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护理安全管理与风险防范策略探究
2020-12-09李彩红
李彩红
(丰顺县人民医院,广东 梅州 514300)
护理在临床医疗中占据极大比重,是保证治疗效果、提升患者舒适度与满意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必要环节,其中,降低患者护理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是关键一环,而护理安全管理就是在护理过程中通过教育、技术以及管理手段保证患者安全的管理模式[1]。本文观察并探讨全科护理安全管理与风险防范策略,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利用excel表格将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我院进行治疗的946例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73例。对照组基础资料中,男252例,女221例;年龄18~81岁,平均(42.17±4.59)岁;研究基础资料中,男243例,女230例;年龄19~83岁,平均(42.31±4.62)岁。组间差异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管理模式。研究组:采取护理安全管理模式。
(1)完善护理安全管理制度,每月各科召开一次例会,于会中对出现的安全时间事件进行分析,探究发生原因以及具体解决措施,要求护理人员按要求实施护理工作,成立安全小组,对护理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并加以解决。
(2)制定合理排班模式,保证护理人员在患者较少的时候可以获得充足休息,进而避免出现因劳累过度造成的护理工作质量下降情况,与此同时,合理排班也会防止出现患者数量较多而护理人员缺乏的情况。
(3)提升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加强护理人员培训,其中既包括专业护理能力的培训,也包括责任道德观念的树立,实现人员整体素质的有效提高。
(4)制定相关惩戒制度,确保护理安全制度有效落实,对于完成度良好、风险事件较低的科室给予奖励,相反,若科室屡次、高频出现风险事件且不按照制度工作则予以相应惩罚。
1.3 判定标准
对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对比,其中包括患者坠床、跌倒、用药错误、严重用药不良反应、设备不良事件以及输液不良反应等;通过满意度调查表对两组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按照结果将其分为十分满意(满意度评分在80分以上)、满意(满意度评分在60~80分)以及不满意(满意度评分低于60分)三个等级。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软件为SPSS 19.0/20.0,计量资料用(±s)表示,使用t检验实施对比,计数资料用(n,%)表示,使用x2检验构成对比,若最终P<0.05则表示数据差异明显。
2 结 果
2.1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
研究组743例患者中出现不良事件33例,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44%,其中患者坠床1例、跌倒5例、用药错误3例、严重用药不良反应6例、设备不良事件7例以及输液不良反应11例;参照组743例患者中出现不良事件124例,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6.69%,其中患者坠床7例、跌倒17例、用药错误15例、严重用药不良反应22例、设备不良事件25例以及输液不良反应38例,两组数据差异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研究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显示,十分满意359人,满意354人,不满意30人,护理满意度为95.96%;参照组中十分满意270人,满意352人,不满意121人,护理满意度为83.71%,数据差异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护理质量是体现医院综合能力的一大重要指标,对于医患关系、护患关系的良好营造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因医院患者众多,各科室人员及病症复杂,医务人员工作任务繁忙、工作压力大,很容易在护理工作中出现护理不良事件[2]。为提升护理质量及患者护理满意度,降低护理不良事件极为必要,对此,护理安全管理模式应运而生。护理安全是护理工作的基本,且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对于护理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强对于护理质量的重视成为医院各科室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3]。作为针对性管理模式,护理安全管理及风险防范策略从制度、人员、惩戒及排班等各个角度对管理工作进行加强,明确分工,力求全面提升人员风险防范意识和对于风险事件的处理能力,具有理想效果[4]。本次研究中,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44%,参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6.69%,两组数据差异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95.96%,明显高于参照组的83.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而言之,护理安全管理与风险防范管理模式对于降低风险事件发生概率、减少医疗纠纷、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有理想效果,可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