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河南职业技能培训情况调查分析

2020-12-09

人才资源开发 2020年15期
关键词:职业培训劳动者技能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转型,首先应推进实现区域人力资源素质整体提升和结构优化。河南是人力资源大省,但受多种因素影响,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相对不高,劳动者技能素质与产业转型发展的要求尚不能匹配。加大技能培训力度,提升劳动者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是加快推进区域产业优化升级和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对此,应加大对河南职业技能培训情况调查分析,重视问题发现和经验研究,从而提出促进河南技能提升的对策和建议。

一、主要做法和经验

1.重视做好基础性工作。一是掌握区域内用工企业需求信息。根据本地经济发展需要,结合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分析和企业用工调研情况,了解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用工需求和变动趋势。二是掌握劳动者培训需求信息。充分发挥各类信息渠道的作用,摸清区域劳动者培训需求情况,精准遴选培育对象,建立培育对象数据库。三是掌握培训机构的培训能力信息。根据培训机构师资、场地、设备及培训水平等方面的情况,按照不同的培训项目,有意识地向受训者推荐。

2.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人社部与河南省政府三次签署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备忘录,规划实施2009-2022 年河南职业培训工作,形成了长效的部省共建机制。河南将职业培训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建立定期会商、绩效评价、督导问责制度,人社、发改、财政、教育等17家部门共同实施,形成了“政府主导、人社牵头、部门配合、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每月一次工作调度、季度一次联席会议、半年一次总结推进、年度一次现场观摩,形成了做实职业培训工作的推进机制。

3.完善法律法规及政策支持体系。连续四年实施职业培训立法专项行动,探索依法行政在职业培训领域的实践路径。2017年12 月率先出台《河南省职业培训条例》,明确县级以上政府、企业、职业院校、劳动者在职业培训中的责任和义务,贯通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发展通道,实现了职业培训由行政推动为依法推进的转变,为全国职业培训事业提供了“河南方案”。扎实开展“条例宣传贯彻落实年”活动,稳步推进部省共建职业培训法治示范区建设,培训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精准化。

4.注重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把职业技能培训纳入全省深化改革“大盘子”,出台高技能人才创新发展意见、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等文件,把技能人才纳入“千人计划”支持范畴,对“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世界技能大赛金牌选手给予最高200万元奖励,优化高技能人才成长环境。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组建82个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集团,大力发展定向培训、订单培训,全省技工院校年招生10万人以上,连续九年居全国前三名;职业院校在校生规模达230万人。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和现代学徒制,今年计划开展2万名新学徒培养工作。

5.强化技能培训能力建设。设立全民技能振兴工程项目建设专项经费,完善项目申报、评审认定、监督实施、成效评估和问责制度,统筹实施公共实训基地、职业院校师资素质提升培训和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技能提升培训。2010年以来,投入190 多亿元,建成440个公共实训基地等项目,形成了以国家级项目为引领、省本级项目为主体、市县项目为基础的三级公共实训基地培训体系。

二、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工作机制尚需进一步理顺。近年来,为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河南人社、农业、扶贫、妇联、工会等部门从自身业务出发,均开展了一些针对性强的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对全省技能开发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各部门之间资金分散、补贴标准不统一,缺乏统一规划及必要的协调和衔接,难以形成合力,使培训不能很好地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有效结合,培训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

2.培训机构尚需加强。一是培训设施建设落后。很多培训机构并没有按要求配建教室、实训场地以及实验操作平台等。二是培训师资力量薄弱。一些培训学校的师资十分缺乏,尤其缺乏一些业务理论水平高、专业技术强的高级技工教师。三是培训项目设置不够科学。各个培训机构开展培训不够规范,未能有效结合各自的师资和设备优势形成优势培训项目,存在“为培训而培训”的现象。

3.培训组织和效果质量有待改善。一是培训时间相对不足。当前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很多培训项目实际受训的时间相对不足,影响培训的组织和最终效果。短期、多人集中培训相对较多。二是培训内容层次较低。据调查,当前开展的培训项目参与较多的是相对较低层次的入门级培训,技能提升型培训开展相对较少。三是缺少实操性培训。受机构培训条件限制,目前开展的技能培训,更多的是理论培训或者简单的操作指导式培训,真正进行实操培训的不多。四是培训和就业衔接不够。有些培训机构对就业市场了解不够,培训缺少与用人企业的有效衔接,影响培训后续效果。

4.相关主体的积极性有待提升。一是部分劳动者对技能培训认识不足,组训难度较大。受现实压力和眼前利益的影响,有些人认为参加培训费时费力,还不一定有用,培训的积极性并不高。二是用人主体积极性不高。受河南产业层次的限制,很多技术岗位要求相对不高,存在替代性强、流动性大等特点,培训后工人存在流失的风险。此外,有些用人单位对农民工的作用重视不够,加上现实运营压力较大,不愿意投入更多的资金和资源,也不愿意给职工参与培训提供更多的支持。

5.后续跟踪服务仍较薄弱。目前,河南大部分县(市、区)在转移、培训、就业等环节均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为部分就业困难群体提供了免费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推荐就业等服务,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就业后劳动者提供跟踪服务方面仍有所欠缺。政府及培训机构,没有建立受训劳动者基础数据库,对受训人员接受培训后就业创业情况缺少了解,更缺少及时、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跟进服务,这也会影响培训的最终效果。

三、有关对策建议

1.省级应做好宏观规划和机制保障工作。技能培训工作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这项工作如果完全靠市场来推动调节,会出现失灵或相应问题。特别是在初始阶段,政府应该发挥先导作用,做好宏观规划,积极推动协调。随着工作深入开展,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制度,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保障培训长期、持续、健康发展。应重点完善常态化工作机制,健全财政投入制度保障、培训激励考核机制以及完善具体培训的实施标准和操作规划等。

2.各地应深入挖掘、注重推广。因为事务性工作过多,地方主管部门大多时候都在埋头干事,对经验研究不够重视,对典型案例挖掘不够,缺少系统性梳理和理论总结,没有形成相对稳定成熟的路径模式。对此,各地应该进一步深入挖掘地方农民工培训中好的做法和先进典型,进行系统分析和总结,以更加接地气、更易操作、更有效率的形式,加强宣传推广,扩大社会影响,赢得社会支持。

3.培训设计应因地制宜、体现特色。河南各地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差异较大,各地人力资源的基本情况也有明显不同。对此,做好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应该在尊重这种差异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区域资源和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因人施教。各地应做好技能培训的宏观规划,建立具有地方特色、体现区域优势的技能培训基地,打造区域特色培训品牌。

4.社会应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一是引导农民工群体立足长远,克服眼前短期利益,自觉参与到培训中去。二是引导培训机构,树立品牌意识,完善办学基础,争取做大做强。三是引导企业及相关用人主体,正确对待员工培训,树立人力资本理念,支持员工培训。

猜你喜欢

职业培训劳动者技能
致敬劳动者
劳动者
山西农谷农民职业培训学校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致敬最美劳动者
九成白领认为职业培训重要
劳动技能up up!
河南:推动职业培训步入法治轨道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