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画题款的艺术特色
2020-12-09王爱萍
赵 纲,王爱萍
(1.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图书馆,陕西 西安 710119;2.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远程教育研究中心,陕西 西安 710119)
一、题款是中国绘画的传统
题款,或者款识,就是画家在画上题的字,简单的就写个名字,还可以加上创作时间 ;复杂的可以是长篇大论,如记述作画的原委,或评画,或题诗,而且,可以一题再题。这是中国画的传统。世界其他画种没有题款之说。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众多的宗教绘画,服务于教会和信众,不需要保留创作者的题名等个人化的记号,同时画家与工匠无异,个人留名的意识没有萌发。之后虽然艺术家地位的上升,个人觉醒,形成了签名之类的传统,证明这是“我的创作”,但这与中国画的题款相当不同,虽然两者有可类比性。中国画题款内容丰富得多,更重要的是,款识与绘画本身关系密切,优秀作品的款与画,可以互相升华。梵高不会在自己的画上大发议论,最多会写个名字、时间,作为创作的记号和证明,类似各类契约的签字。可以说,没有签名,不会影响梵高作品的品质和意义,这与中国画尤其是文人画一系的传统大相径庭,赵孟頫的画,没有款识,没有他秀美的书法书写的诗文作为落款,可以说会降低作品的欣赏品质。
二、题款小史
从现有传世绘画看,中国画并非一开始就有题款的传统。多数宋画没有名款,遑论其它各类题款。这为后世鉴定传世的早期中国绘画留下了难题。极少数具名款的宋画,几乎都是藏款。画家在作品中不显眼位置用小字写下名字,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上世纪七十年代,学者才在画中山脚丛树叶间发现“范宽”的藏款。此类画作,当时多数为屏风、团扇,出于实用和装饰的目的,类似其他工匠在成品上题名,与文人画的款识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另有一部分特殊题材和绘画形式的作品,如所谓的故事画,有分段的题榜或题铭,倒与后世的款识有些类似。其画面形式是一段画一段文字,文字乃是对画作的故事、典故的说明。如传世顾恺之《女史箴图》的唐摹本,作品依据西晋张华的《女史箴》一文创作,文章是对先代贵族妇女的模范事迹的赞颂,绘画也是分段展开,每段在空白处题写相应的颂文。另,早期文人画的代表人物,北宋的李公麟,其名作《五马图》,描绘了五匹宫廷御马,每匹马都有黄庭坚的题记,记录了马的特征。这些题记,一方面说明了画面的内容,一方面本身是优美的书法,这与后世的题款有些类似,但是它并非画家自题,更主要的是,题记紧扣绘画主题,没有更多内容的发挥,两者尚无相互发挥升华的关系。所以,这只是后世题款的雏形。元代开始,以赵孟頫为首的文人群体,才有意识的在自己作品上题款,内容包括名款、日期、诗文、议论,等等,为后世文人画题款树立了典范。
三、题款的身份意义
纵观画史,题款与不题款,是作者自我意识、身份意识的显晦。之前提到,宋代画院,画家如同工匠,画作是“职务作品”,作品用在皇家、权贵家的隔屏、插屏、帐幕、宫扇上,有其实用价值。加之传统价值观重道轻艺,工匠又身份低微,所以,作者无需在作品中留名,也不用将自己的意志灌注到作品中。现在存世宋画的面貌,多经后世裁切,重新装裱为挂轴、册页,赋予它们独立的美学意义,脱离了其原有的语境,可以说是将它们现代化了。后世将某幅宋画归在范宽、董源等人名下,争论其真伪,恰恰是用今人的目光审视古代,不得要领。北宋后期,以苏轼为首的士大夫群体开始介入绘画。他们开始以绘画作为一种适情自娱的手段,同时也为了区别于宫廷绘画,自然开始关注作品中的自我意识。从绘画技术与宫廷画家一较短长,文士显然不具优势,于是他们逐渐将自己擅长的诗文书法,灌注到绘画创作中。文士地位高,并掌控着传统社会的话语权,所以,文人画最终成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主流。题款是文人画贯彻上述观念的重要技术。通过题款,不仅彰显了作者高深的诗文书法水平品,也将画面的诗意大为拓展。
四、画境与诗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讲到: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这个原理同样可以用来阐释绘画美学:画以意境为最上,有意境则自成高格,自有名画。
意境就是绘画的诗境。画面要能引发美好、有趣或有深度的联想,否则就显得单薄,表现的内容太有限,技巧再好,也只是抓住了观者的眼球,而没有抓住心。
有诗心方有诗情,有诗情方能造诗境,有诗境画方为高格。
作画,最简单的就是抄现实,把自然景观复制到画上,这类作品绝大多数没意境,而且,对观众来说,画得再好也不如去看实景或照片。高明一点的办法是,发挥画家的想象力,去造境。造境自然会与现实拉开差距,想象中的东西,现实没有。但所造之境,境界也会有高下,有诗意的就比没诗意的高,诗意深远的就比诗意浅显的高。绘画诉诸于视觉形象,表现力毕竟有其限度,如果配以诗文、书法、印章,作品的整体意境和表现力无疑会大为提升。
五、题款的结构和类别
题款,从功能方面看,一是记录,一是阐发画意。记录内容包括题赠人、年月日、作者名号、印章等;阐发画意,包括议论、记叙、诗词等。一个标准题款可以是如下结构:
诗文/议论+作画事由+题赠人+年月日/地点+名号+印章
当然具体到创作和作品,题款可繁可简,内容顺序灵活多变,这些完全视作者的需要和用意而定。
为方便起见,我们可以根据款识的内容和用意将其分为功能款和格调款。
功能款,就是有实际用途的题款文字,如签名、记年月日、题赠或受邀作画,等等。当然,如果书法好,它也有装饰画面的效果。
格调款,典型的如题画诗、论画、纪游等等,这些文字,往往与画境呼应,能提升画面的格调意境。当然,有些此类文字可能跟画面无关,比如对绘画的评论等。但是,这类款识只要文字典雅,内容不算贫乏,书法高明,对画面整体依然有提升作用。
六、格调款分析
功能款比较简单,有套路可循。功能款灵活多变,对提升画作本身的品质更加重要,值得进一步分析。
1、题款可以简单到一句话,或评画,或发感慨,或议论。这类款一定要切中要害,要有机趣,有它,画马上活灵活现,上了一个层次,可以谓之“画眼”。
比如石涛的一幅小册页,前景山坡上枯树数株,或秃,或倒,地上篁竹疏疏落落,背景两座山头,笔墨萧疏,不事雕琢,树和山的造型不美观。石涛题款:此吾前身也。瞎尊者济。画家以画中枯树自比,完成了一次自我写照,观者马上会想到画境与作者的关系,石涛清奇高峻的形象会然于心。
又如石涛另一幅册页,画秋景,高士放马湖边,一马水中嬉戏,一白马正在入水,高士陂陀后抚树观望,身旁三马作私语状。题款为:那得不游戏。石涛。游戏者,是马?是人?是景?超乎世情,尽皆自得!画家当时的情绪和不与世情的性格昭然再现。
又如,齐白石一幅人物画,画一白髯老者,侧目闲坐,一手指向画外。题款:人骂我,我也骂人。白石。直爽率真又有些顽童气的倔老头形象跃然纸上。
2、画评。通过题款发议论,往往或者是对画史的梳解,或者是对画家绘画观的阐释,对鉴赏者理解作品,有很大的帮助。如董其昌,是少有的学者加天才型画家,其创作和理论影响后世几百年。他的绘画理论,很多都散落在自己作品的题款中。如他的名作《夏木垂阴图》落款为:
夏木垂阴。董北苑夏木垂阴图,观于长安吴太学所。始知黄子久出蓝之自。米元章评其画云:口能言,而笔不能随。余画政如此。董玄宰。
先说他看过一卷董北苑的《夏木垂阴图》,明白原来元代的黄子久学的是董源。这里的潜台词是作画的因缘,因为有这样一幅董北苑的画,所以,我才模仿他画了另外一幅同题画作。董北苑是五代董源,因做过南唐的北苑副使,所以后世称之为“董北苑”,他是董其昌心目中文人画的早期大师。黄子久是黄公望,元四家之一,董其昌认为他们有师承关系。这是他提出的文人画南北宗理论的一部分,也为我们理解这幅画提供了思路。接着,他引用米芾的话说:口能言,而笔不能随。余画政如此。表面看,这是自谦之词。米芾是北宋的书画大家,文物鉴定权威。搬来他的话,其实还是为了自重,委曲说明自己绘画的正宗性。
石涛也是理论与画艺兼备的通才,他的画评款,如著名的“搜尽奇峰打草稿”,几乎成为一种绘画理路的宣言。又如他的一幅小册页,前景画尖锐的巨石一座,枯树三株,后面山溪依山脊蜿蜒流淌。题款为:
画有南北宗,书有二王法。张融有言:不恨臣无二王法,恨二王无臣法。今问南北宗,我宗耶,宗我耶,一时捧腹曰:我自用我法。清湘枝下人济。
依然是自己绘画理念的宣言,极端自信。这里用了古代书法家张融的典故,张融认为自己的书法比王羲之、王献之还高明,石涛对自己的画也一样自信,同时提出了“我自用我法”的创作理念。
3、题画诗。题画诗对画家的才华要求更高。虽然载入文学史的题画诗为数极少,但作为与画作互相发明升华的文字,以诗词题画确实提升了画作的意境。题画诗比文学史上的名家作品读来更平易、亲切,不需要高深的文学素养就能领会其中的趣味。如齐白石的名作《不倒翁》,画头戴乌纱帽古代官员模样的不倒翁一尊,题诗曰:乌纱白帽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将汝忽然来打破,全身何处是心肝。讽刺的是现实中的贪官污吏,与画意结合的天衣无缝。诗本身接近打油体,但绝非押韵的毫无诗意的平庸之作,颇有趣味。 石涛的题画诗既多且精。比如,他的一幅《水仙》册页,逸笔草草,画水墨水仙一株,没有像一般画水仙那样长叶舒卷,姿态并不优美,但石涛题诗:
前有孤梦落江边,
秋水盈盈雪作烟。
率尔动情闲惹笔,
写来纯水化为仙。
写得如梦如幻。首句说,水仙如孤独的梦落在江边,翻译成白话也是好诗,开篇不俗。接着把水仙比作雪、比作烟,轻盈缥缈,这是人间之物吗?画家兴来作画,“写来纯水化为仙”,水耶?仙耶?水仙耶?亦幻亦真,画面被无限提升。
石涛另一幅山水册页,前景山谷壁立,高士挟童子在谷中穿行,山后掩映中有庭院小楼,中、远景为重山雾霭,石涛题诗为:
听泉入山麓,
访旧到松源。
踪迹无知处,
高枝一挂猿。
描写高士山中探友人不得的经过。句句有境,入山是听着泉声而来,友人必是高士,住在松林的尽头。友人不在家,不知道去哪里了,“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惟见树上一只长臂猿高挂枝头。古人以长臂猿为灵物,其与高士为邻,反托出高士的不俗。总之,在在都是隐居的理想意象。画与诗契合无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