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STEM+视域下高中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策略探索

2020-12-08刘兰英李艳梅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视域学科传统

刘兰英 李艳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STEM+教育强调跨学科融合的理念,而中华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内容,且相关知识思想处于相互渗透的状态,因此,在STEM+视域下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成为新时期铸魂育人工程的崭新命题,也成为新一轮教育改革的生长点。

一、STEM+教育与核心素养的共同指向

STEM+教育与核心素养的价值旨归共同指向“全面发展的人”。近几十年来,知识的综合已成为世界科技发展的主导趋势。STEM+教育是对“教育如何面向未来”这个时代之问的新回答:通过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以及人文艺术学科等的跨学科融合,培养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打造复合型人才。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跨学科融合是STEM+教育对接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这就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文化知识教育的要求不谋而合,并与科学教育人文化、新型人才全面化的教育趋势遥相呼应。

二、STEM+视域下传统文化教育实施面临的挑战

STEM+是学科融合教育,学科教学是学生个体成长的教育主阵地,通过学科课程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和融合是践行立德树人的有效载体。但长期以来高中学段高考至上局面凸显,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融合性不足,教学孤立不系统

教师囿于自身专业壁垒和学识基础,学科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长期处于割裂状态。学校滞于教育内容序列的系统构建,课程建设、文化传承不能有效融合,课程孤立化、内容碎片化问题比较突出。

2.容纳性不足,方式呆板不灵活

文化知识化倾向严重,教条式灌输成为教学惯性,或将传统文化粗暴等同为穿汉服背古文,不能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活动构建有效链接,违背学生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教育推进整体效应不高。

3.熔铸性不足,精神内涵欠挖掘

对传统文化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修养等的深入挖掘与阐发相对缺少,文化嵌入深度不够,不能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生欢喜心、增亲近感、发文化力,不能有效抵达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

以文化人、多元育人、全面发展的教育呼声越来越高。与之相应,我们的教育就要超越学科藩篱,基于未来社会人才需求和传统文化价值取向,观照学科育人元素,实现各学科混融共生,从而营造实施文化建构和精神陶养的教育场域,让学生多渠道、多维度地触摸体悟传统文化,构建具有传统价值和时代内涵的立体教育体系。

三、STEM+视域下高中传统文化教育实施路径探索

高中传统文化的创新实施可以概括为“一个视域、两个支撑、三个途径、四个策略”:一个视域,即“STEM+”视域,基于STEM+学科融合理念开展实践;两个支撑,即传统文化和国家课程,教学中以国家课程教学内容为经,以中华传统文化为纬,编织出华美的教学篇章;三个途径,即课程教学、项目式学习和社团活动。四个策略,即在特色课程中弘扬传统文化、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在学科融合中传播传统文化、在综合应用中践行传统文化。

1.以课程开发为切入点,在特色课程中弘扬传统文化

立足本校实际及本地实际,基于学科特点开发传统文化课程,打造因地因校因课因人订制式的系统特色课程体系,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素养化、科学课程人文化,实现学科教育、传统文化教育与本地特色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豪感。

如特色课程“花朝月夕”利用每年花朝节(农历二月初二)和月夕节(即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让学生寻访校园植物并编写校本教材《花朝月夕——校园植物集锦》;同时,利用花朝节剪彩纸粘于花枝的“赏红”习俗,让学生自己制作题诗书签悬挂于枝,所题诗歌刊为《花缘雅韵》校园诗集。校本教材《花朝月夕》中,“花卉‘笔名”一章,聚焦植物的多名现象,如三色堇又名鬼脸花、蝴蝶花等,电影《寻龙诀》中的彼岸花,又名曼陀罗华,而它的本名是红花石蒜;“文化生灵”一章,聚焦中国古代文化视野下的植物,从历史文化的视角进行对象解读;“生命奇迹”一章,则聚焦生物生长经验,让学生探索生命规律、领悟仁爱万物的思想。“烧饼奇缘”特色课程则是结合淄博本地特产“周村烧饼”,学生首先“追根溯源”系统了解周村烧饼的历史渊源及制作工艺,之后“问道老号”参观周村烧饼博物馆,跟隨非遗传承人学做烧饼,并编写《一颗麦穗的华丽蜕变》校本教材,从生物学科角度来阐释这一“可以吃的文物”的诞生过程。

2.以课堂教学为支撑点,挖掘学科素材渗透传统文化

根据STEM+教育的学科知识整合取向,分析各学科知识结构,深入挖掘学科教材与传统文化素材的连接点与整合点,用传统文化丰富、优化高中课堂教学,在学科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文化共鸣,提升民族认同感。

如依托成语、古诗文以跨学科知识集点打造诗词生物文化导向:成语“莼鲈之思”源于西晋张翰(字季鹰)因思念家乡美食而辞官回乡,从而成为乡愁的代名词,辛弃疾却反用其事以“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表达自己矢志报国的决心,其中“鲈”是指松江四腮鲈鱼,但近年来四腮鲈鱼已难觅踪迹,彰显了生态保护的紧迫性。再如依托古代科学技术营造耕立文化圈: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果树分类学著作”的《荔枝谱》最早揭示了核种导致荔枝品种变异的现象,其作者蔡襄又是北宋书法四大家之一,书法端庄浑厚自成一体,而以荔枝为思维起点则可关联杜牧“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背后的安史之乱、苏轼“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背后的贬谪文学等知识。又如古代哲学思想折射的生态理念:从孔子“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生态智慧,到孟子“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的取之有度,再到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无不是中国人对人与自然和谐态度在哲学命题上的凝练表达,都江堰、哈尼梯田、桑基鱼塘等都是天人合一的创造典范。

3.以专题研究为生发点,在项目式学习中传播传统文化

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是STEM+教育的重要践行方式,它把学习置于任务或问题情境中,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学生在将跨学科内容与真实生活情境相联系的同时,不仅获得结果性知识,还习得蕴含在项目问题解决中的过程性知识,深入理解科技、社会、文化、生活之间的相互关联,从而培养复合型思维,提升综合素养。

项目式学习的任务或主题可根据情境灵活选定,如跨学科理解《诗经》“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一句:语文解决注音释义,“螟蛉”“蜾蠃”读为míng líng、guǒ luǒ,此句是说小虫蜾蠃不能产子,为繁衍后代只好把螟蛉衔回窝内抚养,后人据此把收养的义子称为螟蛉之子;历史沿革方面,南北朝道士陶弘景亲自观察发现螟蛉不是义子而是蜾蠃为孵养后代准备的食物;用生物学原理来阐释,蜾蠃是寄生蜂,它与绿色小虫螟蛉本质上是生物间的捕食关系。再如“跟着课本去旅行之都江堰”项目式学习:学生基于余秋雨散文《都江堰》走近这一“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通过“拜水——悟堰——访人”等环节,感受李冰“大愚又大智、大拙又大巧”的筑堰精神及天地“粮”心、“贴近苍生”的执政为民思想,并通过制作都江堰水利工程模型领悟其四六分水、二八排沙的工程原理,从而加深对都江堰“无坝引水”“道法自然”生态智慧的理解,进一步体悟习近平总书记“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论断。

4.以体验渗透为着力点,在社团活动中践行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有诸如书画、茶道、汉服、工艺等各具特色的文化实践活动。学生可以通过社团活动,通过认知教育实践化,主动介入环境并进行交互来践行传统文化,实现全方位的场域开拓,感受传统文化的鲜活魅力。

如淄博临淄是蹴鞠之乡、世界足球的起源地,我校匠心手工社团因此开展了“蹴鞠制作”活动,首先从《战国策》《史记》等相关文献了解蹴鞠的渊源并搜集相关诗句,如李白的“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汉代的鞠“以韦为之,实以物”,制作蹴鞠需用生物知识挑选熟皮原料及填充物;而到具体缝制,《蹴鞠谱》载“香皮十二,方形地而圆象天”,要用十二瓣硝过的软牛皮来缝合,几何学中十二个五边形正好可以构成一个球形体。再如我校扶风国学社、i生物社、青檀艺苑联合推出的“狐之千年”活动,国学社搜集关于狐的神话故事、诗句、文学作品并加以赏析,了解从《玄中记》《封神记》到《聊斋志异》狐形象的演变,并利用蒲松龄故居所在地的优势进行研学采风活动;生物社搜集狐狸的种类、习性等资料及相关图片,分门别类做成专题展览;美术社则以“狐”为主题进行艺术作品的二度创作。这些围绕传统文化因子展开的互联互动活动,打通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界格,于潜移默化中将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并在科学与人文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提升了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素养。

綜上所述,STEM+视域下学科教学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互相促进、共同作用于高中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它需要宏大的多学科视野以及完整的认识视角,以课程教学、项目式学习和社团活动为突破口,实现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的“活化”“融化”与“转化”,对于引导学生探索生命规律、培养复合思维、凝聚思想价值,持续深化文化传承与文化践行,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这是新时代背景下实现现代教育目的和民族复兴的必经之路,也是新形势下一线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本文系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一般课题“STEM+视域下普通高中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策略研究”(编号:YC2019176)、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疫情与教育”专项课题“后疫情时期普通高中在线教学领导力提升研究”(编号:2020YZJ0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通联:刘兰英,山东淄博实验中学;李艳梅,山东淄博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视域学科传统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学科新书导览】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