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子宫压迫缝合术在剖宫产产后出血治疗中的作用
2020-12-09王晓莉王鑫魏晓华崔劭莲史艳放
王晓莉,王鑫,魏晓华,崔劭莲,史艳放
(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职工医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0 引言
剖宫产是产科重要手术,是挽救难产孕妇及胎儿的有效手段,但是剖宫产术后常会出现产后出血的情况,而产后出血属于高危并发症,若不采取合理措施止血,有可能导致产妇死亡[1]。针对剖宫产出后出血情况,既往多是采取注射缩宫素,应用止血药物,在子宫内填充物体的方式,此类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出血情况,但是不能充分止血,部分患者还是会出现细小的流血情况,而产后出血最看重的就是迅速止血,传统止血方案明显不满足此需求,加之常规止血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会给恢复周期带来严重阻碍,因此需要改进止血措施,子宫压迫缝合术是应用效果较好的方式,能够有效缓解出血情况,对于控制产后出血具有较好效果[2]。本次研究旨在探讨子宫压迫缝合术在剖宫产产后出血治疗中的作用,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至2019年收治的1000例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选案例均是在剖宫产后出现出血症状,且血量超过1000 mL,确诊为剖宫产产后出血,且适合执行手术,符合研究标准,研究开展已征得患者同意。其中500例采取常规止血方案,设为对照组,患者年龄在22-35岁,平均(28.64±3.57)岁,孕周38-42周,平均(39.87±1.36)周。另外500例采取子宫压迫缝合术,设为观察组,患者年龄在23-34岁,平均(28.24±3.66)岁,孕周38-42周,平均(40.05±1.22)周。基本信息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常规止血:为患者注射缩宫素,并按摩子宫底部,促进子宫收缩,同时应用止血药物,若是止血效果不理想,可以使用纱布条进行填充,或是采取动脉栓塞术。子宫压迫缝合术:调整患者体位,一般取截石位,随后执行全身麻醉,麻醉起效之后,沿着剖宫产手术切口进入,充分暴露子宫下段,随后缝合宫底,将子宫放回腹腔,过程中其他医护人员进行辅助,积压宫体,使之纵向压缩。手术完成之后,观察15 min,确认出血量减少且基本得到控制之后,缝合手术切口。
1.3 分析标准。统计两组患者在手术执行过程中以及术后2 h的出血量,作为分析指标。同时记录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主要记录感染、坏死、粘连。
1.4 统计学分析。将数据代入SPSS 20.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代表两组数据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中出血情况、术后2 h出血情况。两组患者经过治疗之后,均做到有效止血,术后未出现异常情况。根据术中出血量记录数据显示,观察组明显较优,根据术后2 h出血量记录数据显示,观察组明显较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术中出血情况、术后2 h出血情况( )
表1 术中出血情况、术后2 h出血情况( )
组别 例数 出血情况(mL) 2 h出血情况(mL)观察组 500 731.26±103.41 38.21±7.52对照组 500 974.63±126.75 52.16±12.59 t - 33.267 21.271 P - 0.001 0.001
2.2 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不良反应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情况,且观察组患者术后愈合效果都较为理想,一个月左右缝合部位基本愈合。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产后出血是一种严重的分娩并发症,指在胎儿分娩后24小时内。阴道分娩出血量达到500 mL及以上,剖宫产出血量达到1000 mL及以上。主要表现为:胎儿分娩后产妇阴道流血,严重者可出现失血性休克、贫血等症状,也是我国孕产妇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根据相关定义,剖宫产后出血量超过1000 mL则视为产后出血,出血症状多出现于产后2小时内,可表现为短时间内大出血,也可表现为持续少量出血,若短时间内大量出血,可能引起休克,甚至导致产妇死亡,因此在发现出血情况后,要积极进行控制[3]。分娩前也要做好评估,产后出血因素有宫缩乏力、胎盘因素、凝血功能障碍等,剖宫产孕妇本身就有难产症状,产后出血发生率较高,因此在剖宫产时就需要做好准备工作,随时观察产妇情况,只要有产后出血征兆,就要采取措施进行干预[4]。干预的原则就是迅速缓解出血情况,有常规方法和手术方式两种。
表2 治疗后不良反应情况对比[n(%)]
常规止血措施就是使用药物进行干预,缩宫素、止血药是常用药物,缩宫素应用的目的在于促进子宫收缩,这是由于产后出血主要原因就是宫缩乏力,出血时血窦无法充分关闭,导致血流不止,因此使用缩宫素改善此情况,过程中常采取按摩方式进行辅助,若是此种方式效果不佳,可以在宫腔内填充纱布,纱布必须经过严格的消毒灭菌[5]。此种方式虽可暂时缓解出血情况,但是无法做到充分止血,在治疗阶段还是会有轻微渗血情况,一旦药效消失,可能会出现再次出血的情况,而且从长远来看,此种止血方式存在诸多弊端,尤其是在不良反应上,常会出现组织粘连、甚至是坏死的情况,危险程度较高。
子宫压迫缝合术,通过调整患者体位,取截石位,进行全身麻醉后,沿着剖宫产手术切口进入,缝合宫底,将子宫放回腹腔,积压宫体,使之纵向压缩,15 min后,检查出血量是否减少并且基本得到控制后,进行手术切口缝合。此种手术方式是止血效果较为理想的方案,在上世纪末受到广泛关注,由于剖宫产发生率不断提高,产后出血情况也较为严重,为避免出血造成严重危害,临床上越发重视有效止血。子宫压迫缝合术的术式较多,最早的就是B-Lynch缝合术,随后有发展出多个方形压迫缝合术、宫体部纵形压迫缝合术等,各种术式可以联合使用,临床上可以根据患者情况安排手术方案,以最优的方式应用于患者,迅速缓解出血情况。压迫的意义在于运用外力挤压子宫壁血管,使得血管通道相对狭窄,从而降低血液流速,由于血流减少,子宫肌层会出现缺血情况,导致肌层收缩,最后促进血窦关闭,缓解大出血情况,同时采取缝合子宫的方法,缝合子宫底部伤口,达到充分止血的目的,压迫时需要注意力道,不能给患者造成负担,缝合切口需要注意打结方式,避免阻断血液流通,直接导致子宫严重缺血,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子宫情况和患者生命指征变化,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进行调整[6]。术后还不会出现子宫粘连之类的并发症,对患者损伤也比较小,子宫完整性讲好,不会影响生育能力,对于有保留子宫需求的患者,具有重要价值,该方案较之常规止血方案,应用性能更为突出[7]。但是需要注意,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情况进行分析,考虑是否辅助其他措施进行干预,以期获得更好的止血效果,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研究结果表明,经过治疗之后,均做到有效止血,术后未出现异常情况。根据术中出血量记录数据显示,应用子宫压迫缝合术,术中、术后出血量都较少,观察组不良反应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情况,且观察组患者术后愈合效果都较为理想,一个月左右缝合部位基本愈合。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剖宫产产后出血治疗过程中,应用子宫压迫缝合术能够较好的止血,并且降低出血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充分保障孕妇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临床效果较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