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上的你们
2020-12-09
刘士贵:如您所愿
这段时间,我总是不经意间想起一张面孔——黝黑,苍老,皱纹堆叠,眼睛浑浊但坚毅,透着让人感动的诚恳与质朴。
2020年8月,作为脱贫攻坚特别节目《希望的田野》的制片人,我来到了河北省邯郸市涉县后池村,在这个“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山村一隅见到了这位独身老人。
他叫刘士贵,六十几岁的年龄,看上去却是年逾古稀的样子。在村党支部书记刘留根的引荐下,有点耳背的他热情地把我们请进一间老屋。屋里光线昏暗,一面斑驳的镜子前,放着破旧的一桌两椅,算是全部家当。老人边招呼我们落座,边要找吃食款待我们。我们询问他的生活情况,他说,很好,啥都不缺,还有一把子力气下田,在村里算得上种地的行家里手。
去见刘士贵老人,是因为他和同村的几位“70后”老人,一起被冠以了“太行新愚公”的称号。四年前,在一个滴水成冰的冬晨,他和另外六位老人自发组成了一支特别的“筑路队”,扛着锨,拎着镢,带着干粮上山了,用最原始的方式开始劈山开路。那年刘士贵64岁,是“筑路队”中最年轻的一位。一群生活拮据的老人,不仅不要报酬,连午餐吃的干粮都是自带,更不惜体力,甚至是不顾个人健康,让叮叮当当的斧凿声响彻山谷。我问,决心和力量源自哪里?刘士贵说,有了路,生活才有盼头儿,我们这代人吃点苦、受点累不叫个啥,得让下一代的娃娃们过上好日子。
刘士贵等老人的行为惊动了整个村子,沉寂的大山突然在那个冬天就沸腾了。在老人们的感召下,全村百余人陆续加入了义务修路的队伍,一条幸福的长路开始在巍巍太行深处的崇山峻岭间绵延铺展。这条路连接着山坡上的层层梯田,连接着老屋篱院,也连接着山外广阔的世界,串起了全村人的希望。
现在,刘士贵老人经常独自去洒下过汗水的“愚公路”上散散步。年龄大了,他不愿再沿着平坦的长路走出大山,但是他能看到一棵棵树苗从山外源源不断地运进来,让千亩荒坡披上了绿装;他也能看到一台台机械设备从山外开进来,让干涸的土地有了深井,井水清澈甘甜,沿着沟渠汩汩地流到禾苗的脚边,也流进他的心里……我问,路修好了,您觉得心愿了了吗?刘士贵老人憨厚地笑了笑,说有了路,来的人就多了,村里就热闹了,还是热闹点儿好啊!刘士贵老人笑的时候,我看到了他幸福的样子。
蔡景兰:如您所见
除了刘士贵老人,还有一张面孔让我时常想起——慈祥,友善,脸上始终挂着笑容,像邻家好客的老大娘。她叫蔡景兰,生活在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南峪村。
我是2019年夏天在南峪村一家叫“麻麻花的山坡”的民宿见到的蔡阿姨,她是这间民宿的管家。
我到南峪村走访时,蔡阿姨刚送走一拨从北京来的游客,正在打扫房间。在迎接新客人入住前,她要将床单被罩等床上用品全部更新,准备好各类瓜果小食,检查好屋里的电器设备,摆放好鲜花、书籍,将房间和院子都布置成文艺青年们喜欢的样子。
这间民宿并不是蔡阿姨自己家的,她只是一名打工者,按照淡旺季不同的效益,每个月有两三千元收入。来民宿当管家前,她在建筑工地当“壮工”,做一些搬砖、运水泥的重体力活儿,一天能赚百儿八十块钱。她当“壮工”时年龄已近60岁,我问她为什么这么拼,她说,她要撑起一个家。
蔡景兰的女儿患有先天性失明,65岁的老伴儿在十多年前患上肾病综合征,后来转为尿毒症,每天要做4次透析。尽管有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可以报销一部分,但持续不断的医药花费对于一个生活本就捉襟见肘的农村家庭来讲,是个巨大的负担。蔡阿姨说,亲戚朋友都不宽裕,自己要自食其力,为老伴儿多赚些“保命钱”,有老伴儿在,这个家就不会散。
南峪村发展乡村旅游,一大批由山村民居改造的特色民宿陆续营业。为了方便照顾家人,蔡景兰去应聘了离家最近的“麻麻花的山坡”民宿管家岗位。她工作勤快利落,责任心强,得到了民宿经营者的认可,也受到游客们的欢迎。蔡阿姨很喜欢这份工作,相比于在建筑工地当“壮工”轻松了些,整体收入也有所增加。旅游旺季,蔡阿姨一天要工作14个小时,但她乐不可支,因为这样可以多拿一些“提成”。
不忙的时候,蔡阿姨也会像城里来的文艺青年一样坐在民宿的窗台前晒晒太阳。她说,之前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特恨自己咋就生在这个穷山沟里,从来没觉得身边还有好风景!现在才明白当年《西游记》剧组来村里取景,是因为南峪村真的美啊!蔡阿姨说这句话时眼睛里闪着光,让人感觉她的日子特别有奔头儿!
王玥、付学净:如您所期
2020年的春天,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县一家残疾人双创园的新媒体培训室内,我跟来这里创业的残疾人朋友互动时,也有两张面孔让我记忆深刻——她们洋溢着青春的活力,绽放着灿烂的笑容,像夏天的阳光温暖并感染着周围的人。这是两名20岁出头的姑娘,一位叫王玥,一位叫付学净。
两位姑娘均出生在贫寒的农村家庭,王玥因幼年时患类风湿病落下终身残疾,身高停在了110厘米;付学净因先天性脊柱裂导致双足内翻、双下肢功能障碍,在地上整整爬行了20年。身体的残疾不仅让两位姑娘过早辍学,找工作也四处碰壁。她们曾一度变得沉默寡言,不愿意出门,觉得自己成了家庭和社会的累赘,无数个深夜里,蒙在被子里痛哭,抱怨命运为何如此不公。后来,她们渐渐明白痛苦和抱怨无济于事,只有坚强起来,想办法改变当下的处境,才能迎来更好的明天。她们开始勇敢地走出家门,再次寻找就业机会,陆续接到一些做手工插花、在服装厂车间钉纽扣的零碎活儿……每个月虽然只能赚到三四百元,却点燃了她们生命的亮光。
2018年,行唐县的爱心企业家贾茹创办了一家残疾人双创园,给广大残疾人朋友提供了不少就业和创业机会。得到消息的王玥和付学净先后来到双创园,在园区接受系统的培训。她们付出了比健全人多几倍的努力,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从事起“图文标注”工作,每个月工资能拿到1500元。王玥说,这下可找回了“自我”。她将在双创园挣到的首笔工资给妈妈买了件衣服,妈妈高兴地到处跟人说:“我终于指望上我闺女了。”和王玥一样,付学净也实现了自我价值,并在社会各界的帮扶下,做了下肢矫正手术,借助双拐可以直立行走了,她说自己不再是卑微的野草,而是挺立的大树。王玥和付学净都没有满足现状,她们继续尝试利用电商平台做直播带货,通过不断奋斗来创造生命的更多可能。
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在决战决胜的阵营中,刘士贵、蔡景兰、王玥、付学净以及我在寻访途中遇到的其他奋斗者,每一个人都是极其平凡的个体,特别普通的一员,他们身单力微,却不可或缺;他们不等、不靠、不求、不要,不灰心,不放弃,昂首挺立,自强不息;他们为挣脱贫困和持续脱贫多迈出的每一步、多流下的每一滴汗、多付出的每一份坚持,都是一种感召和示范,都是不容小觑的内生伟力!这种力量是我们奔向更美好生活最根本、最稳定、最强大的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