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矿山开采中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

2020-12-09

中国金属通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矿产资源矿山环境保护

李 燕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攀西地质队,四川 西昌 615000)

矿产资源的开发是人类行为与自然发展具备极强交互性的过程,一旦开发行为不够合理科学,便会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我国当前坚持生态建国,因此对于矿山开采中的环境保护工作已经加大了审查力度,但是传统开采方式遗留下的问题造成了短时间不可逆的环境影响,因此全面分析当前矿山开采后遗留的环境特征,并且综合环境保护中的缺陷进行分析,不仅能够为制定矿山开采环境保护优化制度提供依据,也是当前相关部门落实生态建设生态发展的重点任务。

1 当前矿山周边的环境特点

资源开发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前进动力,自工业革命之后,我国对于资源矿产开发的力度逐渐加大,而且资源开发已经成为了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为,但是矿产资源与自然界之间是具备平衡交互性的,大规模不科学的开发行为虽然能够带动经济发展,但是对环境的影响极大,因此矿山开采中的环境保护工作与经济发展、社会前进以及人民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而认清当前矿山地质中存在的主要特点,是落实环境治理工作的前提。

1.1 发生地质灾害几率大

矿产资源大部分深埋在地层之下,因此开采行为首先要进行地层结构破坏,并且将矿产资源剥离出来,这种方式直接的改变了地质结构,尤其是针对山体内部的矿产资源来讲,大规模的开发会造成山体稳定性的下降,同时开发之后未利用人为工程进行地形复原,在外界自然环境侵蚀的情况下,山体极有可能出现泥石流、崩塌、滑坡、塌陷等地质灾害,因此经过开采后的矿山地质具备极强的地质灾害发生隐患,一旦开采之后的矿山较人群活动密集的区域较近,便可能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

1.2 可持续开采程度低

我国部分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因此在开发过程中需要落实科学的保护,才能够加强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开采程度。但是部分小型企业或者经济发展不够强大的地区,其开采技术较为落后,且企业在开采中盲目的注重经济效益,对于矿山开采行为的科学性认识不足,便会导致矿山资源得不到充分的保护,从而浪费大量的可使用矿产资源,开采废料的回收率也大大下降,这便导致了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开采程度下降。

1.3 水文环境恶劣

另外矿山开采不单单会破坏外在以及内部的地质岩层结构,在地形破坏之后地表资源也会被大量的剥离,这会减少地表植被覆盖率,从而提升水土流失的几率,另外大规模的进行地下地质结构开发破坏之后,地下水资源的走向和水位也会受到影响。尤其是针对部分缺水地区来讲,大规模的矿产资源开发虽然能够单方面提供经济以及工业方面的发展,但是自然资源的枯竭也会限制社会发展。

另外由于矿产资源开发会带来大量的矿山废料,这些废料中的往往带有对人体和环境有污染性质的成分,这些矿山废料在大量不经处理便堆积在自然环境中,不仅会污染地表水资源,也会污染土地,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也有一定的影响,长期在矿区生活,农作物产量下降,水资源污染程度逐渐提升,人体健康会受到威胁。

1.4 生态环境单一

从生态环境角度来讲,矿山资源是生态中的一部分,其影响了生态链中的多种因素,例如植被、水文、动物等,不经保护的矿山开采方式会对这些生态元素造成影响,从而减少生态链中的某一环,弱化其生态价值,从而导致矿山区域内的生态稳定性下降。从大量的调查资料中可以发现矿区的生态链不够平衡,由于生产者的数量减少,导致部分捕食者的数量也锐减,甚至针对某种有特殊生存环境的动植物来讲,将会来带毁灭性的灾难。

2 我国矿山开采环境保护存在的缺陷

2.1 环保机制不够完善

我国的工业发展兴起较早,但是环保理念的发展较晚,且当前我国环保工作机制也不够完善,这种弱势导致了当前矿山开采过程中,人们虽然已经具备了环保意识,但是如何衡量环保和生态之间的关系,如何加强环保机制的完善性还有待提升。另外受到国土面积的影响,区域生态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不够平衡,在某些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其环保理念和生态意识较弱,甚至会受到经济发展的单方面制约,导致生态保护机制落实不到位,构建不够完善,审查制度具有较大的缺陷,因此当前部分地区的生态环保工作依旧局限于形式化。

2.2 环保与破坏不平衡

社会新时期到来之后,我国大力倡导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针对矿山开采领域也积极地进行了现状分析,并且制定了环保措施,但是环保与生产是并行的,二者之间的落实力度却不够平衡。当前,依旧存在大量的露天开采矿区,石料、开采废料等运输和处理需要大吨位的交通设备来执行,这会对原本的地形地貌产生碾压破坏。同时机械化开采过程也会造成空气污染和废气污染,进一步影响地方生态的自我恢复能力。另外矿山开采与地形改造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是不可避免的,人工的环保行为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进行地形结构的恢复和重建,但是区域内的生态却需要长时间的自我调节才可以恢复到正常水平,因此这种环保工作与开采工作力度不够平衡的现状是我国当前需要解决的重点方面。

2.3 配套设施缺乏

针对配套设施方面进行分析,需要结合以下几个角度。首先从社会发展方面来看,工业发展需求导致我国的矿山开采行为有着较长的历史,遗留问题较多。这些遗留问题涉及到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思想观念方面,生态恢复困难,环境治理基金短缺,技术研发不够到位等都是历史遗留问题。

从技术方面来看,技术的落实需要与不同区域内的矿山环境进行对比分析,确保技术可以有效应对当地的实际问题,也能够符合生态自然恢复的需求,但是当前我国虽然已经具备了多种环保体系,但是自然环境的变化是人为无法精准定位的,因此由于技术与环境之间不平衡导致环保力度下降的事件时有发生。

3 针对矿山开采过后环境保护的优化措施

3.1 定为环保主体,加强权责分化

首先从定位环保主体角度来看,要以生产企业为核心,以地方区域内的政府以及相关部门为辅助机构构建完善的环保主体体系。明确主体之后便可以制定权责分化机制,这将是确保矿区的环境保护工作有责可追的主要依据。要充分解析矿业权,将其作为明确开采企业责任和义务的载体,全面激发开采企业的实际功能,使其能够在矿区的环境保护工作中发挥重要的引导和组织力量。

其次要加强社会追责管理,建立在矿业权的基础上,由地方区域政府以及整体社会关注矿业的发展以及开采情况,着重针对生态环境破坏的管理、优化、整改等活动进行研究分析,建立起追责体系,利用制度以及社会的监督约束行为加强矿区企业的执行力度,利用地方政府以及国家的经济扶持来加强矿区企业的环保力度,才能够保证矿区的环保工作能够落实到位。

3.2 完善矿山环保法制建设

环境保护工作是关乎到人类未来生存与发展质量的重要工作,因此不仅需要从环保领域落实完善环保发展体系,还需要抓住契机,积极地利用具备约束性质的法制建设制度进行管理,这种方式能够全面降低矿山环保工作的阻力,促使其向法制化方向转型。首先地方政府应该发挥自身的环保职能,精准的定位矿山保护中的重点,使自身权责进行规范化,才能够使法规的制定具备基础力度。其次针对既有的环保机制要进行政策分析,结合党中央的相关理念进行升级优化,结合矿山区域内的生态特点以及环境整治需求制定具备针对性的细化管理制度,在纵向的法规基础上进行横向管理。落实岗位职能机制,加强问责体系,强化施工企业以及政府各个部门的监督联动职能,才能够确保矿山环境保护工作有方向,有力度,有框架,有细节。

3.3 科学规划矿山开采机制

资源开采和矿山开发是我国工业发展不可避免的一项环节,因此,针对矿山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矿山开采机制改革也是必要的发展措施,当前我国颁布了矿山资源法,其中提出了矿山绿色发展建设的相关意见,并且给予了绿色矿山以政策支持和经济激励,将土地开垦,环境保护以及生态重建作为基本准则,将生态环境作为矿山开采的底线,将绿色矿山作为资源开采改革的最终目标,这种新型的开采理念能够维持矿山资源的可持续开采,也可以进一步协调生态保护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3.4 加强环保保障力度

针对矿区的生态环境进行改建和治理,并不是阶段性的工程,而是持续性的发展事业,与社会发展之间具有并行的联系,因此从除了技术以及政策,矿山区域的环境保护还需要投入大量的治理资金,这些资金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同时也需要进行社会筹集,才能够为矿山环境保护提供基础保障。

首先政府可以将矿山企业作为资金获取的主体之一,矿山企业需要转变自身资源开采受益者的角色,作为矿山环境保护的承担方,结合矿产收益以及环境实际破坏程度来缴纳一定比例的环保资金。

其次可以从开采企业所上缴的税费中划取部分资金作为环保基金。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提升环保的力度,也可以进一步凸显地方政府的职能落实成效,避免政府不作为等现象的出现。

再次针对我国当前新兴的部分资源企业,按照其发展规模以及发展方向收取一定比例的环保保证金,以此来约束其开采行为,同时也可以评价其开采经营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程度,合理的削减后期的环保基金上缴比例。

4 结语

综上所述,矿山资源开采与环境保护都是我国当前必不可少的发展工程。本文着重从当前矿山环境的特点进行分析,经过论述之后发现,利用定位环保主体、加强法制建设、构建环保改革机制以及提供完整的环保保障的方式能够有效应对当前矿山环保中出现的问题。因此无论是从企业还是政府角度来看,都需要积极地发挥自身的环保职能,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才能够更加合理地协调矿山开采与环保之间的矛盾关系,从而使经济发展与环境生态保护能够共同发展。

猜你喜欢

矿产资源矿山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
探究深部金属矿产资源地球物理勘查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在矿山里耕耘(国画)
智能化矿山建设在中小型矿山的应用探讨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繁忙的矿山
绘就美好矿山五彩画卷
发挥地方立法作用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