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罗哌卡因配伍芬太尼胸椎旁阻滞用于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临床分析

2020-12-08文亮王璟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81期
关键词:肺叶罗哌卡因

文亮,王璟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麻醉科,湖南 长沙 410000)

0 引言

伴随着手术与麻醉技术的持续性发展,手术相应的禁忌症也在不断的放宽,患者进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数量不断加大,其中机体功能较差的患者也在随之提升,这也间接提高了手术麻醉的风险。胸腔镜之下的肺叶切除术属于临床中比较常规的一种肺叶切除方式,应用途径主要在于非小细胞肺癌、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手术[1]。根据医学研究,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对患者的创伤更小,患者康复效率更高、生存率更高、死亡风险更低,患者住院时间也更短。但是因为伤口疼痛的影响,患者术后仍然可能并发感染、肺不张。所以,为了更好保障干预水平,本文简要分析临床手术时,罗哌卡因配伍芬太尼胸椎旁阻滞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临床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来我院治疗的患者作为此次医学研究的对象,根据患者个人意愿将其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人数为20例,其中男11例,女9例,患者年龄为32-69岁,平均(68.45±36.75)岁;常规组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患者中,男9例,女11例,患者年龄34-72岁,平均(72.15±34.26)岁。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为3-12个小时,平均(12.14±3.12)小时;常规组患者手术时间为4-10个小时,平均(10.03±4.12)小时。对比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治疗期间,给予常规组患者常规化手术处理,其主要工作为在进入手术室后提供常规心电监护,开通静脉通道并提供持续吸氧,以20 g/L标准利多卡因实行持续麻醉,实行常规诱导,以丙泊酚、顺式阿曲库铵、舒芬太尼实行诱导麻醉,辅助呼吸并在麻醉深度与肌肉松弛达到标准后置入相应双腔气管导管[2]。

实验组患者治疗期间,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罗哌卡因配伍芬太尼胸椎旁阻滞治疗,具体工作如下。

患者进入手术前,仔细检查患者的身体各项指标,确定所有指数正常之后,再进行手术安排。患者麻醉之前先进行常规消毒,麻醉生效之后开始手术。

手术时,回抽无血液的同时常规组缓慢注入罗哌卡因20 mL,3.75 g/L,实验组缓慢注入20 mL的罗哌卡因+芬太尼,罗哌卡因3.75 g/L、芬太尼2 g/L。在完成胸椎旁滞之后,要及时记录患者的阻滞平面。

手术结束后,给患者连接镇痛泵,镇痛泵配方所需药物为舒芬太尼,药量为100 ug;托烷司琼,药量为5 mg;除此之外,还有生理盐水。配方所制药量为100 mL;每一次剂量为2 mL,患者用药时间为20分钟[3]。

在超声图像上明确胸膜外注入药物增长所呈现出的强弱回声团,手术过程中维持BIS值40到60之间。诱导和气管插入成功之后,进行机械控制呼吸,麻醉期间,药物维持大脑双频指数,指数值范围为40-50之间。定期给予舒芬太尼及咪唑安定等药物服用,与此同时,还有七氟醚吸入,其主要作用是为了维持麻醉深度。

观察并几率患者生命体征,确定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之后,再拔除插管,随后给予氧气吸入,氧气吸入量标准为25%。

表1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对比[n(%)]

1.3 评判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进行标准,患者的精神评估(MMES)及生活综合能力评分(ADL),还有认知能力评分(LOCTA)均正常。气脏有损伤,且精神评估部不正常患者不符合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标准。患者疼痛评分,术后恢复期内,安排专业医师进行术后管理,对患者术后疼痛进行记录,作出评分。患者不良反应产生率,不良反应主要包括术后恶心、头晕、睡眠质量不佳、皮肤敏感等症状。

1.4 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应用SPSS 19软件实现数据的分组处理、录入以及统计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精神评估及生活综合能力评分还有认知能力评分,比较两组数据差异,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2.1 两组麻醉效果情况。手术之前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各项指标差异不突出,组间对比结果无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认知功能各项指标军显著优于常规组,组间对比结果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2.2 两组PACU停留时间情况。两组PACU停留时间对照中,实验组(为41.34±5.72)min,常规组为(53.93±6.71)min,(P<0.05),结果有差异,见表2。

表2 两组PACU停留时间对照(±s)

表2 两组PACU停留时间对照(±s)

组别 数例 PACU停留时间(min)实验组 20 41.34±5.72常规组 20 53.93±6.71 P-<0.05

2.3 两组VAS评分情况。两组手术后48小时VAS评分对照中,实验组为(3.94±0.41)分,常规组为(3.03±0.35)分,(P<0.05),结果有差异,见表3。

表3 两组手术后48小时VAS评分对照(±s)

表3 两组手术后48小时VAS评分对照(±s)

组别 数例 VAS(分)实验组 20 3.94±0.41常规组 20 3.03±0.35 P-<0.05

2.4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不良反应对照中,实验组为5%,常规组为20%,(P<0.05),结果有差异,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反应对照[n(%)]

3 讨论

罗哌卡因属于长效性的麻醉药,对于心血管毒性反应更小,起效速度快并且阻滞时间更长,可以广泛应用在区域阻滞当中[4-5]。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中,药物的镇痛效果非常重要,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术后疼痛会引起患者咳嗽,除此之外,还会有肺不张、缺氧等情况出现。传统医疗手术中,一般镇痛药物都以阿片类药物为主,虽然阿片类药物有明显的镇痛效果,但是要达到一定的效果,必须要加大药量。一旦药量加大,患者很容易出现恶心、呼吸困难等不良症状。在此次研究观察中,发现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患者使用罗哌卡因配伍芬太尼胸椎旁阻滞治疗,不良反应会有明显减少,从医学的角度来说,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神经阻滞的风险阿片类药物可以直接渗透细胞膜并形成镇痛的效果,有许多研究认为,罗哌卡因与芬太尼的结合应用镇痛速度以及深度更加理想,可以更好的加快患者麻醉后的康复作用,可以显著提升整体麻醉效益。

本次研究表明,罗哌卡因配伍芬太尼胸椎旁阻滞可以更好的预防各种麻醉相关并发症的出现,这对于患者的术后恢复也是有一定意义的。经过数据对比,实验组的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比常规组更短,且恢复效果更加明显[6]。除此之外,该组患者的各项认知能力也由于常规组,这充分说明了罗哌卡因配伍芬太尼胸椎旁阻滞对于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是有明显作用的。此次研究数据与靳红绪等医生在2018年超声引导下胸神经阻滞和胸椎旁神经阻滞用于乳腺癌根治术后镇痛效果的比较分析报告中得到的数据是相符的,所以罗哌卡因配伍芬太尼胸椎旁阻滞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中有临床效果,值得推广和广泛应用。两组数据差异显著,具有可比性,(P<0.05)。

综上所述,临床手术中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罗哌卡因配伍芬太尼胸椎旁阻滞作用明显,可以更好的改善麻醉效果,减轻对患者的负面影响,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肺叶罗哌卡因
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对剖宫产产妇镇静效果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不同肺复张方法应用于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中的临床效果比较
芬太尼与曲马多复合罗哌卡因骶管注入在小儿术后镇痛中的应用对比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应用
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髂筋膜阻滞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镇痛效果观察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胸腔镜亚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浸润性肺癌的疗效分析
罗哌卡因、左旋布比卡因与布比卡因低位硬膜外麻醉的比较
探究左旋布比卡因的临床药理学和毒性特征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转开胸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