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麦高产稳产土肥水条件分析

2020-12-09

新农民 2020年31期
关键词:高产稳产养料水量

杨 凯

(富平县农技中心,陕西 渭南 711700)

小麦做为粮食作物,其产量与其内因和外部因素有直接的关系。全省当前的大型农田生产当中,小麦的成长条件,例如光照、温度、水分、空气、养料等,其中光照和温度是要适应生长地的自然环境,但在水分、空气、养料这些方面是可以通过人为影响和调节来改变,这种调节和影响基本是利用土壤的改变来影响小麦的生长,而且土壤的性状对小麦的产量有直接的影响。所以,从影响小麦产量的提高、稳定角度来看,土壤、肥料、水分是需要首先控制的。

1 小麦高产稳产土壤条件分析

小麦生产的提高和稳定,在土壤的需求方面相对比较高,根据相关的研究数据显示,要求如下:第一,小麦生长地需要地理位置比较好,有充足光照,地势要求相对平坦;生长地周边有充足的水源,并且排灌设施比较完善。第二,小麦生长地要求土层比较深,对土层要结构、构型要求也比较高。小麦做为粮食作物,其根系比较发达,在土壤当中根系可达2m深。例如,在耕作层比较深、土地厚的生长地,小麦扎根相对比较深,根系主要在土层0~50cm的深度;如果小麦生长地耕作层比较浅、土体比较薄,那么小麦扎根就比较浅,根系主要在土层0~15cm的深度。所以,小麦生长地对耕作层的要求要大于20cm的深度,土体深度要大于1.5m深,而且地层当中没有障碍层,土壤质地比较好,对于养料的供应以及保肥能力也要比较强,对土壤整体的要求是上部松下部实,这样有利于小麦过冬和生长。第三,小麦生长地对土壤当中的有机物质以及速效养料成分要求比较高。小麦在生长过程中,其需要的养分有6成来自土壤,4成养分来自施肥。根据有关数据显示,小麦在高肥力土壤生长中,其75%的氮素来自土壤,22.3%的氮素来自肥料,所以,小麦实现高产、稳产的基础就是土壤的肥沃。第四,小麦生长地土壤物理性状和结构良好。理想状态下的高产田土壤容量1.15~1.30g/cm2,总孔隙度55%左右,有10%以上的通气孔隙,40%的聚团体[1]。

2 小麦高产稳产肥料条件分析

小麦在生长过程中需要的肥料比较多,这里面包含了各种碳氢氧氮磷钾等多种元素和部分微量元素。冬小麦的生长过程,对于氮磷钾这些元素的需求量,直接受到栽培技术、小麦品种、生长环境的影响,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小麦籽粒每100kg,就需要从生长土地当中吸取3kg氮、1.5kg五氧化二磷、4kg氧化钾,大概比例为3:1:3。目前所使用的施肥方法大部分都是通过产量确定氮元素用量,然后在通过氮元素用量推定磷钾元素的用量,然后补充一部分微量元素。根据渭南市有关实验数据得到配方参数,土壤养分利用率当中,速效氮、磷、钾分别占比为49.8%、56.33%、44.07%,其中,氮元素化肥在生产当季利用率达31.2%。依据小麦的生长周期、特点、需求等进行施肥,在施肥过程中需要将底肥施足,肥料需要依据配方配比,肥料的基肥需要将腐熟有机肥作为主要成分,化肥作为辅助成分。依据有关实验显示,在施肥当中,50%左右的成分为氮肥基施,例如黏土土壤质地比较重,施肥量可达60%,如果土壤质地比较轻,那么施肥量就要控制在30%~40%,壤土可基追各二分之一,如果是高产的耕地则可以低于40%。另外,在磷肥基础施肥当中,可以到60%~80%,拔节期追加肥料二铵元素[2]。

3 小麦高产稳产水分条件分析

小麦在生长周期当中,需要的水相对比较多,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小麦从种植到收获所需要的水量为500mm左右,换算到每亩小麦需水量为400m3,而且小麦在不同时期所需要的水量也不尽相同,其中小麦在播种期间需要的水分占据耕地持水量的75%左右;小麦生长前期消耗的水量比较少,一般需要耕地持水量的70%,但在小麦越冬期间,需求的水量最低,如果水分过多,将不利于小麦的根部成长,所以一般将耕地持水量控制在60%,同时,冬季小麦耕地持水量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不能一概而论。小麦在拔节到抽穗这个生长周期当中,是营养生长的主要时期,其结实器官也在快速、大量的生长,所以对耕地中的持水量比较敏感,一般持水量要保持在80%左右,如果水量不足,则会直接影响小麦的有效穗数、粒数。小麦在孕穗期到灌浆期,是小麦需水的临界期,这个时期一般情况下要保持土壤含水量高于耕地持水量的70%,如果这个时期小麦水量不足,那么就会影响千粒重,对小麦最终的产量有比较大的影响[3]。所以,对小麦进行合理灌溉能够有效提高小麦的最终产量。

猜你喜欢

高产稳产养料水量
诗的养料
小水量超纯水制备系统的最佳工艺选择
奶牛高产稳产饲养管理技术
心灵是一朵永不枯萎的花
让苦难成为艺术的养料
苏北盐城地区小麦高产稳产障碍因素及对策
基于水力压裂钻孔的注水量及压裂半径的应用研究
川中桂花油田大安寨段致密油高产稳产再认识
分散药包千吨注水量的水压爆破
汲取课内外生活养料 带动生活化写作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