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元诗》误收举正十则
2020-12-09韩震军
许 蕤,韩震军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 芜湖241002)
杨镰先生主编的《全元诗》于2013 年由中华书局出版,汇集数千种文献,编录出5000余位诗人的132000首诗,不仅为世人展现了元代诗歌创作的整体风貌,也为研究元代文化者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平台。然元诗文献散乱无统、基础不足,搜补元诗终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全元诗》亦存在有待修订之处。故自《全元诗》出版以来,订补之作不断,至今约有30 余篇辑佚之文,主要集中于甄辨诗人诗作、校补已收诗人小传、补佚失辑诗人诗作三个方面。笔者在查阅《全元诗》过程中,又发现一些误收之作,如将宋人俞括、史温、胡宗愈、陈与义诗误收为元诗;将李镐、孔克让(良)、沈丙入明后所作诗误收为元诗;将明人郑棠、陆昶(孟昭)、李孝谦、李进(孟昭)诗误收为元诗。①兹举正如下:
1.《全元诗》第52册198页据明郑太和《麟溪集》甲卷收录郑棠一首《跃鳞歌奉和清逸高士郑叔瑞》,小传云:“字里不详。曾任翰林检讨。”[1](P198)
元代未设翰林检讨一职,郑棠为明初人。 郑棠(1361-1429),字叔美,号道山,浦江(今浙江金华)人,宋濂从子,同从兄楷、弟柏受业于宋濂,与修《永乐大典》。明仁宗授翰林检讨,以疾辞归,卒。著有《金史评》及《道山集》二十卷,现存清活字本《道山集》六卷。生平见明过庭训《本朝分省人物考》卷五二、徐象梅《两浙名贤录》卷二、[雍正]《浙江通志》卷二四九、嵇璜《续文献通考》卷一九一、万斯同《明史》卷一三六。《跃鳞歌奉和清逸高士郑叔瑞》又见于清活字本《道山集》卷二,题作《题跃鳞图寄鹤塘渔隐》,《明别集丛刊》收有此集,中有此诗。[2](P404)“清逸高士郑叔瑞”乃是其弟郑柏。郑柏(1361-1432),字叔瑞,隐居著书,为蜀王朱椿(1371-1423)所称赞,张文德主编《浦江文化志稿》有传。[3](P415)此诗为郑棠和其弟之作。施贤明《〈麟溪集〉版本源流考》指出,郑太和辑编,郑涛、郑济完善的至正十三年刻本不存。“至正至永乐数十年间,义门郑氏对《麟溪集》屡加增益,甚至另刻一十卷本。”[4]据此,疑《全元诗》编者未考《麟溪集》的成书过程和版本源流,视增补而入的郑棠为元人,录其诗一首,当移除。
2.《全元诗》第65册414页据明李蓘《元艺圃集》卷四收录陆孟昭一首《初夏游西湖诸山》,小传云:“陆孟昭,生平不详。”[5](P414)
陆孟昭实为明代人。陆昶(?-1479),字孟昭,太仓(江苏苏州)人,明景泰二年(1451)进士。天顺间,由刑部郎出为福建参政,罢归。成化十五年(1479)夏五月二日因病卒于家中。著有《萤窗集》、《秋台集》、《闽海集》和《云泉集》。生平见杨守陈《杨文懿公文集》卷二六《明亚中大夫福建右参政陆公墓志铭》、焦竑《国朝献征录》卷九〇、过庭训《本朝分省人物考》卷二〇、清汪学金《娄东诗派》卷二等。《西湖游览志余》卷一四、《娄东诗派》卷二均载有此诗,题作《初夏游西湖诸山次韵》,《娄东诗派》署作者为“陆昶”。《元艺圃集》缺失、讹误颇多,今《全元诗》失之考证,简单据之收录,故有此误。
3.《全元诗》第65册416页据明李蓘《元艺圃集》卷四收李孟昭一首《西湖夜宿》,小传云:“李孟昭,生平不详。”[5](P416)
此诗为明人李进作。此诗又见于嘉靖二十二年张国镇刻本《蓉塘诗话》卷五,诗后载:“此李训导孟昭《西湖夜宿》之作也。孟昭名进,嘉兴人,诗亦蕴藉可爱。”[6]明俞弁《逸老堂诗话》卷下、曹学佺《石仓历代诗选》卷三四三明诗初集六三、清钱谦益《列朝诗集》乙集卷五、朱彝尊《明诗综》卷二二等亦载此诗,作者均署“李进”。李进,字孟昭,嘉兴人,号西园居士,能书工诗,因母丧哀,眇一目,不复求仕。仕永乐初,聘为府学训导,永乐十八年(1420)为福建乡试主考,二十一年(1423)又主山东乡试。景泰、天顺间,与海盐李孟璿、李季衡倡和。著有《西园先生集》。生平见徐象梅《两浙名贤录》卷二、沈季友《槜李诗系》卷八、盛枫《嘉禾征献录》卷三九等。《全元诗》袭《元艺圃集》之误,收李孟昭《西湖夜宿》为元诗,当删。
4.《全元诗》第66册167页据《诗渊》二四八一页收吴和《对花傚蜂腰体》三首,小传云:“吴和,生平不详。”[7](P167)
《对花傚蜂腰体》其二(“我丈风流元祐枝”)、其三(“武林曾识最高枝”)实为宋人陈与义诗。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陈与义是南北宋交替之际的重要诗人,也擅长填词,著有《简斋集》、《无住词》。《宋史》卷四四五有传。《对花傚蜂腰体》其二、其三又见于《简斋集》卷一四和元刻本《增广笺注简斋诗集》卷二二,题作《十三日再赋二首其一以赞使君是日对花赋此韵诗落笔纵横而郡中修水战之具方大阅于燕公楼下也其一自叙所感忆年十五在杭州始识此花皆三丈高木尝赋诗焉》。《对花傚蜂腰体》提及的“蜂腰体”,是律诗对仗的一种变体,四联八句,颔联不对仗,所述之事与首联意义贯通,颈联仍对仗,言若断而复续。《对花傚蜂腰体》其一有蜂腰体的特征,其二、其三均是四句的七绝,更贴近于陈与义诗题中的“韵诗”。《增广笺注简斋诗集》卷二二“我丈风流元祐枝”句后有注云:“粹翁实枢密之子,前已见枢密,以元祐六年登右府。”[8]《增广笺注简斋诗集》卷二〇《火后借居君子亭书事四绝呈粹翁》下有注云:“粹翁,姓王名摭,枢密彦霖名岩叟之子。”[9]王岩叟(1043-1093),字彦霖,大名清平(今山东临清)人。嘉祐五年(1060)进士。元祐六年(1091),拜枢密直学士签书院事,生平见《东都事略》卷九〇、《宋史》卷三四二。王摭,又名王接,字粹翁,曾任岳州郡守,与陈与义交好。建炎二年(1128),陈与义避乱徙至岳州(今湖南岳阳)。建炎三年(1129),春正月,岳州大火,火后,陈与义借住于郡守王摭后圃君子亭(此亭在燕公楼附近)。事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四、《火后问舍至城南有感》、《火后借居君子亭书事四绝呈粹翁》、《望燕公楼下李花》。陈与义曾与王摭赏花饮酒赠诗,有《陪粹翁举酒于君子亭下海棠方开》。闰八月十二日,在翠窦轩,与李伟赏木樨,报诗于王摭,题《闰八月十二日过奇父共坐翠窦轩赏木犀花玲珑满枝光气动人念风日不贷此花无五日香矣而王使君未之知作小诗报之》。十三日,郡中修水战之具,大阅于燕公楼下,又赋二首,呈王摭,作《十三日再赋二首其一以赞使君是日对花赋此韵诗落笔纵横而郡中修水战之具方大阅于燕公楼下也其一自叙所感忆年十五在杭州始识此花皆三丈高木尝赋诗焉》。[10]《全宋诗》卷一七四九亦据元刻《增广笺注简斋诗集》收陈与义诗,这两首诗也在其中。《诗渊》将陈与义诗置于元人吴和名下,实为归属不当,《全元诗》沿此误,收录陈与义诗。当删除《对花傚蜂腰体》其二、其三。
5.《全元诗》第66 册433 页据[光绪]《丰县志》卷一三收胡宗愈一首《题凫鹥亭》,小传云:“胡宗愈,字里不详。”[7](P433)
此胡宗愈实为宋人。胡宗愈(1029-1094),字完夫,胡宿之侄,晋陵(今江苏常州)人。仁宗嘉祐四年(1059)进士。神宗时,除贤校理。后兼史馆检讨,迁同知谏院。熙宁三年(1070),贬为通判真州。历苏州通判、提点河东刑狱、开封府推官、吏部右司郎中。元祐初,除右司郎中,迁起居郎,试中书舍人,迁给事中,又迁吏部侍郎,拜御史中丞。进《君子无党论》,拜尚书右丞,为王觌、刘安世等人所攻,罢为资政殿学士,出知陈州。徙成都府,召迁至吏部尚书。绍圣元年(1094),知定州,未行,卒,年六十六。生平见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咸淳]《重修毗陵志》卷一七、王称《东都事略》卷七一和元脱脱《宋史》卷三一八。李贤《明一统志》卷一八徐州和[同治]《徐州府志》卷一八中、卷二一上,记此诗于丰县“凫鹥亭”条下,此亭为县令关景仁治平间所修建,原名四望亭,关景仁也写有《凫鹥亭》诗。[11][12]胡诗中“君为凫鹥亭,更作凫鹥诗”句,正应此事。关景仁,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彦长,关鲁之子。嘉祐四年(1059)进士。治平三年(1066)知丰县,一说治平二年(1067),后调任钱塘县。生平见[乾隆]《徐州府志》卷六一,同治六年刻本《咸淳临安府志》卷六〇、六六。胡宗愈与关景仁是同年进士,也是好友。检索现存最早的[隆庆]《丰县志》,仍将此诗置于元人胡宗愈(左丞)名下,不知其据何所录,疑是宋人胡宗愈(尚书右丞)之误。《全元诗》袭此误,收宋人胡宗愈诗,当删。
6.《全元诗》第67 册136 页据清黄宗羲《四明山志》卷七收录李孝谦一首《初登雪宝》,小传云:“李孝谦,原名李本,字孝谦,以字行。鄞(今浙江宁波)人。有《中林集》,未见传。”[13](P136)
《初登雪宝》乃明人李孝谦诗。李孝谦(1365-1422),原名李本。父仕开,为人方正,元季择善而交,为诸子择贤师友。孝谦与弟悌谦、忠谦,洪武、永乐间相继举孝廉,皆以母老辞,不就。撰《四明文献录》、《四明先贤记》,与修汪馗起主编的《宁波府志》,书成即卒。著有《经书问难》、《通鉴考证》、《急就章注》、《长律英华稿》、《中林集》,不传。李孝谦有诗散见于诸集中,惟《甬上耆旧诗》卷四所收的22首诗最全。生平详见于清胡文学《甬上耆旧诗》卷四《至孝李先生本》。钱茂伟《国图藏〈四明文献考〉作者即李孝谦考》结合李孝谦生平及杨范诗,考出李孝谦卒年为永乐二十年(1422)。[14]又[成化]《宁波府简要志》卷四记其“卒年五十八”。[15]由此可推知李孝谦生于至正二十五年(1365)。《全元诗》视李孝谦为元人,且仅录其诗一首,疑是沿《四明山志》编纂之误,未作考查甄辨的结果。当删除李孝谦《初登雪宝》。
7.《全元诗》第67册175页据清汪森《粤西诗载》卷二〇收俞括一首《游南山》,小传云:“俞括,生平不详。”[13](P175)
此诗为宋人俞括作。俞括,字资深,沙县(今属福建)人,熙宁六年(1063)进士,元丰(1078-1085)间任漳州府通判军州事,绍圣(1094-1098)中以承议郎判虔州(今江西赣州)。后自虔罢归,途经庐陵,病卒。生平见江少虞《新雕皇朝类苑》卷六九《双峰洞主》、[嘉靖]《贛州府志》卷八、[弘治]《八闽通志》卷三三《秩官》和五二《选举》。苏轼绍兴元年(1094)被贬惠州,过虔州,曾与俞括交游,两人有书信往来,苏轼写有《与俞奉议一首》、《答虔倅俞括议书一首》,在俞括卒后,绍圣二年(1095)五月作《虔州崇庆禅院新经藏记》。宋钞本《舆地纪胜》卷一一一《广南西路·贵州》有“南山”、“景祐寺”条目,条下征引“郡守俞括”的“二十四峰尖,参差列郡南。半空摩梵宇,绝顶寄僧龛”和“岩呈星斗七,石涌佛身三”。[16]宋刻本《方舆胜览》卷四〇《广西路·贵州》亦摘录“二十四峰尖,参差列郡南。半空摩梵宇,绝顶寄僧龛”于“二十四峰尖”条目下。[17]明李贤《明一统志》卷八五、清陆心源《宋诗纪事补遗》卷三〇载这两句为宋人俞括诗。景祐寺坐落于贵州(今广西贵港)南山,又名南山寺,端拱二年(989),依山据洞建寺。南山又名狮头山,为至道三年(997)宋真宗“以太宗墨迹赐天下名山”而得“南山”名。咸平元年(998)赐太宗御书蔵于山,建有御书阁。后宋仁宗赐南山寺“景祐禅寺”字额。南山有七个岩穴,内有石窟,建有佛像,佛像千姿百态,形象万千。《游南山》一诗由远及近,由整体到细微,由外及内,描绘了南山神圣庄严的景象。《粤西诗载》或是据[雍正]《广西通志》署俞括为元人,《全元诗》沿此误收录。汤华泉据《粤西诗载》补《全宋诗》,已辑有《游南山》。[18]
8.《全元诗》第67册182页据清曾燠《江西诗征》卷三三收李镐一首《植芳堂诗》,小传云:“临川(江西抚州)人”。[13](P182)
此诗为李镐入明后诗作。李镐(1329-1392),字叔京,一作叔荆,号冰壑,临川人。通经史,工于诗。洪武六年(1373),授国子学正,后升翰林编修,领中都国子监事。洪武二十一年(1388),与苏伯衡同为会试考官,迁国子监司业。李镐与苏伯衡、翰林修撰金珉交好,苏伯衡为李镐之父及其第三子李维分别写有墓志铭《北麓处士李公墓志》、《李维圹铭》。现存万历四十三年(1615)李如龙重刊本《温泉李太史冰壑公学余诗稿全集》。生平见《苏平仲集》卷一三、《温泉李太史冰壑公学余诗稿全集》所附《司业公传》。此诗又见于《珊瑚木难》卷四,诗前载有杨维祯《植芳堂记》,记“植芳堂”为元末明初人沈复吉居所。[19](P277-278)又李镐诗前载有甘瑾、唐肃、金珉等人题诗,诗后载朱复题诗,这些人均为翰林院在职官员。[19](P280-284)清陈田《明诗纪事》甲签卷一七亦载有此诗,有按语云:“叔京《植芳堂》诗,顾嗣立录入《元诗选癸集》而不详。……《元诗选》误作元人,曾燠《江西诗征》亦沿其讹,余为考正如此。”[20]《植芳堂诗》应是李镐在翰林院当值时,与同僚游沈复吉“植芳堂”所作,非元诗,《全元诗》误收,当删。
9.《全元诗》第67 册239 页据清沈志礼《曹江孝女庙志》卷五收史温一首《孝庙偶题》,小传云:“史温,生平不详。清沈志礼《曹江孝女庙志》卷五作元人,并云曾任员外郎。”[13](P239)
此诗当为宋人史温所作。史温为史虚白(894-961)之孙,史壶(941-995)之子。咸平中进士, 曾任桃林尉。与魏野(960-1019)交好,魏野写有《寄赠桃林尉史温》,见于宋绍定元年严陵郡斋刻本《钜鹿东观集》卷十。大中祥符间,知闽清县。后以国子博士知封州。乾兴元年(1022),母亲夏氏去世,史温迁父坟,合葬父母于江州。天圣中,官至虞部员外郎,献《史虚白文集》于仁宗。编录《钓矶立谈》,现存一卷。[21]生平见龙衮《江南野史》卷五、陆游《南唐书》卷四《史虚白列传》、[乾隆]《闽清县志》、《宋诗纪事补遗》卷六、《全宋文》卷三六三《宋故赠大理评事武昌史府君墓志铭》。此诗又见于宋孔延之《会稽掇英总集》卷八和《宋诗纪事补遗》卷六,作者均署“史温”,题作《曹娥庙碑》。《全宋诗》卷一六二已录史温此诗。《全元诗》沿《曹江孝女庙志》编纂之误,收宋诗,当删。
10.《全元诗》第67册271页据明朱存理《珊瑚木难》卷一收孔克让《水德妇李氏节行诗》,据殷奎《强斋集》卷一〇(附录)收其《挽殷教谕诗》,小传云:“孔克让,字善夫,曲阜人。”[13](P271)《全元诗》第67册275页据明朱存理《珊瑚木难》卷一收沈丙一首《题李节妇传》,小传云:“沈丙,娄江(今属江苏)人。”[13](P275)
这三首诗为明诗,《全元诗》误收。孔克让,为“孔克良”之讹。孔克良,字善夫,孔思俊第三子,孔克安之弟,孔子五十五世孙。元至正二十年(1360),因孔氏例恩授漳州路儒学学正。学正秩满赴京时,时任漳州路知事的林弼作《送孔善夫序》。入明,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亲授孔克良苏州府吴江县烂溪巡检。洪武八年(1375),撰《烂溪巡检司记》。洪武九年(1376),转广东肇庆府仓大使。生平见林弼《登州集》卷八《送孔善夫序》,[乾隆]《震泽县志》卷七、卷三五。《珊瑚木难》卷一《昆山水节妇诗卷》有《节妇传》,载节妇李惠二十一,夫卒后誓死守义,不再嫁。洪武六年(1373),因其宗连坐,受高官解救,得以脱身。家道中落,李节妇纺绩缝纫以自给,广施善事。此传书写时,距李节妇丈夫去世已经过去二十四年。[19](P23-25)《水德妇李氏节行诗》中有“廿载孀居节自持”一句,恰与孔克良洪武年间任吴江县烂溪巡时间一致。《题李节妇传》云:“同宗连坐系天狱,佥言饰对罪可赎”,此诗应作于1373 年事件发生之后。沈丙,字南叔,昆山人。入明,以才荐,授福州闽清县令。著有《白云集》,不传。其诗为昆山后辈叶盛所传唱,被录入《菉竹堂稿》卷四杂咏中。袁华《耕学斋诗集》卷七载有《玉山草堂为沈南叔赋》。
殷奎(1331-1376),字孝章,一字孝伯,号强斋。昆山人。少从杨维祯,受《春秋》。至正十九年(1359)被荐为儒学训导。入明,洪武四年(1371),除咸阳教谕。洪武九年(1376)卒于官舍,年四十六。著有《强斋集》,《全元诗》六四册收录殷奎诗二八三首。孔克良,元至正二十年(1360)任儒学学正,与当时任儒学训导的殷奎交好的可能性很大。诗中“洒向咸阳客墓前”一句,恰与史载一致。《挽殷教谕诗》当为殷奎洪武九年(1376)卒于咸阳后,孔克良悼念其所作。囿于《全元诗》编纂工程浩大,编者未辨诗人生平和诗中事件发生时间,误收明诗,当移正。
本文所举正的《全元诗》误收十则,分析其致误缘由有二:一是因来源文献有误而误收;二是因编者对所据文献及其收录的诗人诗作未作甄辨或是甄辨不准而误收。如何处理生平不详的诗人诗作,是编撰任何总集都不可避免的难题。《全元诗》编者将这些有待考订的诗,集中置于最后四册之中,便于学者的订补。
注释:
①对处在元明之际的诗人之作的判定,参照《全元诗》凡例,以所录诗人诗作创作时间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