形印与元押、青花押的品评,刀法中的“方圆观”等论之阐释,从另一个角度认识朱简篆刻的审美追求,也认识到元末文人篆刻流派在艺术上的实践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