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建设“一流学科”的可能性与对策研究
2020-12-08辛华王小梅徐晶
辛华 王小梅 徐晶
摘要: 民办高校进行“双一流”建设既是建立高等教育系统良好的竞争性生态环境的需求,也是民办高校提高办学水平与核心竞争力、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的迫切需要。本文在“双一流”背景下,调查分析了吉林省民办高校学科设置、规划、基础、经费等方面的问题,提出加强认识、顶层设计、汇聚人才、创新平台、提高科研、打造特色、培育学位点等加强学科建设的着力点和路径,为“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民办高校深入开展学科建设提供了对策。
关键词: 双一流;民办高校;学科建设;现状;对策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20.11.022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20)11—0096—04
“双一流”建设是高校在新时期进一步发展的重大责任和历史使命,正在推动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在国家大力实施“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高等教育资源面临着新的优化与整合。民办高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双一流”民办大学是国家建设公私同构的高等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是提升整个民办高等教育行业水平的必然需求,更是民办高校寻求自身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民办高校已被国家列入“双一流”建设总布局
(一)“双一流”建设是国家针对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双一流”战略是提升我国整体高校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项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1]由此可见,“双一流”建设是与“中国梦”相匹配的高等教育发展的国家战略,是党和国家赋予高校的神圣使命。
新中国成立以来,民办高等教育从停滞、萌芽、扩张再到进行内涵建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增长点和重要改革力量。截至2019年,我国有民办高校有757所,在校生有近709万人,约占全国高校总数和在校生总数的30%左右。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共同承担着培养人才和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因此,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不仅仅是公办高校的职责所在,也是民办高校的历史使命。目前,各个省区围绕“双一流”建设已经制定了“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建设方案和实施计划。不同发展类型、发展水平的大学也都在“双一流”目标的引领下,充分挖掘各自优势,朝着的“一流”的目标努力。因此,把建设一流大學、一流学科作为办学目标,既是建立高等教育系统良好的竞争性生态环境的需求,也是民办高校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趋势。
(二)国家提出要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大学
近年来,国家针对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从“规范”向“扶持”转变。2012年,《教育部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进入教育领域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提出,“积极支持有特色、高水平、高质量民办高校建设”。《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加强民办高校内涵建设,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大学”。2017年,《国务院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鼓励支持高水平有特色民办学校培育优质学科、专业等,整体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民办教育品牌”[2]。
发展高水平民办大学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总体规划,分级支持,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差别化发展。[3]原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所谓的一流大学,不仅指综合大学,还包括民办大学、职业高校,也包括中外合作办学,只要有水平,能够说接近或达到国际一流都可以[4]。“双一流”建设是选出一批有特色的学科和大学去进行一流建设,是开放的,实施动态管理。“双一流”建设的这种包容性为不同发展类型和发展水平的大学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对民办高校建设意义重大
(一)加强一流学科建设是世界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
很多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基于学科引领的私立大学。众所周知,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 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等久负盛名的私立名校的很多学科都拥有世界级的学术影响力。哈佛大学有14个学科在2019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占据榜首;斯坦福大学实施“学术顶尖”战略,很多学科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再如,加州理工大学的物理学、意大利都灵大学的经济学、法国巴黎大学的艺术学等等都是以鲜明的学科优势处于全球领先水平。国外著名大学的学科建设共性:在发展战略上,集中打造优势学科;在学科设置上,文理或理工渗透;在队伍建设上,学术大咖做引领;在学术环境上,各项制度全力保证学术自由。
(二)“双一流”建设要求一流高校要以一流学科为引导
“双一流”建设的实质性核心是一流学科建设[5]。学科建设水平是增强高校办学水平、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的主要标志。学科建设水平和能力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双一流”建设高校遴选凸显了以学科为基础的理念,一流大学拟建设高校就是从一流学科拟建设高校中遴选产生的[6]。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要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引导提升“双一流”建设水平,要求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要以优势学科建设来加快推动学校发展。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建设水平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学校强在于学科强,学校地位高关键是学术水平高。一流大学需要一流学科支撑,一流学科也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一流大学的地位,两者相辅相成,应当协同推进。如西湖大学创立的定位就是“高起点、小而精、有限学科”,目标就是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一流的民办研究型大学。
(三)民办高校迫切需要通过学科建设助推可持续发展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科建设已成为民办高校各项工作的着力点和出发点。随着民办高校不断深入发展,学科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全局性作用越来越凸显,学科建设能为人才培养奠定基础,能为提升师资整体水平提供保障,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是社会服务的重要平台,是形成办学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有了一定的办学规模和基础后,很多民办高校已经开始关注学科建设工作。目前,民办本科高校的学科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基础薄弱、特色不突出,影响了学科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民办大学不能仅仅作为公办大学的补充和辅助,必须想办法突破在低水平徘徊的现状。“学科建设水平是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它体现了一所高校的办学层次、整体实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7]学科建设对于高校快速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民办高校正处于从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的关键转型期,整体发展速度降了下来,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在这种形势下,民办高校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内涵建设,尽快提高办学层次和整体水平。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高等教育资源面临着新的优化与整合,要想脱颖而出实现可持续发展,民办本科高校就必须进行一流学科建设,尽快提高办学层次和水平。学科调整与建设是民办高校各项事业发展的“龙头”,是引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再上新台阶的核心抓手,是打造自身优势品牌的有力举措,是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三、民办高校争创“双一流”具有可能性
对于中国民办高校能否建成“双一流”,潘懋元先生给出了前瞻性判断:在未来15年间,“民办高等教育总体质量逐步提高的同时,将有一批办学理念先进、师资阵容强大、资金实力雄厚、办学声誉良好的优秀民办高校脱颖而出, 成为各自类型的一流大学。”[8]目前,民办高校确实在教育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社会服务等方面与世界一流大学存在很大差距,与国内公办大学也有较大差距。但是,有差距并不代表民办高校就无法建成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2011年,全国5所民办高校成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试点单位,开始招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2017年,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获批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民办高校的学科建设和办学层次都有了新突破。2018年10月,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教授在“全国高校‘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民办高校发展战略论坛”上强调民办高校励精图治、遵循规律、厚积薄发,就一定会屹立于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之林。[9]民办高校必须牢牢把握“双一流”建设机遇,突破学科专业一流,争创民办高校一流、区域一流乃至全国全世界一流。
四、吉林省民办高校学科建设现状
(一)缺乏特色高水平学科
吉林省民办高校高水平学科还不多,急需加大扶持力度和建设力度。省内高校重点学科绝大多数集中在公办院校。2013年,吉林省民办高校以二级学科方式首次参加省级重点学科立项建设评审工作。本次立项建设学科共210项,其中有来自10所院校民办高校的11个学科,占比5.2%。2017年,在吉林省“十二五”优势特色重点学科验收中,202个学科验收合格,其中5所民办高校的6个学科通过验收,占比3%,立项验收合格率为54.5%。2018年,吉林省高校共申报了288个特色高水平学科建设项目。其中,民办高校共成功申报4个“优势特色学科B类”、1个“新兴交叉学科”,占总数的1.7%。另外,1所民办高校获批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其研究生培养涵盖1个学术硕士学位点、5个专业硕士学位点。2019年,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评选共确立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2所、应用研究型大学6所、应用型大学8所,有2所民办高校入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立项建设,占比12.5%。
(二)缺乏系统化建设过程
从总体上看,吉林省民办高校的学科建设存在设置同质化、基础薄弱、团队不强、经费投入不够、整体水平不高等共性问题,缺少顶层设计,没有经过系统化建设。第一,在学科管理机制上,缺乏专门的机构设置、固定的岗位编制、健全的规章制度,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没有确立;第二,在学科建设规划上,缺少顶层设计、整体规划、内外联动,学科结構与布局还不合理;第三,在学科建设基础上,缺少凝练的学科方向、知名的学科带头人、重大科研平台,学科基础比较薄弱;第四,在学科成果上,缺少有影响的课题、高层次的奖励、能转化的成果,学科的核心竞争力不强;第五,经费问题,国家和地方政府财政支持少,学校专项经费投入不足,学科建设基本条件支撑不够。
五、吉林省民办高校学科建设对策研究
(一)学科建设滞后原因分析
民办高校的发展大体要经历三个阶段,即办班阶段、办学阶段和办特色高水平大学阶段。目前,吉林省大多数民办高校正处在从规范办学向高水平大学的过渡阶段。据统计,目前吉林省民办高校学科门类通常都在4个到9个,一级学科有8~25个,专业数量在24~48之间。按照学科构架原则,1个一级学科应有不少于2~3个二级学科或专业支撑。虽然民办高校在不断地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增减专业,但缺乏在学科框架下对专业设置的调整和整合,欠缺科学合理性。学科建设非一蹴而就。这种学科布局是非常不合理的,成为了学校快速发展的瓶颈。
吉林省民办高校学科建设滞后,主要表现为以下四大方面的共性原因。第一,学科建设起步晚、基础薄弱。民办高校多数是在公办高校资源整合、企业投资下起步发展的,随着不断发展壮大,加上国家和政府经费和政策支持有限,绝大多数民办高校学科布局明显不合理,不能相互支撑和交融,不利于形成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第二,学科设置同质化严重,为了追求办学规模和效益,贪大、求全、求热,盲目照搬其他院校的学科建设模式,缺乏对学科建设方向的科学论证,使得学科定位不明确、学科队伍不稳定、科学研究力量分散,学科缺乏生命力和竞争力。第三,学科建设重视程度不够,专项经费投入较少。民办高校为了追求更大的投入产出效率,将更多的资源和资金投入到基本建设中,重教学轻科研、重专业轻学科,学科建设缺乏发展规划,必然出现学科定位不准确、学科平台条件较弱、学科特色不鲜明等一系列问题。第四,学科队伍力量薄弱。一流学科基于一流大师,民办高校由于工作平台、职业发展、工资待遇等原因,很难吸引和留住一流学科人才,缺少大师级的学科带头人和科研能力强的学术骨干,影响了学科方向的凝练、学科梯队的建设和学术成果的产出。
(二)加强学科建设的对策
“双一流”建设为民办高校的学科建设带来了利好的政策和发展空间。民办本科高校学科建设任重道远。要想在“双一流”建设中有所作为、实现“跨越”发展,民办高校必须以一流学科建设为抓手,不断向“双一流”大学迈进。
目前,民办高校没有一流学科,这是民办高校向一流民办大学进发的痛点和难点。“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科建设是民办本科高校新时期面临的艰巨任务,也是各项工作的着力点和出发点。提高学科建设的水平的对策和方法主要有:第一,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促进学校全面发展;第二,顶层设计,在学科交叉与产教融合的双轨突破中设置紧俏专业,科学定位学科建设方向和特色;第三,汇聚人才,在学科框架下引进和培养教师队伍,逐步构建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第四,创新模式,加快国家和地方关注行业的学科平台建设,通过协同创新建立校企联合建设基地和平台;第五,项目驱动,吸引横向资金,想方设法解决科研课题不多和经费不足的问题,提升学术氛围和整体科研水平;第六,瞄准需求,契合国家重大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跟进学科前沿,打造能够弯道超车的优势特色学科,构建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第七,先行培育,对标国家硕士学位立项建设条件,构建互相支撑和助力的学科专业群,以评促建,奠定硕士学位点建设基础。
民办高校体制机制灵活,在优化布局学科、学术人才引进、办学资源整合、产学研结合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面对“双一流”背景下日益激烈的竞争,民办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科建设的迫切性,主动出击、积极作为,瞄准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科学确定自身发展方向,用新思维、新视野顶层设计学科建设发展。为实现“跨越”发展,民办高校必须以学科建设为突破口,加大投入、优化布局、凝练方向、建设队伍、加强科研、强化优势,形成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的跨越,不断向世界一流民办大学迈进。
[参考文献]
[1]张继平,陈芳芳,黄坤旭.从“双一流”建设看优质高等教育机会公平的困境与突围[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05).
[2]任芳.切实推进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7(04).
[3]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J].大学(研究版),2015(11).
[4]仇玉坤,顾冠华.供给侧改革视域中的一流民办大学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08).
[5]把握“双一流”建设重大机遇[DB/OL].https://www.sohu.com/a/119179922_115905,2016-11-17.
[6]顾海良.“双一流”建设要坚持以学科建设为基础[D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zl_2017n/2017_zl46/201709/t20170922_315078.html,2017-09-22.
[7]刘瑞军,赵良,徐玲.“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农业高校学科建设的思考——以吉林农业大学为例[J].大学(研究版),2017(05).
[8]严伟伟.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内涵建设的意义、构成及途径——以浙江树人大学为例[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0(04).
[9]“双一流”背景下民办高校发展战略论坛在西安思源学院举行[DB/OL].http://www.snedu.gov.cn/jynews/gdxx/201810/13/83462.html,2018-10-13.
[责任编辑:韩 璐]
On the Possibility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nstructing "First Class Disciplines" in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 A Case Study of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Jilin Province
XIN Hua, WANG Xiaomei, XU Jing
(School of Humanities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117, China)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first-class" in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not only the demand for establishing a good competitiv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but also the urgent need of improving the level of running a school,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etter serving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local economic construction.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first-class", this paper aims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problematic issues of discipline establishment, planning, fundamental basis, funds and other aspects of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Jilin Province, and to put forward the focus and path of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ces, such as strengthening the awareness, top-level design, intellectual accumulation, innovation platform, improving scientific research, formulating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ivating degree points, so as to further develop the origins of force of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view of the "double first-class”. Certain pertinent countermeasures will be pinpointed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discipline.
Key words: "double first class";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y; establishment of discipline; current status; countermeasure
收稿日期:2020—05—21
基金項目:中国民办教育协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2019年课题“双一流背景下民办本科高校学科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课题“双一流背景下吉林省民办本科高校学科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课题编号:JGJX2019D579)”,“‘课程思政背景下‘英语文学线上课程构建与创新性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编号:JGJX2020C99)”。
作者简介:辛 华(1977—),女,河南许昌人,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教育学。
王小梅(1980—),女,吉林松原人,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徐 晶(1984—),女,吉林长春人,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