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戏曲美育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实证分析与路径探索

2020-12-09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昆曲美育戏曲

谭 飞

(1.苏州市职业大学 党委办公室,江苏 苏州 215104;2.苏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戏曲美育是高校美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戏曲艺术作为传统国粹,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积淀,融诗歌、表演、音乐、舞蹈、美术等众多艺术形式于一身,集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和寓教于乐的育人功能于一体,传承了中华民族骨血里世代相传的审美情趣、爱国精神和文化自信,蕴含着千百年来中国人对真善美的理解,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审美教育价值,在历史、精神、审美层面都是中华民族无形的文化遗产,其审美教育意义是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替代的。

从历史角度分析,学者对中国传统戏曲美育方面的研究古而有之。元代周德清,明代吕天成、王骥德,清代李渔等人倡导戏曲美育的“劝善惩恶风教说”,认为戏曲对民众的教化重点是劝善惩恶,“要合世情、关风化”[1],“劝使为善,诫使勿恶”[2],主张将忠孝节义寓于戏曲的悲欢离合之中。而明代沈庞绥、清代徐大椿、近代王国维等人推崇传统戏曲的“和心悦性陶情说”,讲究戏曲的审美意境,认为好的戏曲作品“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3]对戏曲怡情悦性的审美价值推崇备至。今天看来,“劝善惩恶风教说”和“和心悦性陶情说”不应该简单粗暴地两极割裂,它们互相补充,在当代高校戏曲审美教育中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1 戏曲美育对大学生文化养成的价值

戏曲美育不能脱离地域文化而单独存在,不同的地域文化滋养了不同类型的戏曲文化。以苏州为例,近年来,在江苏省“戏曲走进大学生”活动倡导下,苏州文艺“三朵花”发挥地域优势,在推动苏州高校美育发展、提高大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苏州文艺“三朵花”指源于苏州的三种传统艺术形式——昆曲、苏剧、评弹,它们直观地体现了苏州地域文化的历史底蕴和现代传承。2006年5月,昆曲、苏剧、评弹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将结合苏州文艺“三朵花”阐释戏曲美育的价值。

1.1 以戏曲的文学之美增强大学生的人文修养

文学的至高境界是诗词,传统戏曲的文本和唱词,经过了古代文人的提炼和润色,极具音韵美和诗意美。以昆曲《长生殿.惊变》一折的一段唱词为例:

“[北中吕粉蝶儿]天淡云闲,列长空数行新雁。御园中秋色斓斑:柳添黄,苹减绿,红莲脱瓣。一抹雕阑,喷清香桂花初绽。”[4]

此段唱词描写柳树的叶子慢慢变黄,苹果树的绿叶慢慢变少,莲花渐渐凋落,桂花的香气沁人心脾。在对柳树和苹果树的描写过程中,用了“添”和“减”两个极具动态气息的词语,短短一段唱词中,有黄绿红几种色彩对比,有色的同时还有香气,可谓色香俱全,动静皆备。

如果说昆曲的语言还过于文气,那么评弹则更具备雅俗共赏的文学美。苏州评弹是语言的艺术,幽默风趣轻松优雅之间,充分展示了艺人对吴方言运用的非凡能力,更兼小桥流水人家的烟火之气。

“病绵绵绵病增瘦骨;泪垂垂垂泪满腮旁。但听得雨淋淋淋雨纱窗湿;风袭袭袭人绣罗帐。想奴奴奴命如花薄;谁把那花护护护花免残伤?……”[5]

这是马如飞的弹词《黛玉葬花》,采取连叠三字的句法,用吴侬软语吟咏出了林黛玉的心理情愫。大学生在与昆曲、评弹对话的过程中,也是在与苏州这座古城对话,与古典文化和历史经典对话。感受戏曲艺术的文学之美的过程,是心灵和情感在对话,这一过程会提升学生的文化境界。

1.2 以戏曲的形式之美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

戏曲包含音乐、舞蹈、美术等诸多元素,具有让人倾心的形式美,能够提高人的审美通感。在戏曲艺术中,昆曲尤以唯美优雅著称。昆曲艺术的唱腔、服装、歌舞,美轮美奂,展现出了温润素雅的意境。在文化日益趋于平面化、心灵诗意缺失的时代,青春版《牡丹亭》以清新气质扑面而来,展示了中国传统舞蹈和音乐之美,俘获了无数青年学子的芳心。杜丽娘白衣飞舞的倩影、梅兰竹菊众花神飘扬的裙裾、生旦婉转清丽缠绵柔长的唱腔,无不给人带来诗画般美的享受。

在昆曲表演中,大学生可以同时获得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知识,感受传统经典文化包罗万象的综合美感。以“行头”之美为例,传统昆曲非常重视服饰祥纹的视觉美感,在细节上精雕细琢。“宁穿破,不穿错”,体现了昆曲对服饰的严谨要求。青春版《牡丹亭》在遵循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在服装纹饰、款式设计、色彩搭配等方面打造“青春”,力求符合大学生的审美趣味。在《牡丹亭.惊梦》一折中,杜丽娘身着蝴蝶纹的多款服装。蝴蝶纹是吉祥纹样的一种,象征着美满的爱情,蝴蝶纹服装将杜丽娘对爱情的向往坦陈于观众面前,让人在感受美的同时,也领略了传统艺术的精妙之处。

1.3 以戏曲的情感之美完善大学生的道德修养

蔡元培认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之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6]王国维认为美育的实质等同于“情育”,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感情之理想”[7]。情感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爱与恨都是对现实生活的态度和回音,离不开人的社会属性。中国优秀传统戏曲既蕴藏了人的情感价值,又兼有扬善惩恶、高扬正义的诉求,体现了以情感人、情理交融的美育特征。

在苏剧《花魁记》中,王美娘和秦重情深意重、历尽坎坷结为伉俪的过程,使我们感受到了金钱权贵不能收买人间真情的可贵;在昆曲《牡丹亭》《西厢记》中,主人公对命运的勇敢抗争,使我们感受到了他们对爱情和自由的向往和追求;在《赵氏孤儿》中,孤儿万死不辞的复仇意识,使我们感受到了豪壮孤绝的英雄气概;在戏曲《汉宫秋》《桃花扇》中,痴情儿女在家国大义面前的悲欢离合,使我们感受到了气壮山河的民族气节和深沉的爱国之情……戏曲不应是被遗忘在历史角落里的陈年旧物,在与青年学子的心灵交融中,它永远拥有着鲜活的青春,在寓教于乐中,以真意真情和伦理道德感染、教化学生,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爱情观和爱国情,塑造健康的人格,坚定民族文化自信,完善道德修养。

2 高校戏曲美育的现状与调查分析

2.1 高校戏曲美育的现状

高校戏曲美育主要通过戏曲赏析类课程和戏曲审美实践活动来实现。戏曲赏析类课程于2000年前后开始零星出现在部分高校的通识选修课中,例如清华大学的“昆曲艺术欣赏”选修课、安徽大学的“京剧和中国文化”选修课等。2004年,著名学者白先勇携江苏省苏州昆剧院,打造了青春版《牡丹亭》,并开始在国内外巡演,内地的首场演出选在了苏州大学,演出当天2 000个座位座无虚席,演出现场盛况空前,受到了大学生的一致好评,彰显了中国传统美学的胜利。2006年,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发起了“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鼓励大量优秀戏曲演出走进高校,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引发了热潮。与此同时,高校的戏曲类选修课数目开始随之增长,2007年苏州大学开设的“戏曲评弹鉴赏”、2009年北京大学开设的“经典昆曲欣赏”等课程,都在高校戏曲美育中取得了良好成效,发挥了品牌效应,产生了较大影响。

一树花开不是春。尽管北京大学、苏州大学等高校在戏曲美育方面走出了颇具特色的道路,积累了相对丰富的经验,但遗憾的是,高校戏曲并没有产生大的辐射效应。当前,在全国范围内大多数高校对戏曲美育的作用和开展路径普遍缺乏重视。此外,近20年来,虽然开展戏曲美育的高校在开设戏曲类通识教育选修课的数量上有所提升,但与其他选修课相比,戏曲选修课规模还是相对偏小。受戏曲美育的师资队伍和教学资源相对匮乏等因素影响,这类课程一般也只集中于对京剧、昆曲等个别大剧种的基础知识介绍或者戏曲文化漫谈,对数量更多的地方戏曲很少涉及,且普遍缺乏戏曲实践类课程,存在戏曲类通识教育选修课普遍内容涉及面窄、类型不够完备、与本地地域文化衔接度不高、无法持续激发学生兴趣等问题,美育质量虽然差强人意,但没有充分发挥出高校戏曲美育的价值所在,显示出高校、教师、学生对戏曲美育价值并没有达成统一认识。

2.2 高校戏曲美育的调查分析

2019年11——12月,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随机选取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大学、苏州市职业大学3所学校学生为样本,调查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50份,有效问卷522份,对大学生关于戏曲美育的认知和效果进行了实证调查。

2.2.1 高度认同优秀传统戏曲的审美价值

“您认为戏曲文化的审美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选择“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境界”的学生占总数的86.6%,选择“提升对优秀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的学生占总数的77.2%,选择“带来审美愉悦”的学生占59%,选择“无审美价值”的学生占总数的5.8%。大多数学生同时选择了“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境界”和“提升对优秀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两项。

“在欣赏戏曲时哪种戏曲文化情感最能触动您的心灵”的调查结果显示,选择“伦理亲情”的学生占总数的36.7%,选择“爱国热情”的学生占总数的56.4%,选择“伸张正义”的学生占43.3%,选择“忠贞爱情”的学生占总数的58.1%,选择“其他”的学生占总数的10.1%,选择“没有触动”的学生占总数的12.0%。超过一半的学生同时选择了“忠贞爱情”和“爱国热情”,充分体现出学生认同传统戏曲中的文化情感对自身人格的塑造产生的积极影响。

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戏曲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情感有着较高程度的认同感,这是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人本主义哲学家弗洛姆指出:“我们有丰裕的物质,却没有愉快的生活……我们比以前消费多了,然而,我们却更为贫乏空虚……”[8]在物质生活日益美好、网络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要提防精神上的贫乏和空虚,更应该重视当代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和情感世界。优秀传统戏曲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情感的内核,对大学生的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大有裨益,再加上青年学生对其在审美和情感上的认可和接纳,戏曲文化理应成为高校美育的良好资源。

2.2.2 对传统戏曲浅尝辄止,缺乏深入了解的途径

“您对传统戏曲的了解程度”(数值越高表示了解程度越高)的调查结果显示,选择“非常了解”的学生只有4.75%,41.19%的学生选择了“比较陌生”,18.87%的学生表示对戏曲“完全陌生”,选择“比较了解”的学生占35.19%。从了解程度来看,充分体现出学生对戏曲的关注度非常低,了解的意愿也不强烈。

“您大学期间截至目前参加过多少次戏曲美育活动”的调查结果显示,有79.20%的学生选择了“不到3次”,选择“3~6次”的学生占总数的14.50%,选择“6~10次”的学生占总数的5.08%,选择“10次以上”的学生占1.22%。但也有不少学生表示有参加戏曲美育活动的意愿,以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

由此可见,目前高校的戏曲美育工作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诚然,受时代鸿沟、相对缓慢的表演节奏、深奥难懂的词曲等种种因素的影响,传统戏曲可能会使很多学生望而却步,但这更需要美育工作者通过美育课程进行适当的引导,催生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真善美的热爱之情和崇敬之心,达到美育的效果。

3 当代高校戏曲美育的提升路径

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对戏曲的艺术价值比较认可;另一方面,戏曲艺术在高校中的传播现状仍然比较小众。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高校戏曲审美教育的质量,提高大学生文化养成,以下方向值得关注: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戏曲类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体系,充实美育师资队伍。当前高校戏曲美育仍然处于薄弱环节,与其他艺术门类不同,学生在小学、中学阶段一般很少接触传统戏曲文化,高校作为开展素质教育的重地,应该完善戏曲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将中华传统文化系统科学地介绍给青年学子,让学生在了解戏曲发展历史、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学会鉴赏戏曲、欣赏传统文化的方法。课程的开设离不开教师,对此,还要充分挖掘学校教师的美育潜力,充实美育师资队伍。在普通高校中,专业戏曲教师毕竟是少数,因此要建立补充机制,邀请专家兼职或校外指导,来校开设专题戏曲美育讲座。

其次,要充分挖掘地域戏曲资源,延展戏曲美育教学内容。中国戏曲历史悠久,且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不同地区千姿百态的地域文化滋养了不同类型的戏曲文化;剧种种类繁多,据统计有三百六十多种,比较著名的剧种有昆曲、京剧、黄梅戏、越剧、锡剧、秦腔等,拥有数以万计的传统剧目。对学生而言,在不同剧种戏曲涵育人心的文化价值传导过程中,独特的地域传统文化、风土人情在美育中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是戏曲美育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有利于最大化展示美育效果。将戏曲中涵盖的民风民俗、区域特色与戏曲故事中关于真善美的教育意蕴相结合,有助于构建科学、整体、融合的美育教学内容,有利于进一步拓展高校美育多维研究空间,高质量打造美育精品课程。

再次,要发挥高校戏曲社团的作用,提高“第二课堂”的美育效果。高校学生在学习之余,依据兴趣、爱好与特长,自愿组成了各类学生组织,被称作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其在高校学生群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学生社团是“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高校都有比较活跃的话剧社团,但戏曲社团普遍偏少。戏曲美育是一种教育活动,但不应只局限于课堂中,更需要实践参与才能更好地展示教育效果。社团是大学生以共同的兴趣爱好形成的活动团体,兴趣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同好”之间的交流更能提高学习水平。高校戏曲社团的培育,需要学生的热情和爱好,也需要高校顶层设计方面的重视、财政保障和人力支持。

最后,要继续开展“高雅文化进校园”“戏曲走进大学生”等活动,发挥戏曲美育云媒体平台的作用。艺术家的实地讲解、表演可以极大地拉近大学生与中国传统艺术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更纯正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美学修养和鉴赏能力。同时,名家效应也能增强传播效果,苏州大学长期以来坚持邀请石小梅、孔爱萍、盛小云等戏曲名家实地授课,更直接地展示了戏曲艺术的精华,让学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精妙,打响了戏曲美育的品牌效应,取得了良好效果。此外,还应重视利用大学生喜爱的云媒体传播戏曲,在互联网时代,“云看戏”“云学习”已日益普遍。2016年起,北京大学的“经典昆曲欣赏”课便登上了慕课平台,很多其他高校的学生也得以在互联网上同步学习此课程。风起云涌间,时代在高速发展,戏曲美育工作也应该与时俱进,跟上网络时代的前进步伐和思维方式,运用新技术手段,推动戏曲美育和大学生文化养成取得新成效。

4 结语

受网络传播“去中心化”“去门槛化”“信息茧房”等影响,一些年轻的大学生容易沉浸到泛娱乐化、消遣化、低俗化的大众文化之中,自觉隔离了与高雅艺术、主流文化的交流,影响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对此,高等院校应该充分重视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养成,积极开展高校美育工作,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及时介入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诠释、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的审美分辨能力,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现身心素质和思想素质的同步提升。

猜你喜欢

昆曲美育戏曲
也论昆曲的形成与梁辰鱼的贡献
论公民美育
戏曲从哪里来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广西戏曲》
《红楼梦》的当代昆曲改编与经典化
美育史料·陈抱一谈儿童美育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