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宋元时期工艺美术雅俗问题的探究

2020-12-08王维毅耿涛

艺术科技 2020年21期
关键词:工艺美术

王维毅 耿涛

摘要:雅俗之分,是中国古代艺术文化发展至今一直讨论的问题,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艺术创作或文学创作的评判标准之一。笔者对宋元工艺美术发展过程中的雅俗融合进行讨论,探明雅俗背景下宋元工艺美术之间的发展以及原因。

关键词:宋元时期;雅俗融合;工艺美术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21-0-02

雅与俗的结合,即雅俗共赏可以说是工艺美术匠人艺术创作的最终目标。在雅俗的定义上,通常将雅与俗以当时的社会层次进行区分。雅,一般以学士大夫的审美与爱好为代表,而俗则以大众百姓的审美爱好为代表。在以文人阶层为代表的宋元两个时期,文人对当时工艺美术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本文侧重探究工艺美术品的雅俗融合。

1 雅俗互通的宋代工艺美术

1.1 重文抑武:文人阶层占据社会主导地位

宋太祖赵匡胤为了避免节度使拥兵夺权,采取重文抑武的方针,“杯酒释兵权”剥夺武将的兵权。与此同时,宋代儒学复兴,出现了程朱理学,文人阶层因此拥有较多的社会资源与较大的权力。所以宋代的美学风格总体呈现一种沉静典雅、优雅含蓄的特点,“时代精神已不在马上而在闺房,不在世间而在心境”[1]。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宋代的家具与工艺美术着力于刻画细部,表现一种清新素雅之美。

1.2 市民教育的普及:影响广泛的文人阶层审美意趣

文人在宋代的待遇十分优厚,随着市民教育之风的盛行与科举制度的改革,工艺美术匠人的艺术修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宋代为了培养人才,扩招进士,太宗淳华三年(992年),各州的举人在京城统计后高达17000余人。“增进士额,诸科如许用旧业,一试后,非尝应诸科人,毋得创以诸科求试。其京东西、陕西、河北、河东五路之创试进士者,及府监他路之舍诸科而为进士者,乃得用所增之额以试,皆别一号考取”。[2]统治地位被学士大夫占领,其高雅的审美意趣影响了劳动百姓。文人们对于工艺美术匠人起到了主要的影响作用,后者从前者那里学习到了大量先进的艺术文化与高雅的审美观念。由于这种文人文化盛行,为文人们创作的工艺美术品也必然影响平民百姓使用的工艺品,雅与俗可以得到完美的交融,实现雅俗共赏。

1.3 宋代工艺美术制品雅俗融合特征

1.3.1 宋代瓷器的雅俗融合

宋代的工艺美术最突出的就是陶瓷工艺。同样,其艺术性也受到了文人艺术文化的影响,追求端庄秀美,优美舒展。文人画与文人诗句的发展影响了工艺美术的发展,以至于很多工艺美术制品的主题是为了表现文人的诗画艺术,类别多为装饰点缀用的陈设瓷[3]。例如,故宫博物院现藏品宋磁州窑白底黑花人物纹枕,该瓷枕通体白底黑花纹饰,中心区域为山水人物图案,在云雾缭绕的群山中有着仙女在欢迎来访的客人。瓷枕的侧面绘制着荷叶纹、虎纹,底部印有“古相张家造”题款,这是带有商业性质的作坊款式。白底黑花是磁州窑中装饰丰富、笔画流畅且有浓厚民间气息的瓷器装饰方式,通常白底黑花的题材偏向民间生活,主要表现民间风俗,但是此瓷枕画上了荷花、仙女、群山等脱离民间生活的图样,足以见文人艺术对于民间市井生活的影响。此类瓷器有很大一部分为文人们作收藏以及陈设之用,脱离了实际使用价值。这也影响了宋代工艺美术的发展与风气,使民间开始追崇于此类具有装饰性的工艺美术制品[4]。

1.3.2 宋代漆器的广泛普及

宋代为了专门服务皇家开办了官方背景的漆器生产机构,民间漆器作坊行业也十分繁荣。北宋时期的首府汴梁、南宋时期的首府临安都是漆器生产行业的所在地。由于市场激烈竞争以及商品经济繁荣,漆器产品会篆刻年款、产地、店铺名或制作工匠姓名,商品化特色更加浓厚。漆器工艺也出现了如素髹、戗金、描金、螺钿镶嵌以及雕漆等多种手法,并且由于民间推崇文人漆器式样制品,私营漆器工坊会仿效官营漆器工坊的产品进行改良再创作[5]。宋代民营漆器工坊生产的民间日用漆器集功能性、形式性于一身,漆器整体造型规整对称,生产工艺成本相对较低,便于大批量生产。

1986年于江苏常州红梅新村住宅三座宋代墓葬中出土的宋代漆器,其为十曲莲瓣形碗,由薄木片圈叠成胎壁,漆面光亮。该漆碗圈足内题有“广陵记”“毗陵菓子行周谢上牢乙酉”与“乙亥温州臣明造”等字样[6],可推断出该漆碗由一家位于宋代温州周姓店铺中叫作臣明的工匠所制作。此件漆碗出土之处即为菓子巷,位于宋代常州遍布民营手工作坊的街道——局前街,该地以生产漆器、铜器闻名。漆碗圈足内题写的“上牢”二字代表产品牢固、质量上等,体现了宋代漆器行业的名牌宣传意识。可见经过改进工艺的漆器已作为商品在民间普遍使用,实用漆器流行于各个社会阶层成为可能,而不是文人贵族的专属商品。

1.3.3 宋代家具的等级融合

在唐至五代之前,我国的起居方式以席地而坐为主,但这种席地而坐的方式在唐至五代开始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即由席地而坐演变成了垂足而坐的形式。椅、凳、墩等垂足而坐型的家具取代了床榻、席等坐地式家具,新的家具格局就此形成。在家具的结构上,宋代家具流行梁柱式框架结构,得益于榫卯结构的大量使用,宋代家具的形式也大量增多。宋代的家具文化在继承前代家具文化的同时,发展出了自己的风格,其造型淳朴纤秀,结构合理精细。

达官显贵们郊游打猎常用的交椅发源于唐代。交椅虽出现于唐代,但流行于宋代。因交椅的椅子腿互相交叉,故称为“交椅”,在等级制度十分严格的封建社會里,坐交椅代表着权力与威严。《清明上河图》局部图中(图1),庭内一名书生模样的人正在书写信件,根据封建礼数来说,交椅是他不能使用的,而图中他正坐在一把交椅上。可见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文人化的工艺美术品在民间的普及度之高。

2 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元代工艺美术

2.1 特殊历史背景下的民族融合

元代社会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多元文化包容性。蒙古人建立了版图庞大的蒙古帝国,东西可到太平洋、东欧,南北方向最远可到西伯利亚、波斯湾,打破了亚欧各国的封闭状态,使东西方地区的文化距离大大缩短,帝国中的文化交流成为可能,随之而来的是文化的交融。

蒙古人连年征战俘获了大量中亚、西亚地区的手工匠人,同样也继承了宋代的手工业基础,艺术风格融合了多个民族的特点。且被蒙古人俘虏的中亚、欧洲以及西夏、南宋等不同地区、各行各业的工匠被命令在专为皇家服务的官营手工业场所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不同民族的工艺美术风格得到了充分的融合。

元朝建立后,蒙古人将民族融合作为主要的政策之一,所以元代的家具与工艺美术制品较多地融合了中国古代的家具式样以及西方、伊斯兰地区的风格与工艺,并有了更为成熟的发展,为后续明清家具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2.2 元代贵族与民间瓷器的雅俗融合

蒙古人信奉的喇嘛教以天为崇拜对象,崇尚青、白二色,所以白色、青色的工艺美术制品应运而生。官营陶瓷作坊大都四窑厂与浮梁瓷局所制的瓷器上供贵族文人使用,下销售给平民百姓。元代的民间地方窑如磁州、钧、龙泉等地的大窑生产的瓷器,一部分流传到民间,广受平民百姓的喜爱。

例如,元新疆伊犁霍城凤首瓷扁壶与北京鼓楼大街元窖青花凤首瓷扁壶就是白底青花瓷器,其为两个几乎一样的凤首瓷扁壶。瓷扁壶是为了适应游牧生活流动性强,需要经常搬迁的特点而仿效皮囊创造的,具有十分明显的民间特点[7]。可以推断出青花凤首瓷扁壶在元代被元大都地区的达官显贵持有,可见民间喜爱的器物经过文化的融合也一跃成为了贵族们使用的器物。《元史》记载有元文宗图帖睦尔、元顺帝妥懂帖睦尔对西域地区的诸侯大加赏赐,新疆伊犁发掘出来的元青花瓷扁壶很可能是元代贵族差官营工坊专门在景德镇烧制后,赏赐给西域地区家族的。在异域文化的影响下,上流贵族文人推崇的瓷器也成为了大众喜爱的工艺品,这是贵族们高雅审美影响民间审美的典型。

2.3 元代屏风图像中的雅俗交融

元代家具的存世量很少,元代蒙古贵族追求薄葬,同时还禁止其他民族进行厚葬,所以元代的家具在元墓中一般不丰富。另外,也有明代因民族仇恨进行破坏的原因。由于元代种族政策十分严厉,所以明初引发了巨大的破坏,禁胡语、胡服、胡姓,拆元故宫、毁文物也一并进行。研究元代家具主要通过元代的绘画以及壁画。1992年10月,在山西大同市市郊齿轮厂元墓中发现,此墓的三面墙壁共绘制有六幅壁画,且壁画无围框,画面布局也较大。北面墙壁上绘有两幅山水图,其余两面墙各绘有一幅山水图。山水图的周围有一圈黑色的涂料,使棺床周围看似有着三面山水围屏[8]。这种围绕棺床的三面屏风也可称为屏风床,这是一种从宋代延续下来的家具种类,其特点为床体的周围无围栏,支撑腿上有华丽的纹饰,后方会放置一面绘有山水画的屏风。墓中的壁画也是墓主人生前对“卧青山、望白云”这种悠闲生活的向往,也有可能是对具体的人物的描绘。但是山水人物的图像在元墓中出现,是一种有意识的选择。这些元代墓葬在墓中选择山水画作为棺床围屏的装饰,主要是受到了当时民间家具文化的影响。因为在床挡屏风上绘制山水图画是一种潮流,家具环境中以山水圖像为装饰,也是元代文人画盛行的结果。

风景山水图在墓葬中以及在绘画中的运用,表明山水题材的绘画在元代已经成为流行的视觉元素。山水画这一艺术形式已不再是宋代学士大夫所独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在元代它已经渗透到了民间社会的各个层面。

3 结语

从宋代文人风雅文化对工艺美术相关方面的引领与渗透开始,各个方面的雅俗就已经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交融。文人们代表的雅文化一直影响着匠人们的造物思想,并延续到元代,形成了新的拓展。这种雅俗交融的理念一直影响着古代中国后续的造物观念,成为了中国现代设计与工艺美术一种独有的设计理念。

元代民族大融合的社会环境使当时的工艺美术发现了一个新的方向,多元文化的融合使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融入了中亚、欧洲的文化,但是由于社会阶级的问题,元代民营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走上了一条平行的道路。得益于统治阶级的轻视,民营工艺品基本延续了宋代的各类特征,包括被文人雅文化所影响的特点。宋元两代以雅文化为主脉络的工艺美术表现成为了后续中国工艺美术的重要特色,宋元工艺品的文化性与文化载体功得以延续至今。

参考文献:

[1] 曹国桥.儒学的转向与唐宋绘画的嬗变[J].美与时代,2017(11):59.

[2] 龔延明.宋代科举考试内容考述[J].国学学刊,2013(04):44-51+142.

[3] 吴双双,李永昌,孙云鸿.宋代文人画审美与现代平面设计[J].美术教育研究,2020(2):60-61.

[4] 张思琪,孙云鸿.宋代文人审美取向在当代中式风格室内设计中的体现探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9(18):50-51+54.

[5] 谢骥权.浅析文人意趣对宋代漆艺发展的影响[J].中国生漆,2018(04):16-18+24.

[6] 赵慧,湛磊.传统漆艺工艺在现代首饰设计中的运用[J].大众文艺,2019(24):107-108.

[7] 尚刚.元代工艺美术史[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197-198.

[8] 邹志,曹加杰.屏风式隔断在现代室内空间中的发展变化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9(05):108-109.

作者简介:王维毅(1996—),男,江苏南京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室内设计。

耿涛(1979—),男,江苏南京人,博士,副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室内设计、建筑与景观设计。

猜你喜欢

工艺美术
探究艺术设计与工艺美术的关系
基于工艺美术(制壶与陶刻方向)专业的数学学案导学模式设计探讨
人类装饰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