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院环境设计的人性化思考

2020-12-08龙琴英龙通明

艺术科技 2020年21期
关键词:环境设计人性化医院

龙琴英 龙通明

摘要:医院环境设计人性化能提高医院的社会及经济效益,为医务人员创造积极的工作环境,给患者及家属提供温馨的就诊环境。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及医疗水平的提高,国内各大医院已经逐渐从医院管理、建筑设计、人文理念、环境设计等方面进行人性化考虑。因此,本文结合人性化理念,从医务人员、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等多方面,探讨医院环境人性化设计的意义及优化。

关键词:医院;环境设计;人性化

中图分类号:TU2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21-0-02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医疗水平的提高,传统医院仅提供药物、手术的“机械化治疗”,已难以满足公众的需求。而当前“以人为本”的理念,不仅需要体现在医院管理及服务上,还应细化至细节设计上。且研究指出,医疗环境的优化设计可促进患者的痊愈,医院环境对患者、家属以及工作人员具有一定的“治愈”疗效。因此,站在患者、医务人员及家属的角度,还应重视医疗环境的设计,利用视觉、听觉、嗅觉、感觉、医院建筑布局等改善医院环境,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有助于提高医院的社会及经济效益。

1 研究背景及现状

1.1 环境设计之于医院的重要性

健康中国战略对医疗事业的整体结构布局、内部空间及周边环境布局设计等提出了新要求,医疗服务机构需要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以进一步完善人民健康政策。宏观而言,需优化医院的布局、医疗资源配置;微观细至医院环境设计,以增强患者及陪护陪诊人员对服务及医院的认同感。巴黎笛卡尔大学免疫学教授让·克洛德·阿梅森(Jean-Claude Ameisen)曾多次强調“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而且是身心的健全”,同时指出虽药物可带来治疗成效但是却不能单独奏效。有研究表明,生物因素不是人类的唯一病因,同时患者的心理状态、社会环境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痊愈均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因此,医院不应该仅仅扮演提供药物、手术治疗的角色,同时,需要通过医院环境设计等细节,共同促进患者的痊愈。

1.2 当前研究医疗环境设计的聚焦点

首先,国内“二胎”政策的出台,触发了儿童就诊医疗服务需求的增量,鉴于儿童是一类特殊人群,为帮助其得到良好的就医服务,医院尤其重视儿童门诊及住院部的环境设计,儿童医院及儿童就诊部门成为当前医院环境设计研究的一个聚焦点。例如,张铧允等人着重从儿童视角出发,强调构建有趣味、具有家庭化、充满活力的绿色空间,给患儿创造一个人性化、家庭化的医疗就诊环境[1];徐华宇等人就儿童的急诊候诊空间,基于“治愈环境”理念的设计方法,着重从色彩、娱乐配置、自然光线、通风以及植被等方面进行设计[2]。其次,综合医院是当前承担患者就医的龙头,所以对其环境设计的思考也是当下的研究热点。张诚等人提出医院室内环境设计的几大板块,包括光线色彩、声音环境、空气环境、景观设计、辅助设施配置等[3];李曦则研究住院部公共空间的设计,认为住院部公共空间是患者的第二生活区,应着重进行规划与设计[4];随着现代预约制度的发展,门诊大厅功能简化,但是候诊空间人流量极大,为此王娜从患者、医务人员及陪诊家属的角度进行候诊室使用环境行为研究,以期实现候诊区域环境设计的优化[5]。以上对于医疗环境设计的研究,突出研究者均主要基于患者、医务人员及陪诊陪护的角度,采用环境设计专业知识,进行医疗环境的优化设计,提示医院无论从宏观管理上,还是细微至医疗环境的细节设置,均需要围绕“以人为本”的中心。

2 医院环境、人性化的理论概况

2.1 医院环境之于患者及医务人员的“治愈”

当前医学模式的转变强调社会及心理因素对人群疾病的病因、变化、转归的影响,为此,医院角色需从传统的“机器救治”向“情感救治”转变,因此医院环境设计需结合人性化的理念,以具有治愈病人的疗效。

愈疗环境理论强调,医院的环境设计能够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提供支持,起到一定的疗愈作用。德克萨斯大学教授乌尔里希通过实验也证明,良好的物理环境、自然环境、空间尺度以及色彩与材质能保证人们的生理与心理健康。环境行为学[6]认为,人与环境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人可改造环境,同样人也受环境的影响。另外,国外的“治疗”医疗环境理念[7]提出,借助外在的医疗环境,达到治愈效果。

理论研究认为,医院环境对患者具有一定的疗效,对工作人员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同时,当前的实证研究发现,医院环境设计应注重人性化的考虑,如潘海洲在综合考虑病人心理、行为等多方面的“综合医疗”趋势背景下,认为医疗建筑设计应考虑人性化[8];廖岳骏从人性化的视角出发,从候诊空间的个性化处理、弹性设计、环境调节等方面,分析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候诊空间人性化设计的优化策略[9]等。因此,在医院环境建设中,应以人为中心,进行环境设计的人性化思考。

2.2 人性化设计理念

人性化设计是一个涉及领域较广的理念,其在医院的运用领域不仅体现在人性化的管理与服务上,医院的环境设计也需要注入人性化理念。朱小平在其论文中提到,人性化不是具体的技术问题,它是一种设计理念,主要给公众展示几个要点。一是如何看待技术?二是技术体现什么?三是怎样处理技术与人的关系?[10]而医院环境设计的人性化,即是要处理好设计技术与环境使用者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的中心,组织各种技术用于环境设计,为人所想,为人所用,强调医疗环境使用者的切身体验,或者用心关注人,关注人性,借助富有人道主义的人性化设计打动患者,激励医务人员,赢得社会公众更强的认同感。

3 医院环境设计的人性化思考

3.1 人性化之于医院环境设计的意义

人性化设计聚焦于拉近技术与人的关系,发挥外在环境对患者及医务人员的“治愈”成效,坚持“以人为本”的中心,细节环境设计透露人性,以缓解病人的心理压力,促进病人的转归,以及有效缓解其他医务人员的日常工作心理压力,提高其工作效率。

对于患者而言,医院环境的人性化设计,可以为其创造良好的室内医疗环境,保持愉悦的心境,加速患者转归的时效。以床头噪音测量带来的心理压力影响为例,一项研究发现,病人床头医院人员和设备运转噪音强度可达70dB,相当于住在一个热闹的宾馆;而在走道里测量到的铃声和设备运作声可达90 dB,则相当于走在高速公路上。嘈杂的环境不利于病人情绪的稳定,影响药物的治疗疗效。例如,传统的医院室内环境色彩一般以白色为主,实则为美化室内环境,却给病人渲染了一种沉重、冷漠的气氛,而研究发现色彩是调节现代医院环境的一种手段[11],色彩对医疗环境的使用者均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对于医务人员而言,作为医院的主要人流之一,医务人员在服务患者的同时也是医疗环境的使用者,其在紧张工作之后,也需要休息的空间来放松。同以噪音为例,其交班时,噪音强度可达114dB,这些噪音所制造的紧张气氛足以使医务人员和患者承受着本不该承受的巨大压力,甚至影响医务人员的有效沟通,间接导致医疗事故的发生。医务人员工作紧张,压力大,需面临各类患者,工作环境嘈杂,更需要通过工作环境的优化设计,缓解较大的工作压力。

此外,对于患者的陪诊、陪护者以及探视者也应该有所考虑,以家属无法陪护为例,需在病房中增加呼叫服务、饮水机、单独卫生间,还要增加医务人员查看病人的次数等。这样不仅方便患者,也解决了患者家属无法长期陪护的问题。此外,医院需要引进科技,设置自动挂号、自动提取诊断书的机器,减少陪护人员排队的时间。诸如此类的医疗环境的人性化设计,可增强患者及该群体对医院的认同感,进而提升医院在当前激烈竞争环境下的优势。

3.2 医院环境的人性化设计

美国设计家普罗斯曾就设计中应考虑的要点所言:“设计具有三维:美学、技术和经济,然而更重要的是第四维:人性。”此处的“人性”,可解释为设计能尽可能满足人之所需、为人所用,避免设计的“无用论”。为此,本文试图从医疗环境的使用者的心理角度出发,开展医疗环境的人性化优化设计,以体现医疗环境设计的人性化理念。

3.2.1 基于患者心理的人性化设计

患者承受着疾病的煎熬,因此医院可着重病房环境的人性化设计。在病房室内设计上,因為病人多需休息,所以室内最好采取淡色调,其亮度不宜太高,形成安静易休息的气氛。同时,可适度摆置绿色植物以唤起患者对生命的渴求。需考虑病房的无障碍设计,因医院患者多数处于虚弱状态,个别患者需要借助轮椅行走,可在病房走道预留轮椅来回活动空间,并在卫生间等设置扶手方便患者使用。现代妇产科也需进行人性化的设计,首先妇产科需与儿科相邻,产妇生产后可迅速将新生儿送至儿科;其次,应在走廊设置扶手,方便孕妇活动,有助于产妇生产;最后,产科整体墙面采用粉色,增添温馨气氛。诸如此类,均可体现现代医疗环境的人性化设计。

另外,在室外公共空间设计上,对住院病人而言,室外公共空间是其第二主要活动场所,且各种研究表明,优美的室外公共空间设计有助于缓解住院病人的不良情绪。因此,可根据不同需求营造不同类型的环境,如配置宁静优雅的半私密、半开放的空间,为患者及其拜访者提供一个安静、保密的交流场所,同时也需要提供开放的区域,供患者进行户外活动、交流以及运动等。

3.2.2 基于医务人员心理的人性化设计

方便医务人员在第一时间赶到救治现场,合理规划输液、注射,为医务人员设置专门通道,方便医护人员开展救治,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是医院环境设计的首要点。同时也需要从这部分群体的角度出发,进行人性化设计。

所有医务人员都希望自己的工作环境舒适干净,使自己从繁重的工作任务中释放出来,从而减轻工作压力。所以设计师在设计医疗空间的色彩时,一定要考虑柔和、协调的色彩,这有助于稳定医务人员情绪,适当缓解不安和疲劳。例如,护士站的环境设计,除选在靠近病区的区域,便于监管病患外,还可选择协调柔和的空间色彩,调节医务人员的情绪及面对患者的态度。

其次,需给医务人员提供一定的休息、交流与娱乐空间,如为避免与患者相互干扰,可提供私密性及独立性较强的室外休闲娱乐场所,可运用景观小品、广场道路等对其进行分隔与联系,让医务人员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空间进行交谈、活动及休息等。

3.2.3 基于陪诊、陪护人员心理的人性化设计

对于陪诊人员而言,医院门诊因人流量大、嘈杂、就诊流程烦琐,极易产生焦虑、烦闷情绪,为缓解其负面情绪,不仅需要进行就诊流程的优化设计,还可从门诊环境人性化设计出发。由于门诊人员密集,面积较大,可从空间尺度上设计成共享空间的形式,并设置天窗回廊及植物水浸等,给患者及陪诊人员构建明亮、具有生机的中庭空间,营造温馨的气氛,缓解陪诊及患者容易紧张的情绪。而陪护人员,可能同患者长时间共住病房,病房可“家庭化”设置,设卫生间及阳台,阳台可为患者及陪护家属提供良好的视觉环境、舒适的自然风、充足的阳光,病床旁边可适当留出可折叠床位,尽量方便陪护家属,以此增强其对医院的认同感。

3.2.4 基于探视者心理的人性化设计

住院病人因恐惧疾病,精神极其脆弱,而探视者的来访则会给予其情感上的极大支持。站在探视者的角度,首先,其前往医院看望好友均希望环境设计具有一定的空间导向性;其次,需要有与病人进行交流的半私密空间,环境设计需四季如春,给病人及探视者创造宁静、舒适、热情、愉快的空间。

4 结语

随着现代医疗模式的转型,只关注医院的医疗技术、医疗设备、药品配置等,已经难以满足当前患者的需求,而医疗环境可间接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因此,现代医院需要更多关注医疗环境使用者的内心感受,通过环境设计的人性化,将人性关怀融入细节设置,以充分体现广大患者生命的存在价值,并从潜意识激发患者抵抗疾病的信心,甚至增强探视者、陪护人员的认同感,以及缓解医务人员的工作压力,为患者、医务人员、陪诊与陪护者、探视者创造温馨的环境,发挥环境对患者的治愈作用,用环境促进医务人员工作效率的提升,共同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张铧允,卜玉鑫.现代儿童医院环境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策略[J].建材与装饰,2020(16):95-97.

[2] 徐华宇,朱宁,陈文皓,等.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童医院急诊候诊空间疗愈环境设计研究[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20,21(06):66-69.

[3] 张诚,施彤.医院室内环境的概念[J].新建筑,1993(01):35-37.

[4] 李曦.中国医院建筑住院部设计演进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7.

[5] 王娜.医院建筑候诊空间使用环境行为研究——以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候诊空间为例[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9:95-97.

[6] 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25-27.

[7] 米歇尔·拉辛,邱冰.“治疗”医疗环境[J].中国园林,2015,31(04):91-96.

[8] 潘海洲.环境行为学在医院建筑方面的拓展[J].华中建筑,2009(9):37.

[9] 廖岳骏.浅析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候诊空间的人性化设计[J].华中建筑,2019,37(11):45-48.

[10] 朱小平.医院室内环境“人性化”设计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3.

[11] 段发贵.探究环境及色彩在医院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J].绿色环保建材,2018(10):70-73.

作者简介:龙琴英(1995—),女,贵州铜仁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龙通明(1993—),男,贵州铜仁人,本科,美术教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油画。

猜你喜欢

环境设计人性化医院
人性化
加入人性化考量令体验更佳 TDG Audio IWLCR-66 & IWS-210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扶不扶”的人性化选择
萌萌兔医院
带领县医院一路前行
为县级医院定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