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三十年民国时期清词论研究述略

2020-12-09孙文婷

关键词:学人词学词人

孙文婷

(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 300071)

清词中兴,是两宋以来词体创作与研究的又一高峰,在词史与词学理论史上都极具研究价值。除去本朝人的反思与评论,民国时期可谓是清词与词论研究的发端,也为后世的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这一阶段的词学研究,处于由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型的时期,也经历了各种社会思潮、文学思潮的冲击,因此,清词论也呈现出快速更新发展的态势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对民国清词论的关注,自当时即始。龙榆生《清季四大词人》[1](P476-517)中,就曾对朱祖谋、沈曾植论王鹏运词的文字加以批评。此后大陆对民国词学的研究寥落,主要阵地转向海外。近三十年,民国清词论也逐渐回归大陆学人的视野。据不完全统计,约有十余部专著或全面或片段地对这一问题有所涉及,从不同切入点进行研究的论文更是多达上百篇,成为一个新的学术生长点,是民国旧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阶段的研究大致分为文献整理、整体研究和专题研究三大类,其中专题研究的对象又包括民国学人论清代词人、论清词流派、专人清词论、论清代女性词等。

一、文献整理

民国社会与学术均处于风云变幻的转型期,涉及清词论的文献数量浩繁,载体多样。目前文献整理工作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大致分为综合型成果和专门型成果。

综合型成果是在一种书中汇集多类文献,专门型成果则是分类成书,既有传统的词话类、序跋类,又有现代的论著类等。综合型成果如国家图书馆出版社近年整理出版的民国两大重要词学刊物《词学季刊》[2]和《同声月刊》,[3]为清词论的研究提供了极大便利;曹辛华《民国诗词学文献珍本整理与研究》[4]也收入民国时期重要词选和词学家相关文献。专门类成果中,又以词话类居多,主要有唐圭璋《词话丛编》[5]葛渭君《词话丛编补编》[6]朱崇才《词话丛编续编》[7]兴国《词话丛编二编》[8]张璋《历代词话》及续编[9]刘梦芙《近代词话丛编》[10]杨传庆、和希林《校辑民国词话三十种》[11]等。序跋类主要有施蛰存《词籍序跋萃编》[12]冯乾《清词序跋汇编》。[13]此外,还有专收其他传统词学文献的,如杨传庆《词学书札萃编》,[14]孙克强、裴喆《论词绝句两千首》[15]等;专收现代论著类文献的,有孙克强《民国词学史著集成》。[16】目前词话、史著、书札、序跋、论词绝句等已基本收入上述著述中,唯有单篇论文与报刊文章,由于过于零星,搜集难度较大,尚未进行集中整理。

二、整体研究

论著方面,涉及民国清词论整体研究的有陈水云《明清词研究史》[17]《中国词学的现代转型》[18],谢桃枋《中国词学史》[19]朱惠国《中国近世词学思想研究》[20]曹辛华《20 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词学卷》[21]等。其中阐述最充分的是陈水云《明清词研究史》,书中以专章介绍民国时期的清词研究,爬梳文献,构建体系,分阶段按专题整理了民国时期的清词研究状况,是目前最系统也最全面地介绍民国清词研究的著作,书未所附参考书目亦极富价值,但因本意为介绍概括研究史为主,而且注重从词学由传统到现代转型的角度论述,对传统词学史料的分析往往点到即止。其余几部著作,则都是将民国的清词论置于宏观的词学史书写中进行考察。谢桃枋《中国词学史》于1993 年成书,是其中最早的一部,书中对民国重要的词学家以专节介绍,可见对其价值的认可,虽然专人评价存在一些细小的偏差,但仍不失为大陆地区词学史中书写民国清词论的先声。2005年,朱惠国《中国近世词学思想研究》出版,时间跨度由常州词派的兴起到建国前,以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为视角,较早而系统地梳理了近代以来词坛的变化走向和风貌。该著中也谈及四大家、胡适、龙榆生、夏承焘、唐圭璋等人的清词研究。书中强调新文化思潮和现代传播媒介在词学现代转型中的重要作用,对于了解民国的清词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006年,曹辛华《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词学卷》紧随其后,对各位词学家、群体词学研究中涉及清词史部分,一一胪列文献并加以评述。该著文献翔实,总结精当,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材料。2017 年,陈水云《中国词学的现代转型》从现代词学的生成角度,呈现了20世纪上半叶词学界生态,其中涉及民国学人对清代词学尤其是晚清词学的继承和批驳,如梦窗热引起的反响,对《人间词话》的批评等,都是民国清词研究甚至词学界的热门话题。陈水云的《中国词学的现代转型》虽与朱慧国的《中国近世词学思想研究》视角不同,但可视为对后者的深化和补充。

论文方面,2007 年张宏生《近百年清词研究的历史回顾》[22]是较早的一篇。该文中提纲挈领地指出20 世纪上半期清词研究的两大特征:一是校勘整理清词文献,二是关于清词地位问题的分歧。此外,文中还指出,在民国时期的清词研究中,格外偏重晚清词学,值得后世研究者注意。2009年,秦惠娟的博士论文《民国时期词学理论新变研究》[23]认为,民国时期词学理论的新变体现在清词领域,主要在词史观和比兴寄托说两个方面。文学进化的观念推衍出对清词“鬼的影子”的评价,而常州派引以为傲的“比兴寄托”说,到民国又演变出新的阐释。文中梳理了民国词学家对清人“寄托”说的继承、发展和批评,是目前论述“寄托说”在民国的接受的研究成果中最详尽的一种。2018年,胡建次的《民国时期词学批评中的清词之论》[24],首次就民国时期对清词的整体评价情况做了概述:一是不断标举清词复兴,二是勾勒清词发展史,三是指出清词的不足。

对民国清词论的整体研究,基本已经梳理出了民国时期清词与词论研究中新旧两派并行发展又互相融合的大致格局、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发展脉络、重视文献整理、关注清词地位的基本特征,以及常州派词学、晚清词学等热门话题,为把握民国时期的清词研究概况和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了参照。

三、专题研究

由于民国时期词学研究界的成员复杂,观点众多,文献散佚等原因,宏观的把握颇具难度,与整体研究相比,对这一领域的专题研究相对容易突破,取得的成果也更多。按研究对象可分为论清代词人、论清词流派、专人清词论、论清代女性词等。

(一)论清代词人 有清一代词人众多,陈子龙、朱彝尊、纳兰性德、蒋春霖、文廷式及四大家等大词人的经典地位在民国业已得到词学界的认可,论者颇多。由于战乱的时代背景和中西学交融的社会思潮,民国学人最青睐的,并不是艺术水准最高的作家,而是富于现实关怀的蒋春霖、善感早夭的天才词人纳兰性德和传奇女词人顾太清、贺双卿。这与词人自身的词史地位并不完全吻合。今人的研究重心,正逐渐走出当时的导向,回归词史,趋于客观。

1.论陈子龙。张仲谋《陈子龙词及词史地位》[25]敏锐地发现,谭献、吴梅、龙榆生等大家的赞誉之词,超越了针对具体作品的评价,而是针对其上接南唐北宋、下开清词的词史地位,并进一步指出,这一转关是由明清易代的沧桑巨变与文化气候和陈子龙个人独特的禀赋能力共同促成的。朱惠国、刘明玉《陈子龙词研究述略》[26]则专门考察了谭献对陈子龙的评价,发现谭献的评价较多地集中于陈子龙词的自然风貌、比兴手法以及相关的社会功能,这主要是由谭献的常州派立场和与陈子龙相近的社会环境决定的。文章也通过挖掘文献指出了民国时期陈子龙研究相对冷落的状况。

2.论朱彝尊。对于民国学人论朱彝尊的认识,学界经历了由浅入深的过程。2003 年,王顺贵《关于朱彝尊研究的回顾与思考》[26]中认为,民国时期,虽在多种论著中均有提及,但主要是词作研究,对词论和词家的学术成就关注甚少,研究方法相对单一。2010 年,杜怀才的硕士论文《朱彝尊词与词学接受史》[27]则更深入一层:晚清人已经点出朱彝尊词作风格的一些方面,并赞扬其历史功绩;而民国学人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多元观点开始碰撞。除了对作品褒贬不一之外,还特别提到刘毓盘、柯劭忞等肯定朱彝尊转移词风的词史地位。2015 年,曹明升《论朱彝尊在清代词坛的接受及其经典化过程》[28]则首次发现并深入论述了朱彝尊在晚清民国遭遇的去经典化问题。在陈廷焯给出先扬后抑的评价之后,谭献、况周颐、郑文焯、朱祖谋、王鹏运等对朱彝尊的评价都不高。这位浙西以来的经典词人在晚清反受冷遇。虽仍有陈沣等对朱词进行推扬,但浙西家法已经不能解释词体社会功能等当下面临的问题,走向去经典化是必然的。分析原因有三:常、浙门户之争,嘉道以来词风之变与晚清人高度自信的心态。

3.论纳兰性德。纳兰性德是备受关注的天才词人,民国时期也不例外,说他是被讨论最多的词人大概不为过。民国时期纳兰研究之研究起步很早,1989 年,赵秀亭即有《清代至民国时期的纳兰性德研究述评》,[29]梳理了民国时期的纳兰研究:民国时,尤其是1920 年代到1949 年代,纳兰性德的诗词集印行数量都非常大,研究专家众多,关于纳兰词的研究论文数量极多,注重考索身世,系统分析作品,注意从文学发展的特定历史阶段来认识其作品风格和成就,研究水平超过前代。这一阶段的研究具体分为思想分析、生平考证和作品批评三类,每一类都有至今仍值得参考的论述。汪龙麟《纳兰性德研究的世纪回顾》[30]则分总体评价、纳兰词风和词风成因三部分梳理20 世纪纳兰词研究史,其中民国学人分得大半笔墨,文中详尽列出了民国学人的观点,为进一步研究留下了线索。

4.论蒋春霖。蒋春霖词善写家国之恨、乱离之情,容易引起民国学人的共鸣,也是当时词坛的热门话题。对民国时期蒋春霖研究概括得最全面的文章是陈水云《蒋春霖研究史述略》。[31]文中以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研究多着眼于词人遭逢战乱的人生经历,同情其坎坷遭遇,分析其作品的特点;后期则更加广泛而深入,涉及其人的生平考证、词作的艺术特色、历史地位等方方面面,尤其是对于其作品反映社会人生和创作风格这两方面,论者甚多,词家杜老的身份也得到多数人的认同。除了蒋词本身的艺术魅力,也与其词中的家国兴亡之感切中当时社会心态有关。甚至存在因为一部分学者的偏爱而评价过高的问题。文章述评结合,清晰勾勒出民国时期蒋春霖研究的发展进程。

5.论晚清四大家。晚清四大家的词学在民国时期流传甚广,其词也受到关注,现代研究者也注意到这一点。张鹏《王鹏运研究述论》[32]中梳理了民国时期对王鹏运词的论述:晚清的研究主要围绕词作风格、词学渊源和词史地位等展开,多只言片语,不成系统。到民国时期清词研究进入总结期,胡先骕、刘樊、龙榆生等人的文章中,更是深入到了比较研究、词风转变等问题,在晚清的基础上,更取得了新的进展。此外,现代派虽然对清词总体评价很低,亦有陈子展这样可以客观看待王鹏运词的研究者。这一阶段不乏科学客观的分析,为后世研究奠定了基础。喻宇明《郑文焯词及词学研究综述》[33]论及民国时期学人对其生平及词作的研究活动,诸如龙榆生、周松云刊印其词,陈乃乾《清名家词》收录其词,戴正诚作《郑叔问先生年谱》,康有为撰郑文焯墓表,龙榆生《清季四大词人》中的论述等。文章还注意到,研究者在评价郑词风格时,一派喜欢将其词与白石词作比较,另一派则认为其词近吴梦窗。这一分歧其实是后人深入分析郑词特征的线索。朱祖谋、况周颐生平及词作在当时亦有论者,但1949年以来的研究者对此没有进行专门的整理。

顾太清、贺双卿研究将在“论清代女性词”部分详说,此处不再赘述。对清代其他词人的论述在现代研究中亦有提及,但大多是只言片语。就民国学人对于清代词人的热衷程度来看,现有的研究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二)论清词流派 民国对于清词流派的兴趣以常州、临桂二派居多,关注各派词学思想超过关注流派本身。后世对民国清词流派研究的论述,也多是在此基础上展开。

论著方面,台湾学者吴宏一先生于1990 年出版了《清代词学四论》。[34]在第四章“常州派词论的反响”中,扎实而细致地梳理了民国学人对于常州派词学观点的批评接受情况。孙克强的《清代词学》[35]也以一节的篇幅论述晚清四大家对浙、常两派的批评与接受。书中指出,四大家能够客观看待两派的得失,点评颇多精当,取浙派之声律和常州派之意格,造就了传统词学的最高峰。该著资料翔实,论述眼光也十分敏锐。关于临桂词派,巨传友《清代临桂词派研究》[36]从理论、创作、选本、个案等诸多方面论述了民国学人对于临桂词派的批评和接受,是现有研究中较为完备者。

论文方面,彭玉平《民国词学的明流与暗流——以重拙大说的源流与结构谱系为考察中心》[37]围绕“重拙大”说的源流和接受,考察临桂词派内部细微的思想差异,考辨精微,独具慧眼。张勤的硕士论文《常州派词学的接受研究》[38]试图叙述民国词学界对常州的接受和超越,眼光虽略显稚嫩,但文献梳理之功亦足可贵。可见,对于民国论清词流派的研究,目前只集中于对临桂、常州两大流派的词学思想研究,在研究对象和领域上稍有失衡。

(三)重要词学家清词论 民国词学家云集,论著众多,按专人整理文献的难度也相对较小,因此,专人词论研究较为发达,关于重要词学家论清词的研究成果也比其他几类多。

1.“清末四大家”清词论研究。台湾学者卓清芬《清末四大家词学及词作研究》[39]虽未专写“四大家”的清词论,但在《词论与成就》部分,详尽而扎实地论述了他们对于清代词学的热门“寄托”、宗南北宋等问题的看法,实际是对清词论的批评与深化。专人方面,傅宇斌《论朱祖谋的清词观》[40]通过分析朱祖谋所作《词莂》、《清词点将录》、《忆江南二十六首》等,梳理其中隐含的对清词史、词人及流派的认识,张耀宗《走出文学史的视野——朱祖谋〈词莂〉的历史语境与晚清词学》[41]从朱祖谋所处的词学历史语境出发,分析《词莂》中的选词意图和词学思想,认为其中传达了朱祖谋对常州派词论的修正,以及针对当时词坛弊端提出的新的词学追求,见解独到而深刻。杨传庆的博士论文《郑文焯词及词学》[42]中,分析了郑文焯的“清空寄托”对浙、常两派词学思想的结束与超越,特别是与周济“无寄托”的关系,涉及郑文焯对浙、常词学思想的批评,论证扎实精准。况周颐的论著情况比较复杂,涉及清词论的文字并不少见,目前尚未见专门整理,亟待填补。

2. 南社诸子的清词论研究。南社诸子也是民国词学界的主力战将。总论方面,汪梦川《南社与词学研究新体系的建构》[43]总结了南社对于词学现代转型的贡献,徐珂《清代词学概论》是最早的论清词专著,胡先骕《评赵尧生香宋词》也是清词研究史上最早的论文,足见南社诸子在清词研究史上的分量。曹辛华《南社诸子词学论著考述》[44]罗列了南社四十余家上百种词学文献,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线索。专人研究方面,刘学洋的硕士论文《徐珂词学研究》[45]详细整理了《清代词学概论》在清词研究方面的贡献和意义,并指出本书已经初具现代性,并试图分析原因,是目前对徐珂清词论阐述最完整也是最成系统的。李晨《陈匪石选辑〈今词选〉探论》[46]以陈匪石早年所编清词选《今词选》为研究对象,发掘其清词思想的前瞻性。谢永芳《潘飞声对本土词学文献的及整理及其价值》[47]梳理了潘飞声对粤东一地词学文献的整理活动,也包含对清词文献的整理。闵定庆《胡先骕佚文〈蜀词雅〉考释——兼论胡先骕词学观念的文化守成主义倾向》[48]、曾春红《胡先骕词学观》[49]均提到了胡先骕对于清词的观点,盛推清季四大家,体现了相对传统的词学观念。依照曹文中罗列出的文献,南社诸子的清词论还有很大的发掘空间。

3. 梁启超与“体制外派”词学家的清词论研究。“体制外派”词学家的概念由胡明在《一百年来的词学研究:诠释与思考》[50]提出来,指的是由王国维奠基、胡适为领袖的、不同于以词本体研究为主的传统词学家的研究者。梁启超虽不属于“体制外派”,但他论词重社会功用和文化批评,与这一阵营有相似之处,故合而论之。谢桃枋《梁启超与近代词学研究》[51]中指出,梁启超认为清词名家众多,超越元明,但均视词为小道,这显然与清代尊体现实不符。梁启超提出此说实际是为他强调词的社会功能做铺垫。刘石《梁启超的词学研究》[52]中提到,梁启超开列的国学书单中有王鹏运、朱祖谋等编刻的词集,足见他对四大家文集整理之功的认可。此外,纳兰和郑文焯的词集也在“韵文书类”中,梁启超的清词研究与传统并不冲突,而这一切都在他以“情感”为中心的文艺观框架之内,用以为社会政治服务,又不同于传统词学。王国维论清词甚少,魏红梅《从〈人间词话〉看王国维对清代词人的评价》[53]罗列了王国维对纳兰性德、况周颐、朱祖谋词的态度,并试图从词学思想的角度解释原因。彭玉平《关于王国维词学的若干问题》[54]拈出清人“学人之词”的问题考察王国维的真实态度和创见,指出王国维并非反对“学人之词”,而是不赞成在词中雕琢辞藻、炫耀才学,相反,他所欣赏的也是“学人之词”,此处的“学”是“学之大者”,是以自然神妙的审美形态阐发人生的哲学之思,辨析精微却十分有力。陈水云《胡适与20世纪的中国词学》[55]中,提及胡适对王国维和四大家词学的看法,并将其置于“文学革命”的思想背景下考察,与同时其他研究者作比较。文中也指出,“体制外派”后期研究者对胡适轻视清词的思想有沿袭也有修正,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领导下“体制外派”学者的反思。谢桃枋《胡云翼词学观点的历史反思》[56]中便说到了胡云翼的词学思想变化。文中指出,1930年的《词学ABC》中,认为宋词是时代的文学、音乐的文学,否定宋以后词的价值,而1933年的《中国词史略》,则评述了清初、浙派、常州和清末词,阐明了词史流变,剖析了词派兴起的原因,为词学和词史的研究建构了初步的系统,显得理性了许多。

4. 龙榆生的清词论研究。龙榆生是民国词学大家中对清词用力较深者。因此对于龙榆生的清词研究,也较其他学人更多一些。2004 年,张宏生、张晖《龙榆生的词学成就及其特色》[57]中,总结了龙榆生的清词成就,如文献整理、撰写论文、刊发文章、编纂词选等。文中指出,龙榆生是现代学术层面较早研究清词的学者之一。2013 年,马晴《龙榆生的词学思想与批评》[58]指出,《晚近词风之转变》提到词心与性情世运的关系,对初期常州派不善创作,而晚清创作走向高潮的现象进行了解释。可见,龙榆生的清词研究不只停留在现象表面,而是已经开始探索其中的规律。2016年,陈水云《龙榆生词学研究的现代品格》[59]在龙氏清词研究成就的基础上,指出这些研究活动在词学现代化进程中的意义:师承朱祖谋过程中对彊村派的继承与超越、以理论和实践推进词选学的建立,对常州派的发展和理论总结、重视清词研究中的规律探索和以刊物促进研究等。2016 年,韩辰《龙榆生的词史思想和价值》[60]提到龙氏《词律质疑》中对明清以来将“四声清浊”作为“词律”的说法进行了否定,并根据况周颐言论指出传统词谱之学的自相矛盾处,这是前人所未曾发现的。

5.其余学人的清词论研究。沙先一、张晖《清词的传承与开拓》[61]中提及卢前《望江南·饮虹簃论清词百家》中所表现的清词思想。曾大兴《夏敬观的词与词学批评》[62]中就夏敬观《蕙风词话诠评》中对况氏词论的批评进行了梳理,从中可见夏敬观辨析细致、持论客观之处。方慧勤《孙人和清词研究——以<续修四库全书总目题要>为重心》[63]呈现了孙人和清词论守护传统词学阵地的态度。此外其他论著中亦有零星提及民国学人清词论的,但民国学人对清代词论的研究,仍有大片处女地尚未开发。

(四)论清代女性词 重视女性词是民国词学的一大特色,现代学人也注意到并开始探讨民国词学家对清代女性词的看法。宋秋敏《民国时期女性词选的特点和意义》[64]中,列举了民国时期包括清代女性词在内的女性词选,并考察其特征,为民国的清代女性词论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文献基础。李小满的博士论文《清代闺秀词研究》[65]中,历数了民国对清代女性词的批评,其中以况周颐为最多,与前人猎奇心理不同的是,他对清代女性词的批评已经纳入了自身的词学思想体系,如况周颐以“真”论女性词等等,是女性词研究史上的一大进步。文章发现这一点可谓眼光敏锐。刘红红《试论况周颐的女性词学观》[66]统计并研究了况周颐的女性词论,阐释了况氏概括的女性词特征和评价标准,以及女性的词品与人品的关系。由统计可知,况氏论及的清代女性词人清代女词人总数占半数以上。民国人最热衷讨论的女性词人当属顾太清和贺双卿。陈水云《顾太清研究的百年回顾》[67]回顾了二十世纪顾太清诗词版本研究、生平身世研究和太清词研究,认为民国时期的奠基之功不可忽视。李芳《女中太清春的形成与确立》[68]在第三部分“民国时期顾太清别集的刊刻与传播”中,指出顾太清在词史上地位的确立,与她的词集经过名家之手,如“王鹏运评价,况周颐评点,冒广生、诸贞壮、龙榆生刊印”这样的过程分不开的,也是进一步了解民国学人对太清词的态度的线索。李金坤《清代农民女词人贺双卿研究总论》[69]指出贺双卿词在民国时期曾有沈宗畴、施淑仪、张寿林、胡适等点评或刊刻,足见其盛。沙先一、杨楚楚《论贺双卿的经典化历程》[70]中通过详尽的数据和文献进一步阐释了当时词论、词选中对贺双卿词的高度重视和评价。民国的清代女性词论虽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在文献稽考和整体研究方面,依然有可继续探索的空间。

四、结语

近三十年来,随着民国词学走入研究者视野,民国的清词论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基础文献整理基本完备、整体研究初具规模、专题研究相对繁荣的局面。三者相互支撑和促进,共同推进民国清词论的研究走向繁荣。

文献方面,现有数种丛书、萃编,开拓之功善莫大焉,若有更多专收民国词学文献的丛书和按类别整理的类书,将更方便进一步研究。整体研究方面,宏观的框架基本已由前贤搭建成型,进行系统而深入论述的史论性著作或可期待。与整体研究相比,民国清词论的专题研究可谓繁荣,在许多问题上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看法。尤其是专人请词论研究,对词学大家的清词文献的整理已经比较完备,理论意义也逐渐被揭示出来,但仍不乏进一步研究的余地。然目前的专题研究分布尚不均衡,在学科领域上,现有的研究多集中于词史观念、词人词作批评、词学思想等热门话题,基础问题尤其是清词律研究、词学文献研究等鲜有人涉足;在时代上,侧重民国学人对常州派、晚清四大家的批评,而对此前清词的批评的研究相对冷落;在研究对象上,研究目光多集中于名家如传统词学大家和新文化运动的健将,而南社诸子和四大家的弟子们,是词学向现代转型的最终实践者,对他们的着力反而相对较少;在文献利用上,专著、论文、词选等已经整理比较充分,而对近代兴起的重要传播媒介——大量的报刊文章,尚有待钩沉。

猜你喜欢

学人词学词人
通师学人—何文兵教授
江顺诒《词学集成》的特点和意义
从《谭正璧日记》看一位近代学人的养成
宋代的“以学问为诗”向清代“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合”的转化
学人书话·叶嘉莹与徐培均
词人的职业
《浮世清欢,岁月安好》
历史叙事与场景还原
——评陈水云教授新著《中国词学的现代转型》
2016年山东词学理论研讨会在济南召开
林逋梅妻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