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视域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困境与优化

2020-12-08陈羽彤

山西青年 2020年7期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困难

陈羽彤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2013 年11 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湘西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思想,他要求“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随之,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国务院机构出台《关于印发〈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印发〈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方案〉的通知》,对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和工作机制等方面都做了详尽规制,推动了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全面开展。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和“健全学生资助制度”[1]。为高校资助工作提供了一个新视角。2017年,财政部、教育部、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落实高等教育学生资助的通知》(财科教〔2017〕21 号)指出,应进一步提高资助精准度。

新时期,精准资助是高校资助工作的重点,也是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扶贫目标的重要一步,是实现国家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环节。因此,高校落实好精准资助工作,要树立精准资助理念,完善精准资助体系,落实各项资助措施,加强资助反馈和评估。

从“十二五”以来,在一系列资助政策的推动下,我国高校的学生资助体系基本建构,相关资助政策不断完善,目前形成了以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助学贷款、“绿色通道”、勤工助学、爱心营养餐、学费减免、校内外各类奖学金等一系列资助项目组成的混合资助体系。[2]可以说,高校资助体系已经逐渐改变了由“大水漫灌”到“小雨滴灌”的资助方式,但同时,我们的资助工作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高校“精准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助对象识别困难

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是资助的基础和前提。前期,高校贫困生主要通过学生提供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户籍所在地政府部门出具的“贫困证明”等证明材料,结合由班主任和同学组成的班级评议小组的评议来进行认定。2019 年,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改成由学生本人依实申请,不再由地方政府专门出具贫困证明材料。无论是以上哪一种,可以看出,高校的认定存在一定的被动性,仅凭学生出具的证明材料来证明其贫困性,仍然存在认定不准确的问题。依实申请更多的依赖于学生诚信的个人品质,对于弄虚作假申请资助的情况,缺少规范的约束和管控机制。地区经济状况的不一,对贫困的认定有地区性差异,以“精准扶贫”贫困户的识别为例,江苏地区识别为低收入农户的,相比较贵州、云南等地未识别入为低收入农户的,在经济上可能会更优一筹,但就目前政府指导高校的“精准扶贫”低收入农户的学费减免资助政策而言,只要地方政府识别为低收入农户,即可进行学费减免,这就导致一批偏远地区学生的资助得不到保障。

(二)资助落实存在盲区

目前,高校的资助体系主要由“奖、助、贷、勤、补、免”组成,其中,通过“免”来获得学费减免的学生仅占少部分,大部分学生获得的资助费用是不够负担自己的学杂费的,而助学贷款负担了学费后,生活费仍然需要自行解决。高校的每一项资助款项,在每年特定的时间拨付,从时间维度上看,会存在盲区,一些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难以维持正常的学习生活。同时,高校的资助工作因其特定的要求,所有的被资助人,必须通过贫困生认定纳入高校贫困生库管理,而贫困生库在每学年第一学期的开学进行维护管理,因此,当学生的家庭在非贫困生认定时间段内突发状况,学生就无法纳入贫困生库,也就无法得到有效的资助。受政策约束,目前的高校资助政策向“精准帮扶”贫困户的倾斜较多,导致一人得多项多笔资助资金,不利于资助工作扩大资助面要求的实现。

(三)资助助人有所滞后

国家出台资助政策,建立高校资助体系,一方面是为了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子物质上的帮扶,助力其完成学业,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引导困难学生自尊自爱、自立自强。但是就目前高校的资助体系来看,更侧重于物质方面,解决了困难学子物质上的贫困,但对他们良好心理品质的塑造却是滞后的。部分贫困生由于长期的家庭经济困难而形成的自卑、怯懦、不善于沟通等心理问题无法得到疏解,这些问题不但会影响他们目前在校时候的学业和人际投入度,而且更不利于他们的社会化程度发展,更甚者会导致一系列心理方面的疾病,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是非常不利的。“精准资助”的工作要求,不仅是要“授人以鱼”,更是要“授人以渔”,通过发展性育人资助,从长远的角度帮助困难学子真正的从物质上和精神上脱贫。

二、“精准帮扶”视域下学生资助工作的新路径

(一)更新“发展性”资助理念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人的需要由低级到高级分别是: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自我需要。国内外的研究表明,个体的需要,并非完全遵循需要层次理论,由低级到高级逐级实现,在特殊情况下,个体是会放弃低层次物质需求,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的。高校资助工作,不仅要解决贫困生的物质困难,更主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国家助学金等渠道,帮助同学树立靠自己的努力获得学业上的成功的观念,一方面可以解决自己物质上的困难,另一方面也是自我优秀的表现。扩大勤工助学资助工作的覆盖面,让学生懂得通过劳动是可以有所收获的,这样的劳动使人尊重。作为资助各条线的老师,应该更加关注贫困生的心理发展,把她们的关注点由当前的经济需求,引导到个人未来的职业发展、人生规划上,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更好的自我实现。

(二)创建“精细化”资助数据

信息数据的精准性,是大学生资助工作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落实贫困生的识别和评审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要建立完善的贫困生识别的认证体系,通过个人申请材料、班级同学的评价、老师的沟通了解、学生校园卡消费情况了解、学生本人承诺等方面,构建全方位的贫困生识别体系。对贫困生数据系统要进行动态化管理,家庭发生突发性事件的学生要及时进行识别并纳入贫困生数据库,及时给与救助,对在库学生的困难程度,也要进行动态化调整,有针对性地给予不同程度的帮助。

(三)实行“长效性”的资助体系

学校要健全贫困生认定和资助指标体系,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群体、不同贫困类型,有的放矢的实施资助政策。配齐配强资助工作人员,定期学习国家、省市县及学校的相关资助政策,以高素质的队伍推动资助工作的精准化开展。前期的资助认定,辅导员老师要加强诚信教育,扭转学生弄虚作假的心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不跟风、不攀比,把得到的资助资源真正的用到恰当的地方,帮助自己能更好的投入学习。后期,要建立资助反馈跟踪机制,通过面谈、QQ、微信等平台,及时了解获资助学生的经济基础和心理状态,及时调整学校资助工作的步伐和侧重点。进一步整合资助资源,建立学校-社会-用人单位的联系,针对受资助学生社会资源薄弱的情况,依托学校的就创业大赛、就创业基地等平台,提升受资助学生的社会竞争力,达到“真扶贫”的成效。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困难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选择困难症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有困难,找警察
遭车祸仍信守资助承诺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