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风险管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透过程中护理缺陷风险的影响
2020-12-09潘学丽
潘学丽
(贵州省黔南州人民医院,贵州 都匀 558000)
治疗肾衰竭常采用维持性血液透析,需要严格管控,防止差错的发生。本文就风险管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透过程中护理缺陷风险的影响进行了探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4月-2018年3月收治的56例实施常规护理管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和2018年4月-2019年3月收治的56例实施风险管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按照护理管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两组,参照组男性30例,女性26例,年龄(50.37±8.54)岁,透析龄(4.14±1.01);研究组男性29例,女性27例,年龄(51.23±8.78)岁,透析龄(4.05±1.09)岁。护士18例,年龄23-42岁。
1.2 方法
1.2.1 参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管理涵盖情况监测、心理疏解、健康宣教等内容。
1.2.2 研究组实施风险管理,如下:
(1)组建风险管理小组,对护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探究和优化,对相关规章制度完善和落实,并安排护士对规章制度学习,使交接班流程规范。
(2)血液透析相关流程操作规范,对器械各项参数有效掌握,并依照相关标准和规范实施;按要求对透析器及透析管路正确安装和连接;血透机操作繁杂,实施体外连接必须要切实遵循相关步骤,内瘘针的固定需利用统一的方法操作。
(3)风险意识教育,时常为护士灌输这些方面的教育,让护士加深血透风险的认知,并在具体的护理过程中,定期巡视患者病情状况,对存在的问题尽快采取措施处理。
(4)工作职责明确,对护理资源进有效配置,对“一人一床”工作模式应用,依据血透具体情况合理对护士的工作任务安排。创建监控体系,切实监督,并将预防措施加以落实。
(5)健康教育。对预防相关并发症的措施要想患者及其家属详尽说明,使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得以增强。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及护士风险管理评分和操作技能评分。护理质量采用我院自制的风险管理评分及操作技能评分量表评定,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越好,反之则差。
1.4 统计学
纳入SPSS21.0分析,不良事件发生率采用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护士风险管理评分和操作技能评分采用计量资料行T检验,检验标准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不良事件总发生率
参照组血栓形成4例,穿刺处皮肤过敏3例,穿刺部位血肿5例,穿刺针滑落滑落6例,内瘘出血3例,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37.50%;研究组血栓形成2例,穿刺处皮肤过敏0例,穿刺部位血肿2例,穿刺针滑落滑落1例,内瘘出血1例,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10.71%;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结果为(x2=19.615,P=0.000)。研究组患者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明显比参照组低(P<0.05)。
2.2 比较两组护士风险管理评分和操作技能评分
参照组护士风险管理评分(84.07±6.87)分、操作技能评分(82.25±7.12)分;研究组护士风险管理评分(93.31±5.46)分、操作技能评分(91.39±7.52)分,两组护士风险管理评分和操作技能评分比较结果分别为(t=4.467,P=0.000)、(t=3.745,P=0.001),研究组的护士风险管理评分和操作技能评分明显比参照组高(P<0.05)。
3 讨 论
血液透析在操作和技术上要求极其严格,若操作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发生缺陷使血液透析风险增大[1],而这些操作的主体则是护士,因而对护士专业技能要求更加严格。由于血液透析患者不断上涨,护士工作量也不断扩大,发生的护理缺陷也不可避免,对治疗结果造成影响[2]。而常规护理管理与较高风险及工作繁杂的血液透析工作不相适应,因此引进风险管理,以更好开展血液透析各项工作。风险管理最初组建风险管理小组,对患者以前的临床资料进行搜集,分析不良事件的产生的原因,制定出针对性较强的护理措施,为护士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指导[3]。血液透析室中的工作要求较高,不仅需要对护士开展培训教育,对工作流程规范,同时还需要制定一套全面的规范制度对护士的行为进行制约,以此才能使血液透析过程中的风险事件得到良好管控[4]。此次研究显示,在血透室应用风险管理,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明显比常规护理低;护士风险管理评分和操作技能评分明显比常规护理高。
综上所述,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透过程中应用风险管理效果佳,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