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泥绘作品“江山如画”之创作
2020-12-08汪佩蓉
汪佩蓉
摘 要 走进太行山,感受到的是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祖国的壮阔河山被赋予了神圣而永恒的力量。泥绘作品“江山如画”从题材的选取到主题的提炼,从造型形式到装饰手段,自己既是设计者又是实践者。成功的装饰作品要有题材内容上的创新、造型形式上的创新、装饰手法上的创新,并且要做到完美结合、融为一体,方能赋予作品生命。
关键词 太行山;山水画;创新;泥绘;装饰
我们的祖国江山如画,风景名胜数不胜数,既有山明水秀的淡雅,也有崇山峻岭的巍峨。苍劲雄浑的太行是凝固在我心中千古难泯的梦,它承载的是古往今来的丰盈和壮丽的人文。巍巍太行山,从北向南绵延千里,沟壑幽深、纵横交错,峭壁懸崖层峦叠嶂。山峰蜿蜒起伏,犹如巨龙卧伏在华北大地上,那层层不断连绵起伏的山峰,在我心中似一座座历史的丰碑,诉说着一个个古老的神话传说,谱写出一曲曲英雄赞歌,那千沟万壑的身躯铭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走进太行山,感受到的是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令人不得不发出由衷的赞叹:美哉、壮哉,中国。
平时收集整理的素材为我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帮助。山水画家贾又福曾三十多次深入太行山区写生采风、体验生活。他的山水画已形成雄浑阔厚、深远幽邃的独特艺术风格。他的画有种新鲜感,这种新鲜感体现在内容上、技法上、表现形式上,祖国的壮阔河山在他的笔下被赋予了神圣而永恒的力量,表达出来的原生之美、雄奇之美、博大之美,使我的心灵震撼,为之鼓舞。
利用素材,不是拼拼凑凑,而是取其精华。从题材的选取到主题的提炼、从造型形式到装饰手段,我是设计者又是实践者。大多数紫砂泥绘者的造型是拿来主义,根据现有的壶、盘或瓶等坯体进行装饰。随坯就饰在泥绘的丰富性上很受限制,通过分析贾又福的山水画特点后我决定在形式上有所突破,我把紫砂泥打成厚薄均匀一致,厚度在0.8 mm的长方形泥片,再把泥片折卷成书的形状,感觉只有做成画卷的形式才会与横亘而绵延不绝的太行山景契合一致,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见图1)。
传统山水画以留白为主,墨色为辅,又以淡墨为主、浓墨为辅。这样的话,黑白对比关系就不强烈,整个画面大体上是灰调子,显得不够精神。现在我用饱满的构图、大面积艳丽的朱泥,结合中国画特有的笔墨技术,将太行山秋色美景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毛笔蘸泥浆在生坯上作画区别于墨在宣纸上作画,它的用笔方法、染色顺序、下笔力度均与纸上作画不同。传统山水画山石技法是点、染、擦、皴、勾。皴是山石技法中最重要的,因为是泥浆作画,大面积的逆锋皴擦会造成坯体泛起,色调“糊”、“腻”、“脏”。“江山如画”主要采用中国画中的积墨和积色技法,层层积染,塑造雄浑之势。毛笔蘸黑泥,由淡开始,第一遍黑泥将要干时再画第二遍,可以反复多次,注意后来积上去的黑泥不要与前面的重叠,浓淡要有变化,要笔笔有力看得出笔触,既要浑然一体,又要有笔迹墨痕可寻,干后糊涂成一片是不可取的。积墨完成之后,再用笔蘸朱泥浆,使用积色法,用朱泥如同用黑泥,运用完全相似的笔法和笔墨,使得色、墨相融,浑然天成。积色时可以趁湿加染,会有渗化效果。积色可以使色彩感觉厚重、有层次,而且便于控制,能边画边调整,适应修改。用同一种泥料相积,要分出浓淡、深浅、干湿,用不同的泥料相积,在色相上可互补。所积颜色的浓淡、多少、遍数必须把握好,不要过量,过了画会脏腻、晦暗,也会越染越平,失去变化。把控得当会越积越厚重,越有层次,越醒目。最终朱泥浅浅积色的地方有墨色浮上,积色成中间色调的则墨色相融,厚重朱泥处为最明亮。积墨、积色完成后再用皴来完善山石,蘸淡淡的、薄薄的黑泥浆皴擦石面暗部、山体纹理,使山石看起来更有质感、立体感。
传统的中国山水画在构图上会留出很大的空白,“江山如画”运用了不留白的满幅构图,这是引导欣赏者的视线集中在山石上,还刻意减弱透视,强化平面感,这样山体造型的视觉冲击力就会被极大地强化,更显群山之撼人气势。在画面左上角稍稍留白,借以表现辽阔意境的层层远山。浓重的墨、明亮的色占据了画面绝大篇幅,在右下留出云气这极其狭小的空白,在周围浓郁色彩的映衬下,这白显得愈发夺目。画面就有了灵性,如沫神辉,整个画面单纯而内中丰富、浓重浑厚。
在继承传统泥绘装饰的基础上,采用国画写意技法来泥绘装饰是我的大胆尝试。整个创作过程从制定方案到描绘草图,我亲身经历一个个环节,自始自终动手去做,这样才保证所设计制作的作品不受造型和装饰的限制,最大程度地表现设计亮点、布局奇巧、装饰得法,也让笔墨不仅有了更大的表现舞台,亦有了更深的表现题材。成功的装饰作品要有题材内容上的创新、造型形式上的创新、装饰手法上的创新,并且要做到完美结合、融为一体,方能赋予作品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