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儿科护理管理中常规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的应用效果
2020-12-09张红芳魏欣超
王 薇,张红芳,魏欣超
(博兴县中医医院,山东 滨州 256500)
儿科属于医院中最为重要的科室之一,其收治0~14周岁患儿,此科室主要研究小儿身心发育和疾病防治的综合学科,从而达到降低患儿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效提高儿童体质水平[1]。由于儿童年龄相对较小,其身体和心理尚未发育成熟,因此在临床护理管理工作中一旦出现护理差错,则极易造成风险事件和纠纷事件发生,从而对患儿治疗效果造成影响[2]。基于此,本研究以本院儿科收治300例患儿为调查对象,分析在护理管理工作中采用人性化管理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于2018年1月开始在儿科护理管理工作中采用人性化管理模式,随机选取实施人性化管理后收治的150例患儿为观察组,选取实施前收治的150例患儿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男79例,女71例,患儿年龄1~3岁,平均(4.28±1.40)岁;对照组男78例,女72例,患儿年龄1~13岁,平均(4.30±1.41)岁。对比2组患儿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本院儿科在未实施人性化护理管理前采用常规管理模式,患儿入院后对其进行常规检查,并密切关注其生命体征变化,同时还应加强对患儿家属进行相关疾病健康宣传和心理疏导等,从而获取家属对治疗和护理工作的支持于配合。于2018年1月开始实施人性化管理模式,具体措施为以下几点:(1)在护理工作安排中融入人性化模式,对此管理人员应根据护士年龄、工作状况以及患者需求等对护理工作进行合理安排,将一些护理技术较高、高年资护士安排在护理强度相对较大的班次,以此保证护理工作质量。例如上午输液患儿相对较多,因此需要安排1名穿刺技术好的护理人员,避免多次穿刺对患儿造成痛苦而引起纠纷事件。在排班过程中尽量将新入职护士与高年资护士排在一起,从而形成新老搭配,多给新护士一些练习的机会,提高其护理技术;(2)充分调动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对此应根据护士采用有效的激励方案,例如调查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工作中的需求,同时对护理人员工作进行不定时抽查,在患儿出院后对患者家属进行随访调查,获取护理满意度,对于工作质量高和获取护理满意度评分较高者给予适当的资金和名誉奖励,对于一些能力相对较差者则需要适当惩罚,以此提高护理人员对工作的积极性;(3)为满足患儿需求应弹性排班,将护理人员分成护理小组,每组安排4~5人,每人安排8~10张床,由于午间是输液结束封管和拔针较多的时间段,因此值中班需要安排至少两人。在夜间值班尽量安排高年资护理人员与新入职护理人员搭配,在保证护理质量的同时提高新入职护士的综合能力。
1.3 观察指标
对2组患者治疗和护理期间纠纷事件进行详细统计和分析,并采用护理满意度调查量表对2组患儿家属进行不记名调查,此次满意度调查量表共设置50个条目,每个分值设置在0、1、2分三个等级,分值高说明对护理工作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患儿及家属调查所产生的满意度评分和纠纷事件发生率差异采用SPSS 20.0软件分析,计数数据(%)显示,x2检验,计量结果以(±s)表示,t进行检验,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比较两组纠纷事件发生情况
经过对所选患儿调查显示,对照组共出现2例纠纷事件,发生率为1.33%,而观察组没有出现纠纷事件,发生率为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272,P<0.05)。
2.2 对比2组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评分差异
调查显示,对照组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评分为(90.17±2.50)分,而观察组为(99.04±0.38)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81,P<0.05)。
3 讨 论
儿科属于一个专业性和技术性要求非常高的科室之一,并且因为儿科服务对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给临床护理工作造成了巨大的困难,同时因为工作量大和家长对护理质量要求较高,从而对护理人员造成了巨大的身体和心理压力[3]。人性化管理模式其宗旨就是做到“以人为本”的护理管理理念,在管理过程中通过激发护理人员对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其临床护理质量,为患儿及家属提高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4]。经过对所选患儿调查显示,对照组共出现2例纠纷事件,发生率为1.33%,而观察组没有出现纠纷事件,发生率为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272,P<0.05);对照组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评分为(90.17±2.50)分,而观察组为(99.04±0.38)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81,P<0.05)。
综上所述,人性化管理在儿科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由此可见,此护理管理模式值得在儿科护理管理工作中被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