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进口冷链食品频频检出新冠病毒如何确保冷链食品消费安全

2020-12-09刘国信

肉类工业 2020年11期
关键词:外包装冷链核酸

刘国信

山西省阳城县畜牧兽医局 山西阳城 048100

近期,进口冷链食品频频检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并发生数起冷链输入的病例,再度为疫情防控敲响警钟!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国内零星散发病例时有发生,特别是入冬以来,境外输入病例快速上升,风险与挑战不断加剧。针对进口冷链食品环节存在的问题人们忧心重重,冷链食品为何成为病毒的“潜伏地”?进口冷链食品还能食用吗?中国将采取哪些科学防控措施,最大程度降低进口冷链食品的输入风险?消费者该如何加强自我防护,确保进口冷链食品消费安全?

1 进口冷链食品问题频现

近期,中国进口冷链食品多次出现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呈阳性的情况,结合之前北京新发地、辽宁大连市、山东青岛市以及近来天津发生的疫情来看,首发病例均与冷链食品有关,并已发现物传人的证据,再度为疫情防控敲响警钟!

11月7日晚,山东省德州市报告从天津港进口的一批冷冻猪肉核酸检测呈阳性。11月8日,天津市通报,滨海新区中新生态城海联冷库1份环境样本新型冠状病毒检测阳性,一名装卸工人核酸检测阳性,并被确诊。11月9日,天津一名货车司机也被确定为无症状感染者,其曾到上述病例所工作的冷库拉货。11月11日,天津又确诊一例海联冷库关联人员……短短几天时间,天津出现的病例均与冷链相关。据调查,本批出现阳性的冻猪肘来自德国不来梅港。

11月12日,天津津南区疾控中心在金福临冷冻批发市场一冷库内排查发现1份混检样品阳性,此前静海区发现的比目鱼外包装阳性货物正是从该市场进货。11月12日,山东梁山县在对进口冷链食品检测中,发现1份进口冷冻牛肉制品外包装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同日,湖北武汉市也报告进口冷冻牛肉外包装样本有3份检测结果呈阳性。11月13日,甘肃兰州市对某冷冻厂进行定期采样抽检过程中,发现1份来源于天津港的冷链虾内包装样品核酸检测呈阳性;同日,福建泉州市发现4份冷冻货品外包装核酸检测呈阳性。13日,山东济南市疾控中心在盖世物流园区冷库贮存的进口冷冻食品及包装标本中也检测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11月13日晚,河南郑州市疾控中心在一批产地为阿根廷的冷冻猪肉的外包装抽检标本中也检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

事实上,此前从进口冰鲜三文鱼、冻南美白虾、冷冻鳕鱼,到鸡肉、猪肉、牛肉等冷链动物产品及包装中,已经多次检测到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甚至活病毒。7月3日,大连海关从进口厄瓜多尔的冻南美白虾集装箱内壁1个样本及3个外包装样本中检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7月22日起,陆续发现大连凯洋世界海鲜股份有限公司海产品加工车间工作人员感染[1]。此后,厦门海关也从厄瓜多尔进口的冻南美白虾的两个外包装样本中检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8月11日,深圳市龙岗区在排查检测时,也发现1份从巴西进口的冻鸡翅表面样品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呈阳性[2]。

然而,这已不是巴西首次对华出口的肉制品曝出质量问题。据不完全统计,近期进口巴西冷链食品已6次发现阳性情况,包括牛肉、猪肉、鸡肉、带鱼等等。据海关总署网站消息,9月25日从巴西进口冻带鱼一个内包装样本检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10月1日从巴西进口冷冻去骨牛肉一个外包装样本中检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10月29日山东威海乳山市在常规抽检中,发现1份巴西进口冷冻猪肉制品及外包装标本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呈阳性……此外,山东4家水产品进口企业也从进口俄罗斯3艘捕捞渔船和荷兰1家冷库水产品外包装样本中,检测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3]。

更为可怕的是,通过疫病流调溯源发现,9月下旬,曾在青岛港装卸过冷冻海鲜的两名工人已经感染新型冠状病毒。10月17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发布消息称,在对青岛新冠疫情溯源调查过程中,从工人搬运过的进口冷冻鳕鱼的外包装阳性样本中检测分离到活病毒,这在国际上尚属首次,提示“新型冠状病毒以冷链物品为载体具备远距离跨境输入的可能”[4]。最近,清华大学、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发表的研究论文表明,来自境外疫情高发区的冷链进口食品极有可能为6月份北京新发地疫情的病毒源头,并再度提出冷链运输可能是新型冠状病毒传播的新途径[5]。

毋庸讳言,随着境外疫情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一些国家“带疫复工”,冷链环节受污染的风险不断加大。据海关总署及各地通报不完全统计,截至11月15日,国内共有30余次在进口冷链食品或包装上检出新型冠状病毒阳性,涉及10多个省区直辖市,被检出阳性次数最多的进口国依次为厄瓜多尔、巴西、印度尼西亚、荷兰、阿根廷、俄罗斯等,并已发生数起因进口冷链食品及包装受污染导致人群被感染的输入性疫情,必须高度重视冷链物流环节潜藏的安全风险。

2 冷链环节缘何成为疫情高风险点

业内人士表示,在众多进口食品中,包括生鲜在内的相当一部分品类高度依赖冷链物流。由于新型冠状病毒在冷冻条件下可长期存活,并可由物传人,在新冠疫情高发地或各个流通环节受到污染后,极易把病毒带到非疫区引起疫情传播。流调发现,近期国内个别地区新冠疫情的反复均与此有关。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进口食品的消费需求大幅增加。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发布的《2020年中国进口食品行业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进口食品金额达908.1亿美元,同比增长23.4%,来源地达189个。从金额来看,17个品类中,排名前三的依次是肉类及制品,水、海产品及制品、乳品,进口额均超过100亿美元。前三大口岸分别是上海口岸、天津口岸、深圳口岸。而天津口岸是中国冷链食品的重要进口口岸,进口冻肉占到全国肉类进口量近三分之一。该报告称,尽管新冠疫情使国际交往受到很大影响,但预计2020年进口食品仍将保持两位数的增长。

食品安全链,冷链最关键。据专家介绍,与普通物流相比,冷链物流有三大特性,又称3T原则,即产品质量取决于冷链储藏温度(Temperature)、流通时间(Time)、耐藏性(Tolerance)。冷链物流的核心是全程不断链,一旦断链脱温,就会给货品带来不可逆的影响。因此,由于长距离运输和保鲜保质的需要,众多的进口生鲜食品需通过冷链运输。而在全球疫情蔓延扩散之下,如果食品产地国家和地区对疫情处置防控不力,相伴而来的则是潜在而巨大的污染风险。

国家感染性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办公室主任蒋荣猛表示,食品特别是肉类、水产等生鲜冷冻制品从生产、加工、包装、储藏、运输到销售的各个环节,如果周围环境被新型冠状病毒污染,或者从业人员本身就是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者,都有被污染的可能。此前青岛疫情中,相关部门从进口冷冻鳕鱼的外包装阳性样本中检测分离出活病毒,验证了新型冠状病毒物传人的可能性。当人在污染环境中没有防护,病毒可以气溶胶的形式感染;如接触病毒后触摸到了人体粘膜,很可能导致接触传播[6]。

对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吴尊友强调,与寄生虫和细菌等病原微生物不同,病毒在低温环境下,并不会被冻死。一般来说,温度越低,病毒存活的时间越长。冷链造就的低温环境,就为病毒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存活空间。而新冠肺炎病毒具有耐低温的特性,冷冻食品表面和冷库环境温度低,都适合病毒长期存活,如果是在新冠疫情高发地区食品或外包装被污染,经过冷链运输,则可把病毒带到非疫区,从而引起接触传播,引爆新的疫情,这也是冷链食品屡次成为疫情风险点的主要原因[7]。

同时,由于每日入关的进口冷链食品数量庞大,种类、批次繁多,受诸多因素制约,全部检测不容易做到;而病毒又是无孔不入,食品的外包装、内包装和食品本身,每个环节都有潜藏的风险,通过抽检也不可能发现所有病毒。

此外,装卸环节也是防疫的难点之一。据了解,由于冷冻海产品多是小件杂货,目前装卸仍以手工操作为主,通常需要港口装卸工人下到船舱一件件搬抬;而进入冷库时,进口冷冻集装箱中的各类冻品,也需要装卸工人手工掏箱……这些都在无形中增加了工人接触病毒或传播病毒的风险[7]。

日前,吴尊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冷链引起注意,首先是北京新发地疫情,然后是大连、青岛、天津等地病例,再回顾年初武汉早期疫情,在华南海鲜市场病人也主要集中在冷冻海产品区域。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进口的冷冻海产品或肉食品及其包装,很可能就是疫情源头。因此,进一步加强对进口冷链食品环节疫情的常态化精准防控刻不容缓。

3 多管齐下严密防范

针对进口冷链食品环节存在的问题,专家强调,必须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有机结合,因时因势科学调整防控措施,做到源头管控、人物共防、协同作战、各司其责,确保进口审查关口前移,到港消毒不留死角,核酸检测应检尽检,市场监管排查全覆盖无缝隙,既要保证进口冷链食品消费安全,也要提升口岸通关效率,避免货物积压滞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行[8]。

业界专家指出,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疫情期间首先要强化食品产业链所有环节的卫生消毒、封闭管理工作,要求进出口企业改进生产、加工和交易条件,把各项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落实做细。比如,生产经营过程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强化食品及原料、包装及原材料和所有环境的消毒、检疫;对产业链从业人员加强健康监测,提高核酸检测密度,搞好日常防护,严禁病毒携带者或感染者带“毒”从业。冷链物流等相关人员,也要增强防护意识,避免皮肤直接接触可能被污染的食品及包装。特别是码头、港口装卸工人,在装卸来自有疫情发生地的进口冷链食品时,务必全程规范戴口罩、手套、穿工作服;作业完毕后立即洗手洗脸,并对用具和作业工具彻底进行清洗消毒[9]。

据悉,根据进口冷链物流的特点,为了切实加强冷链环节疫情的常态化精准防控,充分发挥消毒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杀灭作用,有效防范输入风险,同时提升口岸通关效率,避免货物积压滞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行,日前,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向全国印发《进口冷链食品预防性全面消毒工作方案》,专门对进口冷链食品预防性全面消毒工作作出周密部署,对进口冷链食品实现全流程封闭环节管控可追溯提出具体要求。根据该方案,相关部门在完成新型冠状病毒检测采样工作后,必须按照职责分工,在进口冷链食品首次与我境内人员接触前的各个环节,严格实施预防性全面消毒处理,通过关口前移阻断病毒可能的传播链条,把风险控制在最低水平[10]。

比如,在口岸环节,要求进口企业如实申报进口冷链食品的相关信息,并做好销售记录和流向记录;海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检测力度,对进口冷链食品应检尽检。检测结果为阳性的,按规定作退运或销毁处理;检测结果为阴性的,指导督促对集装箱内壁、货物外包装等实施全面消毒。

在冷链运输和出入库环节,在从集装箱卸货换装至国内运输工具时,要求货主或其代理人对货物包装实施消毒,运输过程中承运企业不得开箱;冷库接受进口冷链食品时,应如实记录并核对集装箱号及铅封号,做好货物的出入库记录,相关资料和记录应至少留存2年。

在流通环节,对从口岸放行的进口冷链食品,在社会冷库或企业冷库倒箱过车、入库存储前,要求查验货物所附的消毒证明,如未消毒,则在开箱卸货时,对集装箱内壁、货物外包装实施全面消毒。

在市场环节,特别要加强和规范销售市场管理,严格落实各项常态化防控措施,做好日常消毒及环境卫生工作,并加强消毒证明的查验工作,严格防止未经预防性全面消毒处理的进口冷链食品进入市场流通环节;同时,进一步完善追溯管理机制,做到所有进入市场的进口冷链食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确保一旦出现疫情,能够在第一时间、第一环节及最小范围得到控制,防止疫情的扩散传播[11]。

此前,为贯彻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疫情防控策略,切实加强“人防”与“物防”工作,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已经印发《冷链食品生产经营新型冠状病毒防控技术指南》《冷链食品生产经营过程新型冠状病毒防控消毒技术指南》,对生产、装卸、运输、贮存及销售等各环节作出了明确细致的规定。

比如,发现样品核酸检测阳性,必须依照相关应急处置规定,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对相关物品临时封存、无害化处理,对区域场地进行消毒处理,对可能接触人员紧急开展排查、隔离和核酸检测及健康筛查等措施,以便及时发现处于早期的感染者,把疫情控制在萌芽状态[12]。

据了解,针对近期进口冷链食品出现的问题,海关总署已加强了源头管控,采取关口前移、开展远程视频检查、暂停产品进口等措施,进一步严格口岸检验检疫,全方位实施风险监测;对发现问题的相关企业,根据风险等级,采取了暂停其在华注册资格,暂停相关产品进口,对暂扣的货物实施退运销毁等处理措施,坚决拒绝带“毒”入关;同时,提请所在国进一步加强对输华食品企业的监管,督促落实联合国粮农组织与世界卫生组织共同制定发布的《新冠肺炎与食品安全:对食品企业指南》,完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加强产业链安全卫生管理和员工防护,保证输华食品安全[13]。

4 消费者如何确保消费安全

近段时间以来,进口冷链食品频频出现问题,给外防输入带来巨大压力。那么,既然物传人的可能性客观存在,那么,进口冷链食品还能吃吗?普通消费者如何做好自身防护?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专家表示,现有研究和防控实践表明,新冠肺炎不是食源性疾病,未发现通过摄入食物导致感染的情况。目前来看,各地都已经加大了排查、消毒、检测、筛查等管控手段。暴露出来的问题货品,从整体货品占比来说比例较小,而且病毒核酸载量也较低,只要采取严格的检测、消毒等防护措施,不必对冷链食品敬而远之。况且,检出结果并不代表就一定具有传染性。核酸阳性和病毒存活不是一个概念。物传人的前提是病毒具备传染性。病毒由蛋白质外壳和核酸长链构成,如果外壳被破坏,病毒就丧失了传染性,但核酸检测仍可出现阳性。

同时,也有专家强调,由于进口冷链食品数量庞大,种类和批次较多,消毒和检测不可能覆盖每一个包装的每一个点,总有可能出现漏网之“鱼”;尽管目前国内疫情控制良好,但输入病毒的危险始终存在,特别是患者的输入容易防住,食品的输入防不胜防,虽然物传人的概率明显低于人传人,但大家仍要高度警惕,注意自身防护[14]。

那么,对于消费者来说,在往往无法确定所购买食品是否带有病毒的情况下,在选购、烹饪、食用等各个环节,如何才能做到安全消费、放心消费呢?专家表示,保持清洁、生熟分开、烧熟煮透、保持食物的安全温度、使用安全的水和原食材等五个要素,是世卫组织推荐的做好食品安全的基本要求,消费者一定要遵守[15]。

(1)购买各种冷冻食品,特别是各类进口冷冻动物产品,一定要选择正规的市场和超市,并看其是否经过消毒、检测和检验,有无核酸检测报告、检验检疫标志及相关消毒证明。

(2)不要购买来源信息不明的冷链食品;通过网购渠道买进生鲜产品,快递外包装经过消毒后才能拆封开箱和带入室内,并将包装物合理收集处理,坚决不能随意丢弃;同时,接触外包装及生鲜食品后,也要及时洗手,避免用不干净的手触摸口、鼻、眼等处,尽量降低风险。

(3)在加工处理生肉、水产品等生鲜冷冻食物时,一定要认真清洗,清洗过程中要防止水花飞溅;同时,必须将生、熟分开处理,包括使用的容器、案板、刀具等都要各备一套分开使用,避免交叉污染;并在烹调加工结束后,对双手、台面、容器、厨具等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

(4)在烹制食物时,一定要烧熟煮透;在清洗、加工处理、烹制食物的整个过程中,避免用不干净的手触摸口、眼、鼻等;疫情期间,尽量不食用凉拌食物,不到活禽市场和宠物市场,避免接触野生动物。

(5)平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常通风、戴口罩、用公筷、勤剪指甲、不扎堆,减少不必要的聚会、聚餐等活动,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此外,针对进口冷链食品出现问题后,近来舆论场出现的“禁止进口冷链食品”的呼声,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易靖韬认为,国家保持冷链进口有其政策考量。国际市场层面既要考虑保持和维护对外贸易关系的稳定及可持续性,也要注重疫情条件下的国际互助与合作;国内市场层面既要考虑实际供求状况,满足中国高端品质消费升级的需求,还要通过进口来平抑市场物价,因此,宏观政策的制定需要统筹兼顾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着力点就会表现更为细腻而精准,留出足够的窗口观察期和相机决策空间,不能一有问题就盲目停止进口。对此,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玉鸣指出,就目前而言,“一刀切”禁止进口冷链食品,因噎废食,既不现实,也不可取。

专家表示,冬季是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高发阶段,很容易与新冠肺炎病毒疫情形成交织,给疫情防控带来新的挑战,我们要毫不放松持续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各项工作,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有机结合,因时因势科学调整防控措施,特别是在外防输入上,既要“防人”,也要“防物”,必须时刻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将冷链铸成“安全链”,确保人们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猜你喜欢

外包装冷链核酸
考虑碳排放的冷链物流多温共配路径优化研究
全员核酸
核酸检测点上,有最可爱的平江人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
第一次做核酸检测
目的论视域下的木制品外包装英语翻译策略分析
冷链食品外包装检出新冠病毒,冷冻生鲜还能吃吗?
核酸检测
一种笔记本电脑包装结构设计
重庆市冷链物流共同配送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