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知识”向“英语习惯”的固化实现策略

2020-12-08王祖萍

数码设计 2020年15期
关键词:学习者语法英文

王祖萍

摘要:

英语学习者积累了丰富的英语知识,在英语实践中,往往派不上用场,或不能及时派上用场,究其原因,是因为学习者的“英语知识”还没有转化成“英语习惯”。那么,如何实现“英语知识”向“英语习惯”的固化呢?本文从英语知识的习得、中文习惯干扰的排除和英语习惯的固化三个循序渐进的层次探索了“英语知识”向“英语习惯”的固化实现策略,并做了比较详尽的阐释。

关键词:

英语知识;英语习惯;固化实现

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9129(2020)15-0195-02

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似乎已经成为无须争辩和质疑的真理而广为流传。其实,如果仅仅只是停留在“知识”这个层次上,其它的力量就无从说起了。只有当“知识”在实践中被派上用场,有效地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实现为人服务的目标,“知识”才真正转化为力量。同样的道理,“英语知识”如果只能让英语学习者在每次考试中获得高分,但在英语交际实践中却派不上用场,或不能及时派上用场,这样的“英语知识”是没有多少力量的。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交际,英语学习者若能在英语交际实践中将自己平时习得的“英语知识”加以有效利用,从而帮助英语交际实践的顺利进行,而这种英语交际实践又促进“英语知识”的夯实和巩固,那么,一种“学以致用,用以致学”的良性循环就形成了。但交际(尤其是面对面的口语交际)的“即时性”(即:交际者必须迅速做出反应,而没有充分的时间去深思熟虑)和“不可逆转性”(即:“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话一出口就不可能收回)要求学习者“迅速地”、“一次性地”正确发挥其“英语知识”。英语学习者唯有将“英语知识”固化成“英语习惯”,才能确保在交际实践中“迅速地”、“一次性地”正确发挥“英语知识”。

“英语知识”,是指所有与英语语言相关的知识,其中包括文字性英语(verbalEnglish)知识、非文字性英语(non-verbalEnglish)知识以及对英语语言和交际产生影响的英语文化(Englishculture)知识。“英语习惯”,是指学习者在使用英语的过程中,由于各种主动或被动、内在或外在因素的驱使,经过长久的熏习和日累月积而逐渐形成的、具有极强稳定性的英语语言习惯。

如果要打个比方来形容“英语知识”与“英语习惯”之间的关系,那么,“英语知识”好似工匠们手里的各种工具与材料,而“英语习惯”则是工匠们熟练使用工具与材料创造出匠心独具之作品的高超技能,该技能是蕴含了工匠们自身的特质、天才与创意的。工匠必须通过经年累月地使用工具和材料,再融入自己的匠心,实现“工具、材料、匠心”三者的完美交融,才能创作出美轮美奂的作品。英语学习者必须通过长期的将“英语知识”付诸使用,再融入自己的语言天赋和性格、人格特征,实现英语学习者的“英语知识、语言天赋、性格及人格特征”三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将“英语知识”内化成英语学习者自身的一个不可分离的部分,从而形成稳定的、具有学习者自身特质的“英语习惯”而固定下来。“英

语知识”一旦被固化成“英语习惯”,就可以被学习者自然而然地、不知不覺地在英语交际实践中加以使用,有效促进交际的顺利进行。

那么,如何实现“英语知识”向“英语习惯”的固化呢?下面从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地分别阐释“英语知识”向“英语习惯”的固化实现策略。

1“英语知识”的习得

“英语知识”的习得过程,是英语知识的获取与储备过程,如同工匠的收集工具和材料的过程。在匠心等同的前提下,工具越精细、材料越上乘,创作的过程就越愉悦,作品也越有品质保证,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或“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就是这个道理。英语学习者在将“英语知识”内化成自己的一部分并固化成自己的“英语习惯”之前,必须确保其所储备的“英语知识”具备如下“三性”。

1.1精准性。首先是词汇和语法的精准性。在英语学习的初始阶段,词汇和语法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学习者必须注意培养精确的学习习惯,以保证自己所习得的英语词汇和语法知识的精准性。犹如坏习惯会贻害终生,错误的英语知识一旦被固化成英语习惯,一定会后患无穷。英语词汇是英语语言的最小单位,词汇的精准性主要从精准的拼写、精准的词性和精准的中文含义这三方面来把握。英语语法则是把英语词汇“粘连”在一起形成表达特定含义的句子的“粘连剂”。没有语法的有效粘连作用,词汇只能是一堆没有多大意义的符号和碎片而已。因此,无论语法显得有多么枯燥,英语学习者必须一丝不苟脚踏实地地跟着老师或语法书籍的指导,精准掌握每一条语法的语言功能,并学会在自己的英语说话和写作中熟练驾驭语法。

其次是对英语语言和交际产生影响的英语文化知识的精准性。交际不仅是语言的交流,同时也是文化的碰撞。常常有些英语交际的失败,并不是由于英语语言本身的障碍造成,而是由于交际者之间的文化差异造成的。因此,英语学习者还应该精准地习得一些英语文化知识,以便帮助自己在跨文化交际中采取正确的交际方式和拿捏得体的分寸,既尊重对方的文化习俗,也维护自己的文化尊严,从而促进交际的顺利进展和最后的成功。

1.2普适性。知识无涯而人的精力却有限,如果学习者所储备的英语知识很偏、很怪,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交际中,还是在特定的专业领域都很难找到适用的场合,比如有些过时了的词汇,有些已经被淘汰的产品或技术名词,有些已经被人摈弃的习俗等等,虽然这些知识还是被收纳在某些辞典中,但还是不必浪费时间和精力去储备这样的知识为好。换句话说,学习者应该选择具有一定普适性的英语知识进行学习和储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学习者在文本的选择上可以从经典性(经典的文本一般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很难过时,如《圣经》读本)、时代感(能赶上时代的节奏)、通俗性(能够广泛被人喜爱和接纳)这三个标准来衡量。

1.3特征性。在英语知识的习得和储备过程中,学习者还可以针对自己的专业、性格特征以及个人偏好,选择具有一定专业特征和个性特征的英语知识进行储备。这样的英语知识,一经被固化成英语习惯,就常常会在不经意间透露出学习者本人的专业、个性和修养等等。如,一位温文尔雅的淑女是绝对避免使用“shit”这样粗俗的词汇的,即使必须表达“动物的便便”,她也会选择“droppings”这样文雅的词汇;一名电脑专业人士经常用“software/hardware/RAM”这样的词汇打种种比方;当一位外国友人向钱钟书打招呼“Goodmorning”时,钱不经意间回应了一声“Morning”,但就这一声“Morning”瞬间在这位外国友人心中掀起了肃然敬意,因为钱的渊博的学识和深厚的学养已经融入到了他的英语习惯中,使得他随意吐出的一句英语就可以透露出他的个人魅力。

2中文习惯干扰的排除

在将浅层的、不稳定的“英语知识”固化成深层的、极具稳定性的“英语习惯”的过程中,学习者所遇到的一个最大的障碍是自己的中文习惯的干扰。比如很多大学生在英语考试中都知道对自己的老师的地道的英语称呼应该是“Mr.X/Ms.X/MissX”或“Madam/Sir”,但在课堂上或微信QQ里用英文打招呼时,他们却非常“顽固”地称呼自己的老师为“Teacher”,这就是因为他们的中文习惯太根深蒂固,在即时需要的场合,先跳入脑子里的总是根扎得更深的中文,而他们在来不及仔细思考时就将中文简单直译成英文而说出口了,有的同学甚至常常边说着英文,边情不自禁地从嘴里蹦出了中文。中文习惯的力量是如此强大,那么,在培养“英语习惯”的过程中该如何有效排除中文习惯的干扰呢?策略有三:

2.1对比学习——认识差异。英语学习者在“英语知识”的习得过程中,应该培养一种对比学习的习惯,即将具有对等意思的中文和英文进行对比,找出这二者在表达方式、思维模式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各种差异。譬如:1)表达方式上,中文的定语常常在被修饰的名词前面,而英文的很多定语都在被修饰名词的后面,如:坐在教室里的学生/Studentssittingintheclassroom;2)在思维模式上,中文常常是归纳式思维,而英文常常是演绎式思维,如:我昨天生病了,所以我旷课了。/IwasabsentyesterdaybecauseIwasill.;3)文化方面,同样的物体却有不同的文化寓意,如:中文说“像猴一样聪敏”/英文却是“aswiseasanowl(直译为:像鹰一样聪明)”。

如果要有效排除干扰,首先要能够敏锐意识到干扰的存在。英语学习者如果养成了对比学习的习惯,在学习英语知识的过程中经常将中英文进行对比,寻找二者之间的差异,那么,学习者对这些差异的敏感度就会逐步得到提升,为自己在英语表达中敏感地“绕开”中文干扰奠定扎实的基础。

2.2列出清单——重点突破。学习者经过对比学习,寻找到了中英文之间的各种差异之后,还应该针对自己的具体情况,将一些对自己形成“顽固干扰”的差异,一条一条列出来,记录在专门的本子上(不妨直接给这个本子取名“中文习惯干扰清单”),随身携带,以便可以时常拿出来复习,牢牢地将地道的英文表述“刻”在自己的记忆中。

2.3保持镇定——伏住干扰。因为“说出的话如同泼出的水”不可收回,所以,尽量不要仓促说话,开口之前给自己几秒或几十秒的空白时间调整状态,把自己从“中文模式”调到“英文模式”,使自己的口、耳和大脑都做好充分的准备,这对于帮助英语学习者“伏住中文习惯干扰”将是大有助益的。

经过以上三个步骤的训练,英语学习者就一定能提升自己对中文习惯干扰的敏感度并有效地降伏和排除中文习惯的干扰了。

3“英语习惯”的固化

在“英语习惯”从零到有、从弱到强的培养过程中,雖然依靠上面的方式,可以比较有效地降伏甚至排除中文习惯的干扰,但毕竟学习者的中文习惯是母语习惯,其力量的强大是不可小觑的,只有当学习者的“英语习惯”和“中文习惯”的力量旗鼓相当,或者至少相差不太悬殊时,学习者才能够真正自由自在地使用所习得的“英语知识”为自己的交际实践服务。所以,“英语习惯”不仅要形成,而且还要长期不断地对其加以夯实和固化,使之在学习者的语言中枢里深深扎根,力量也不断加强。

那么,如何实现“英语习惯”的固化呢?答案很简单:重复。但过程是漫长的。有研究者统计发现,一般人需要将习得的某种“英语知识”在英语交际实践中经过72次的重复使用,才能将该“英语知识”固化成永不褪失的“英语习惯”。虽然需要重复的次数存在着个体差异,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重复的次数越多,“英语习惯”的根就扎得越深、力量也越强大,“英语习惯”的固化实现也就越完美。

综上所述,只要英语学习者在“英语知识”的习得过程中注意把握英语知识的精准性、普适性和特征性,在“英语习惯”的培养过程中有效排除中文习惯的干扰,并通过尽可能多的重复来夯实“英语习惯”的深度和力度,就一定能够实现“英语知识”向“英语习惯”的完美固化。

参考文献:

[1]严明:《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孔庆茂:《钱钟书传》,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

[3]琼·平卡姆:《中式英语之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学习者语法英文
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画像构建研究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情感过滤假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跟踪导练(二)4
参考答案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