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词语替换

2020-12-08卢卫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传情邮递员邮差

卢卫

张加毅作词的歌曲《草原之夜》曾流行一时,其中有一句歌词写道:“可惜没有邮递员来传情。”孟贵彬却唱道:“可惜没有邮差来传情。”而这里“邮差”和“邮递员”的使用便是一个有趣的语言现象。

檢索可知“邮差”出现要早于“邮递员”。中国现代意义上的邮政机构诞生于1878年,“邮差”一词最早出现于该年之后。《清稗类钞》有云:“于是有冒为邮差以叩门者,……则盗也。”而“邮递员”一词最早出现于人民日报1947年:“艰苦的邮递工作中,……淮海邮递员王元柱日夜奔走不辞劳苦。”近70年来,邮差和邮递员仍处在并用状态,但“邮差”式弱,“邮递员”式强。(如图1、表1所示)

孟贵彬将“邮递员”唱为“邮差”说明语言的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后的演唱者唱为“邮递员”,也正体现由“邮差”到“邮递员”这一词语替换的进步意义。由“邮差”这一指称事物的物质外壳得以转换新型形式——邮递员。另外我们从“邮差”到“邮递员”也可窥见词语替换的相关特点。

一是新旧词语共生性。“邮差”和“邮递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是处于二者共生状态,但“邮差”一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频次远小于“邮递员”的使用频次。类似的词语还有“车夫”与“司机”、“客栈”与“酒店”等。

二是词语内部一致性。“邮差”和“邮递员”在本质上指称同一事物。外部形式变换并不影响其内在性质的一致性。这是词语替换的一大特点。类似的还有“清道夫”与“清洁工”、“洋火”和“火柴”等。

三是词语思想进步性。从“邮差”变换到“邮递员”也体现了词语替换的思想进步性,“差”变“员”,封建色彩进一步削弱、人民平等意识觉醒,也是人民思想进步在词语使用上的体现。类似的词语替换还有“官吏”和“公务员”、“戏子”与“演员”等。

四是词语文言消减性。“邮差”一词相对于“邮递员”一词,其文言性较强,由“差”字也会让我们联想到“差遣”“办差”“衙差”等旧时词汇。由“邮差”到“邮递员”不仅是语素的增多,也是词语文言渐减性的体现。类似的替换还有“目”和“眼睛”、“冠”和“帽子”等。

我们也可以从上述了解到词语替换的客、主观原因。一是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政治的变革而进步,1956~1975这20年间“邮差”和“邮递员”使用频次的巨大差距正是特定政治因素影响下的结果;同时为了适应社会大众使用明晰性、通俗性、简易性的需要,从而演化为更易理解的外壳形式。如上文所提及的“目”与“眼睛”、“冠”和“帽子”。二是语言的使用者思想观念的进步及语用习惯也促使词语替换的实现。如“店小二”和“服务员”、“老妈子”和“保姆”“月嫂”。

以上仅是我们对词语替换问题的一点想法,而词语替换诸多规律则还需进一步的发掘。

[作者通联: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

猜你喜欢

传情邮递员邮差
帮大鸟邮差送信
鸡蛋益人又传情
老邮差帕哩的故事
快乐的邮递员
尺素传情,见字如面
莫断音动听 且惜意传情——论音乐作品“完整性欣赏”的意义
涵养身性 珠子传情
两个邮递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