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挑战杯”竞赛 推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以苏州市职业大学为例

2020-12-09熊贵营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挑战杯苏州市竞赛

张 成,熊贵营

(苏州市职业大学 a.团委;b.党委,江苏 苏州 21510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要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形成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1]。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对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行全面部署。高职院校要落实改革任务,必须深入挖掘各类创新创业资源;依托“挑战杯”竞赛,加强实践平台建设,推进赛教融合发展,形成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合力。

1 “挑战杯”竞赛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特点

1.1 鲜明的创新人才培养导向

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离不开各级各类人才的支撑,其中创新型人才是核心[2]。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是新时代、新形势赋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挑战杯”竞赛以培养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重点,引导大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勇于创新,聚焦产业发展、社会需求进行学术研究。“挑战杯”竞赛综合性的评价体系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定位,促进了大学生协作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契合了高职院校创新教育改革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1.2 多元的实践创新育人平台

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深化理论教育、完善知识结构是基础,强化实践锻炼、提升创新能力是关键。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短缺、结构不合理、覆盖面不广,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存在的突出问题。整合创新创业资源,办好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加强实践平台建设,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力举措。“挑战杯”竞赛积极响应国家创新发展号召,注重赛事改革创新和社会资源整合,搭建了新的实践育人平台。团中央在“挑战杯”竞赛的基础上,举办了“创青春”大赛、“挑战杯——彩虹人生”大赛,打造了服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系列综合性赛事,为高职院校、企业等协同培养创新人才搭建了多元的实践平台。

1.3 完善的竞赛选拔评价机制

围绕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扩大赛事育人覆盖面,“挑战杯”竞赛系统推进赛事组织形式、选拔机制、评价标准、学科覆盖建设。“挑战杯”竞赛强化广泛育人导向,构建了国家、省、校三级竞赛机制,有效扩大了赛事的影响力和参与面,从最初300多人的小擂台发展到当前200多万大学生的竞技场,形成了系列赛事(下文有时也称“挑战杯”系列竞赛)。竞赛还不断优化团体奖项的评选标准,扩大校级赛事组织得分在团体总分、“优胜杯”、“优秀组织奖”中的评分比重,引导高校提升校级竞赛的组织水平和育人成效。“挑战杯”系列竞赛覆盖11个学科门类,选题聚焦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着眼于生产和技术创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竞赛评审组汇聚了相关领域和企业一线专家,注重考察作品的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切实帮助大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动态和产业发展核心需求,拓宽研究思路,提升创新能力。

1.4 有效的创新成果转化机制

当前,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转化率不高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促进大学生优秀创新创业项目落地,需要做好指导服务,搭建有效的项目转化平台。“挑战杯”竞赛的主办方邀请企业、孵化园区、风投机构到竞赛现场与高校师生洽谈交流,为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对接落地搭建沟通交流平台。共青团中央和各级团组织整合多方资源推动建立“挑战杯”竞赛成果转化网上对接平台,通过成果展示、技术转让、科技创业,让“挑战杯”竞赛从象牙塔走向社会,推动了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3]。多年来,“挑战杯”竞赛培育了一大批高质量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有效解决了企业、产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并实现了转化应用,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 推进 “挑战杯”竞赛多元融合发展的对策

2.1 “挑战杯”竞赛与教学科研实践相结合

“挑战杯”竞赛历经多年发展,已成为国内高校展示科研、教学能力和学生科研水平的重要窗口[4]。将“挑战杯”竞赛倡导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和科研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融入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有助于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苏州市职业大学切实推进课程标准修订,在专业理论教学中融入创新意识和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实施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按照“挑战杯”竞赛研究思路和要求,应用专业知识和技术创新推动解决企业生产和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学术科研能力。根据人才培养和“挑战杯”竞赛规律,指导教师还积极探索将“挑战杯”竞赛与学生毕业设计指导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近三年,苏州市职业大学参加各级“挑战杯”竞赛的69件作品中,申请专利的有21项,发表论文35篇,2个“挑战杯”竞赛团队完成的毕业设计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毕业设计”。由此可见,“挑战杯”竞赛与教学、科研、实践相结合的育人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

2.2 “挑战杯”竞赛与第二课堂建设相结合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教学内容在实践中的延伸,贯穿了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包含的教学课程以外的一切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5]。苏州市职业大学积极拓展实践育人平台,以“挑战杯”竞赛为抓手,系统推进制度引领、文化育人、专题培训、实践锻炼、竞赛提升“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第二课堂建设。将“挑战杯”竞赛作为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课程模块纳入《“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提升学生素质评价中创新创业积分比重,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力。学校通过开设“挑战杯”竞赛专题网站,定期组织“挑战杯”作品展、分享交流会,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等,引领学生在浓厚的校园创新创业氛围中受到教育和启发、产生兴趣和热情。根据“挑战杯”系列竞赛的赛事要求和学科分类,邀请专家开展专题培训和辅导,提升师生的备赛、参赛水平。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各类实践活动,深入社会、企业、行业开展专题调研,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整合校院资源,规范校院两级“挑战杯”竞赛的组织活动,提升国家级、省级“挑战杯”竞赛水平,以赛促学、以赛促练,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2.3 “挑战杯”竞赛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

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是“挑战杯”竞赛自创办以来始终坚持的宗旨。苏州市职业大学“挑战杯”竞赛以“竞赛育人”与“服务发展”为目标,积极探索“课堂——创新创业实验室——企业”这一良性互动、可持续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机制。制度化推进师生走出课堂、深入企业开展专业实践和调研,主动对接企业和社会发展需求,确定项目选题和研究方向。“挑战杯”竞赛激发了师生解决企业和社会发展难题的积极性,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如“松材线虫遥感监测与疫木单株识别技术”项目,聚焦林业部门松材线虫监测难问题,开展智能监测和识别研发,已在多地应用,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获第十六届“挑战杯”江苏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又如“一种用于小微型零件加工的多工位夹具”项目,围绕企业小微型零件加工存在的精度差、效率低的问题,研发了一款装拆便捷、定位精度高的多工位夹具,并批量投入生产,帮助企业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获2018年“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一等奖。

3 “挑战杯”竞赛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成效的举措

3.1 加强管理保障体系建设

“挑战杯”竞赛的有效开展涉及组织管理、制度保障、赛事组织、师生参与等多个方面,需要学校重视、部门协同、学院推动。苏州市职业大学将“挑战杯”竞赛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学校内涵质量建设体系,通过成立学校竞赛工作领导小组,强化组织领导,完善保障支持,加强统筹协调,推进竞赛活动有效开展。学校划拨“挑战杯”竞赛项目专项经费,为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研究提供经费保障;制定《苏州市职业大学“挑战杯”“互联网+”竞赛管理与奖励办法》,成立校院两级“挑战杯”竞赛工作组,汇聚合力强化组织管理和资源保障,有效提升了竞赛的组织管理水平。学校加大奖励力度,把教师指导学生在高级别竞赛中获奖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重要依据;把学生在高级别竞赛中获奖作为各类评先评优和奖学金评选的优先条件,有效提升了师生的参赛热情。学校制定《苏州市职业大学个性化学习拓展学分认定管理办法》《苏州市职业大学实践创新奖励办法》等,进一步完善了竞赛激励机制,加大了竞赛资助力度,激发了师生更加广泛地参与到创新创业活动中来。

3.2 注重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创新型人才需求的日益凸显,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深入推进,参加“挑战杯”竞赛的项目水平越来越高。指导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学术科研能力已成为影响参赛项目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围绕“挑战杯”竞赛的特点和要求,苏州市职业大学积极推进“挑战杯”竞赛多元化指导教师库建设。学校吸纳各学院的资深教授、技能大师、青年博士等,组建结构合理的校内指导教师团队,根据不同赛事、不同学科的要求,对学生进行专项指导。学校聘请企业、行业专家组建校外指导教师团队,对接企业生产、技术创新等方面的需求,对作品的先进性、科学性、应用性等进行专业指导。针对竞赛中的语言表达、交际礼仪等综合素质的要求,整合校内相关专业优秀教师资源,组建综合保障指导教师团队。通过精心组建校内外指导教师团队,学校“挑战杯”竞赛的专业化指导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学生参赛作品水平稳步提升。

3.3 强化项目培养体系建设

“挑战杯”系列竞赛每两年举办一届,赛事交叉进行,备赛周期长,项目要求高。根据赛事规律,构建科学合理的项目培养体系,是推进各项赛事有效开展、提升竞赛水平的重要抓手。苏州市职业大学积极推动“挑战杯”赛事活动与学校教学活动相融合,统筹推进以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提升竞赛水平为导向的项目培育体系建设。根据三年制人才培养规律,结合学生的专业技能、知识结构和创新创业能力等特点,逐步构建出了“大一打牢基础走进竞赛,大二强化实践融入竞赛,大三提升能力参与竞赛”“三年不断线”的培养模式。围绕两年一届的赛事频率,制度化、规范化推进“挑战杯”竞赛的立项培育,形成了“选题指导、过程指导、赛前指导”的全过程培养模式。立项前期,邀请竞赛指导教师库的校内外指导教师进行专题辅导,围绕企业、行业、产业不同层面的发展需求确定选题。开展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科研立项,通过评审答辩会确定培育项目。根据培育周期和赛事周期,在培育前期制定培育项目任务书,明确各阶段的研究任务;培育中期,开展阶段考核汇报,了解项目研究进度,给予专业指导;培育结项及比赛前期,组织项目答辩、专题指导和强化训练,提升项目竞赛水平。

3.4 统筹创新创业平台建设

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是创新创业理论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苏州市职业大学统筹推进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构建了普及教育、专业培训、体验实践、精英强化、项目孵化“五级推进实践路径”。一级平台围绕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相关部门合力打造“悦空间”“智造工厂”“创新创意长廊”等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共享平台,加强对创新创业社团的指导。二级平台以筑牢学生参与“挑战杯”竞赛的专业基础、培育学生的科研能力为目标,各学院整合校企优质资源建设专业实验室,开展专业实践、讲座论坛,促进学生接受专业培训和实践锻炼。三级平台聚焦“专创融合”,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各院系依托专业、师资、社会资源等优势,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实验室,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与实践。四级平台立足培育创新创业精英,合理规划、整体推进“挑战杯”系列竞赛三级赛事的组织管理和指导培训,引领学生在竞赛中规范化、系统化地学习、历练,切实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五级平台聚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和成果转化,校地共建打造市级大学生众创空间、校地合作拓展学生创业平台、部门协同建设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大学生创业与发展给予支持、提供指导。

4 结语

“挑战杯”系列竞赛作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竞赛,为高职院校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搭建了多元平台、发挥了积极作用。苏州市职业大学切实推动“挑战杯”竞赛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赛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成效。面对创新驱动发展,高职院校创新应进一步加强“挑战杯”等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与教学、科研、实践的融合发展,强化竞赛的组织、管理、保障和培育指导体系建设,扩大竞赛的参与面与受益面,为地方经济社会创新驱动发展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

猜你喜欢

挑战杯苏州市竞赛
苏州市纤维检验院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苏州市“从前慢”书吧室内设计
创新思维竞赛(3)
大学生创新人才“三级”培育体系探讨
创新思维竞赛(6)
暨南大学第八届新浩“挑战杯·创青春”开赛新浩爱心基金会捐资20万为该赛事助力
“我爱海洋”知识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