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显微外科治疗矢状窦、镰旁脑膜瘤的效果分析

2020-12-09周元配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84期
关键词:显微外科脑膜瘤脑膜

周元配

(巫溪县人民医院,重庆 405800)

0 引言

脑膜瘤好发部位为镰旁、矢状窦,属于颅内常见肿瘤之一,经研究统计,镰旁脑膜瘤占颅内脑膜瘤的5.3%,矢状窦脑膜瘤占颅内脑膜瘤的22.3%,多呈现为膨胀性生长,若治疗不及时,可侵犯周围正常组织和脏器,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为了降低病死率,常运用手术治疗,传统手术虽可切除病变组织,但术后并发症较多,预后较差,再加上创伤性较大,容易伤及周围正常组织[2]。而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完善和影像技术的发展,显微外科技术开始广泛推广于临床,其能够减少手术盲目操作性,避免脑组织和静脉窦损伤,保持术野清晰度,充分利用显微镜仔细沿着蛛网膜和正常脑组织分离瘤体,有效达到显著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3]。为了进一步探索显微外科优势性,便在面对矢状窦、镰旁脑膜瘤患者时分别选择不同手术方式,如下文报道。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4月22日至2019年4月22日120例矢状窦、镰旁脑膜瘤患者为试验对象,选择抓阄随机化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入选标准:①患者经脑血管数字造影、MRI扫描、CT扫描,确诊为脑膜瘤,且分别位于矢状窦、镰旁;②患者存在不同程度同向偏盲、大小便障碍、癫痫、感觉障碍、运动障碍、颅内高压等;③患者存在手术适应证。观察组男28例,女32例,平均肿瘤直径(4.81±1.39)cm,平均年龄(45.84±4.98)岁,平均病程(17.15±2.34)个月;肿瘤位置:34例位于镰旁,26例位于矢状窦。对照组男27例,女33例,平均肿瘤直径(4.53±1.66)cm,平均年龄(45.13±4.26)岁,平均病程(17.46±2.78)个月;肿瘤位置:35例位于镰旁,25例位于矢状窦。两组资料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开颅肿瘤切除术治疗,在手术前实施头部CT或MRI检查,确定病变位置,固定头部,抬高15°,根据术前定位结果,确定切口位置,按照常规法处理病变组织。观察组采用显微外科治疗,保持头高足底(15°)或仰卧位,采用马蹄形切口或L型切口,切开头皮,翻起骨膜和皮瓣,骨窗范围大于肿瘤,暴露少许肿瘤前后两端矢状窦,位于单侧病变患者,需单侧开颅,注意切口超过中线1厘米或在中线上1厘米,对于双侧瘤体组织过大患者,需实施双侧开颅手术,围绕肿瘤上级进行硬脑膜切开术,且尽可能一并切除受累的大脑镰、颅骨、静脉窦、硬脑膜。在开颅时,需要求暴露肿瘤周围2厘米范围正常皮层和肿瘤前后正常矢状窦,并剪开距离肿瘤边缘1厘米的硬脑膜,翻向矢状窦。在手术过程中,若发现粗大引流静脉粘连紧密或肿瘤与中央沟静脉紧密粘连患者,需在显微镜引导下完成分离术,对于分离较为困难患者,需残留薄层肿瘤,注意保护侧支循环、引流静脉以及功能区皮质。为了预防血栓形成,还需在电凝止血中避开引流静脉;为了避免影响功能区皮质静脉回流,还需注意防止过度牵拉,首先切除窦外肿瘤后,再处理窦内肿瘤和窦部肿瘤;对于肿瘤生长导致矢状窦完全闭塞患者,需结扎矢状窦,再切除闭塞的矢状窦;对于未完全闭塞矢状窦,还需将受累的肿瘤一并切除;对于双侧镰旁脑膜瘤患者需实施跨中线的马蹄形皮瓣或“工”字形皮瓣,剪开硬脑膜后,翻向矢状窦,暴露、游离桥静脉,分块切除囊内肿瘤,剥离、切除,最后切除受累的大脑镰。术中注意轻轻牵开皮质,以免损伤回流静脉和脑组织,切除受累硬脑膜,使用骨膜修补硬脑膜,对于侵袭颅骨给予磨除。

1.3 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病变组织全切率、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实施SPSS 22.0软件统计学处理,当P<0.05时代表统计存在差异。

2 结果

观察组并发症低于对照组,病变组织全切率高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如表1所示。

表1 对比治疗效果

3 讨论

矢状窦、镰旁均是脑膜瘤的好发部位,属于颅内肿瘤常见病,若敢于不及时,可导致肿瘤组织持续性增大,从而对神经功能造成一定程度损害,影响血供和预后,严重时还可危及患者生命安全[4-6]。为了降低病残率和病死率,减轻对脑神经功能损伤,还需尽早实施手术治疗。

传统开颅肿瘤切除术是早期面对脑膜瘤常用方法,能够切除病变组织,但创伤性较大,再加上矢状窦、镰旁具有血供丰富、瘤体大、极易侵犯邻近皮质静脉等特点,可给手术带来一定难度[7-9]。而近年来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飞速发展,显微外科开始广泛推广于临床,其能够避免损伤重要皮层回流静脉和中央沟静脉,利用分块和囊内切除方式,逐步缩小瘤体,阻断窦旁供血,减少术中出血量,能够在最大程度上确保肿瘤包膜和蛛网膜间分离瘤体,顺利完全切除瘤体,提高手术安全[10-12]。将其用于矢状窦、镰旁脑膜瘤患者中,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彻底切除病变肿瘤,运用显微技术还可清晰观察术野,放大病变组织和正常组织,充分照明,清晰分辨供血动脉、引流静脉以及累及边界,从而最大限度上保护重要脑组织和重要血管,更易于止血[13-15]。虽然显微技术效果显著,但本次试验中,仍有3例出现并发症,对此还需注意以下几点:①对于微小动脉出血或大面积瘤渗血患者,需涂抹医用生物胶,并减少电凝使用,加强黏贴止血,避免损伤正常脑组织;②在切除或游离肿瘤组织时,需注重阻断颈内动脉来源的供瘤动脉[9]。

总而言之,显微外科技术治疗能够发挥预后好、并发症少、安全性高、疗效显著等优势,用于矢状窦、镰旁脑膜瘤患者中,可更好保护重要血管和组织,减轻机体创伤性。

猜你喜欢

显微外科脑膜瘤脑膜
外伤撞头莫轻视硬脑膜下或血肿
侵袭性脑膜瘤的诊断及研究进展*
脑膜瘤临床特点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再植术后中指持续肿胀成功1例
肛门内镜显微外科手术用于直肠少见肿瘤治疗的临床价值
伴听神经侵犯的肺腺癌脑膜转移的T1-SPACE或T1-CUBE MRI强化特点分析
脑脊液药物浓度与结核性脑膜脑炎疗效的相关性
Ommaya囊与腰大池介入对结核性脑膜脑炎并脑积水的疗效对比
显微外科在口腔医学教育中教学设计与培训时机的探讨
如何治疗脑膜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