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肺癌骨转移胸背痛1 例

2020-12-09余慧青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20年8期
关键词:鳞状癌痛吗啡

田 玲 余慧青 龚 娟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缓和医疗科,重庆400030)

1.一般资料

病例,男,66 岁,因“发现肺部阴影”于2015-04-30 在我院全身麻醉下行“左上肺叶袖式切除术+淋巴结清扫术+胸膜烙断术”,术后病理示:①左上肺中央型鳞状细胞癌II 级,肿瘤侵透支气管达周围淋巴结及肺组织;“支气管残端”部分鳞状上皮显示重度不典型增生; ②淋巴结见癌转移(1/32):4L0/5、第6 组0/11、叶间0/1、隆突下0/4、肺门1/11。术后诊断:左上肺中央型鳞状细胞癌(pT2aN1M0IIA期)。2015-05-28 复查胸部CT 示:①右肺中叶结节(直径0.4 cm),性质待定,癌转移?②纵隔淋巴结(短径1.0 cm)肿大;③左侧肾上腺结节样增粗(0.7 cm×1.0 cm),性质待定,转移病变?肿瘤复发,于 2015-05-30、2015-07-17、2015-09-08、2015-10-23 予GP 方案化疗4 周期。疗效评价NC。2016-03-22 复查胸部CT 示:左侧残肺新增胸膜下小结节影(直径1.2 cm)。病情进展,于2016-03-27、2016-06-03 予DP 方案化疗2 周期,期间进行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维持治疗。2016-09-08 复查胸部CT 示:左侧残肺胸膜下结节(1.6 cm×1.9 cm),较前增大,癌转移?于2016-09-29 在全身麻醉下行左下肺楔形切除术+胸膜粘连烙断术,术后病理:“左下肺结节”结节型鳞状细胞癌II 级。其后继续使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维持治疗。2019-03-06 复查胸部CT:①左侧残肺胸膜下多个结节(4.5 cm×7.0 cm),较前明显增大,邻近骨质破坏较前新增;②左肺门及纵隔淋巴结(直径约2.3 cm)肿大,较前增大。2019-03-27 至2019-05-09 接受纵隔部分阳性淋巴结+左肺门阳性淋巴结+左肺病灶(包括邻近受侵肋骨)姑息性放疗,IMRT 6MV-X 线,累及照射PGTV 50Gy/25F 2.0Gy/F 后,予以左肺病灶(包括邻近受侵肋骨)加量至60Gy/30F。

2019-03 病人无明显诱因出现胸背部阵发性疼痛,疼痛逐渐加重,NRS 评分7 分,就诊我院门诊要求入院控制疼痛。

2.入院查体

KPS 功能状态评分70 分,NRS 评分7 分,生命体征平稳,左肺呼吸音低,双肺未闻及干湿啰音,血尿便常规检查未见异常,血生化检查未见异常。

3.疼痛评估

胸背持续性胀痛、牵拉样疼痛,NRS 评分7 分(重度),严重影响活动及睡眠;经临床多学科专家会诊确定胸背部疼痛为癌性疼痛。

4.临床诊断

①左上肺鳞癌术后 RT4N3M1b(肺、骨)IV 期;②癌性疼痛。

5.镇痛治疗

病人强烈要求快速有效镇痛治疗,依据《NCCN成人癌痛指南》、《难治性癌痛专家共识》等,快速镇痛可采用PCA 技术。该病人采用氢吗啡酮PCSA快速镇痛;计算初始氢吗啡酮剂量6.75 mg/d,负荷量0.7 mg,持续量0.3 mg/h,PCA 每次0.7 mg,锁定时间30 min。6 h 后,NRS 平均评分5 分,爆发痛4次。调整氢吗啡酮剂量为15 mg/d,背景量0.6 mg/h,PCA 量每次1.4 mg,锁定时间30 min。24 h 后,NRS 平均评分2 分,爆发痛6 次。调整氢吗啡酮剂量为22.8 mg/d,背景量1.0 mg/h,PCA 量每次2.4 mg,锁定时间30 min。48 h 后,NRS 平均评分1 分,无爆发痛。其他合并用药:唑来膦酸4 mg 抑制破骨细胞生长,草酸艾司西酞普兰5 mg,口服每日1 次、劳拉西泮片1 mg,口服每晚1 次。病人调整为氢吗啡酮PCA 皮下泵后,NRS 评分小于3 分,24 h 爆发痛小于3 次,无严重不良反应。病人情绪稳定,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家属满意。

病人于2019-09-25 接受C6、T3椎体骨转移病灶姑息性放疗,IMRT 6MV-X 线,累及照射PGTV 35Gy/14F 2.5Gy/F。放疗期间,病人疼痛得到有效控制,开始逐步减少氢吗啡酮用量,每次减量10%~25%,由氢吗啡酮1 mg/h 皮下泵入逐渐减量到氢吗啡酮0.4 mg/h 皮下泵入,最后转换为盐酸吗啡缓释片60 mg,每12 小时1 次。病人疼痛评估NRS 评分2 分,24 h 爆发痛0 次。

出院随访:出院1 周后、1 月后电话随访:病人NRS 评分 2 分,24 h 爆发痛0~1 次。

专家点评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王昆教授:该病人因骨转移等因素导致频繁爆发痛。选择PCA 技术不仅能快速控制基础疼痛,还能通过单次PCA 模式控制爆发痛,很好的解决了病人的疼痛问题。病人疼痛控制后,再采用放疗控制肿瘤的骨转移,最终降低药物用量,提高病人生活质量。该病例的诊疗过程为癌性骨转移疼痛病人的治疗提供了参考模式。这类病人往往基础疼痛剧烈,同时伴有频繁爆发痛,我们需要快速、及时的镇痛模式,PCA 无疑是非常好的方法,该案例也充分印证了PCA 在滴定、解救爆发痛中的优势。同时,氢吗啡酮起效迅速、镇痛强度中等,非常适合与PCA联合使用。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余慧青教授:该病例为典型的难治性癌痛类型:癌性骨转移疼痛。病人基础病变是晚期肺癌伴骨转移癌,根据《难治性癌痛专家共识》,其治疗应遵循全身药物治疗和局部治疗相结合的模式。首先采用盐酸氢吗啡酮注射液PCA 病人自控镇痛技术及时、有效的缓解病人疼痛,提高病人后期治疗配合度,继而予以姑息性减症放疗方式进行局部治疗,控制肿瘤的生长,进一步改善病人生活质量。同时,在这个过程中配合积极的心理辅导,加用劳拉西泮、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等辅助药物干预,就晚期肿瘤病人综合治疗模式进行了很好的探索,解决了病人的各种临床症状和心理问题,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是一例成功的姑息治疗经典案例。PCA 技术是治疗难治性癌痛常用技术之一,具有病人自己控制、个体化、及时、少波动、反馈调节的特点,契合癌痛的临床特征,可为难治性癌痛病人快速缓解疼痛,希望能在更多基层医院推广应用,让更多病人获益。

福建省肿瘤医院 黄诚教授:肺癌术后骨转移病例,因疼痛入院。入院后,首先对病人进行了全面的诊断和评估,优先采用氢吗啡酮PCA 快速控制重度疼痛;然后再进行抗肿瘤治疗,降低阿片药物剂量,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充分体现了疼痛管理是癌症治疗必要部分,是一例成功的姑息治疗病例。传统口服滴定达到镇痛所需时间往往很长,这期间病人饱受折磨。近年来,随着难治性癌痛规范化诊疗理念的推广和普及,国内对PCA快速滴定的方法越来越重视;静脉PCA 快速滴定,一般能在12 h 内控制病人疼痛,并达到稳态;同时还能按需控制爆发痛,减少医护人员工作量,氢吗啡酮PCA 模式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鳞状癌痛吗啡
鞘内药物输注系统储药盒中氢吗啡酮浓度稳定性与临床意义
氢吗啡酮与吗啡滴定患者自控静脉镇痛治疗癌痛的效果比较
关于子宫颈鳞状上皮细胞异常ICD-10编码的建议
端粒酶相关蛋白1在宫颈鳞状上皮病变中的表达*
疼痛专职护士综合评定对癌痛规范化治疗的影响研究
创建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医院的实践与成效
肠道微生态失衡与吗啡耐受:吗啡耐受在无菌小鼠中减弱并能被益生菌所逆转
癌痛到底有多痛,您了解癌痛吗?
救心丸加三七粉可缓癌痛
长期吸烟容易患肺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