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观察与分析无创正压通气对肺心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临床疗效的影响效果

2020-12-08樊利萍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81期
关键词:肺心病阻塞性通气

樊利萍

(晋城市人民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山西 晋城 048000)

0 引言

肺心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在临床中较为常见且好发于中老年群体,属于一种内科十分复杂疾病,夜间极易出现严重低氧血症,还会增加呼吸衰竭、右心衰竭、甚至肺性脑病等风险。为了挽救患者生命,改善患者呼吸症状,除了进行基础治疗外,还需开展相应的机械通气操作。因此本次针对肺心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应用无创正压通气的临床效果展开了研究,详情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此次实验对象全部选自本院2017年10至2019年8月期间收治的35例肺心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按照不同治疗方案分成两组,即实验组(n=18)和对照组(n=17)。入组标准:以上患者全部和《内科学》第6版肺心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相关诊断标准相符[1],患者和家属签署本次实验同意书,该研究获得院内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合并恶性肿瘤患者、脑血管疾病患者、家属不同意本次研究患者。实验组患者中男10例,女8例,年龄65-78岁,平均(71.5±2.7)岁,病程为5-17年,平均(10.9±1.8)年,体质量指数为20-38 kg/m2,平均(29.1±2.5)kg/m2;对照组患者中男10例,女7例,年龄66-78岁,平均(71.9±2.9)岁,病程为4-17年,平均(10.1±1.5)年,体质量指数为20-37 kg/m2,体质量指数均值为(28.3±1.7)kg/m2。以上两组的临床基线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进行基础治疗的为对照组,主要对患者进行氧疗操作,同时予以抗感染、解痉、化痰、抗炎等治疗。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的为实验组,选择BIPAP呼吸机,设置相关参数,以8-15 cmH2O为吸气末压力,1.2-1.5:1为呼吸比,0.2-0.3为吸氧浓度,4-10 cmH2O为呼气末压力,每天治疗2至8小时。

1.3 观察指标和评价指标。将治疗总有效率、血气指标、心功能指标、呼吸指标、肺功能指标作为观察指标。①治疗总有效率:疗效判定标准为[3]:治疗后患者呼吸困难等症状基本消失,听诊肺部啰音基本消失,紫绀有效改善,动脉血气基本恢复正常,则表示显效;患者治疗后以上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动脉血气基本恢复正常,则表示有效;治疗后患者病情加重或者进一步恶化则为无效。有效率与显效率之和为总有效率;②血气指标:评价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pH;③心功能指标:评价每搏输出量(SV)、左室射血分数(LVEF);④呼吸指标:评价心率(HR)水平变化情况;⑤肺功能指标:评价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

1.4 统计学处理。此次实验数据选择统计软件SPSS 20.0处理相关数据,计量资料以[n(%)]表示,检验值为χ2;计数资料以均数±平方差表示,检验值为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2.1 对比35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两组患者对比治疗总有效率,实验组为94.44%,对照组为64.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对比35例患者治疗后血气指标。实验组对比对照组的PaCO2、PaO2、pH水平,治疗后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1 对比35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n(%)]

表2 对比35例患者治疗前后血气指标(±s)

表2 对比35例患者治疗前后血气指标(±s)

分组 例数 PaCO2(mmHg)PaO2(mmHg) pH实验组 18 50.11±5.14 84.56±3.66 7.41±0.03对照组 17 66.69±2.74 75.14±6.69 7.21±0.02 t - 11.804 5.208 23.061 P - 0.000 0.000 0.000

2.3 对比35例患者治疗后的心功能和呼吸指标。实验组和对照组对比SV、LVEF、HR和RR水平,实验组更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对比35例患者治疗后的心功能和呼吸指标(±s)

表3 对比35例患者治疗后的心功能和呼吸指标(±s)

分组 例数 SV(mL) LVEF(%) HR(次/min)实验组 18 67.58±4.56 63.36±4.55 96.36±5.66对照组 17 56.69±3.69 53.09±5.56 114.55±4.75 t - 7.739 5.995 10.267 P - 0.000 0.000 0.000

2.4 对比35例患者治疗后的肺功能指标。实验组的FEV1/FVC、FEV1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 对比35例患者治疗后的肺功能指标(±s)

表4 对比35例患者治疗后的肺功能指标(±s)

分组 例数 FEV1/FVC FEV1(%)实验组 18 49.98±5.28 43.79±5.34对照组 17 42.77±4.89 36.99±4.88 t - 4.185 3.9254 P - 0.000 0.000

3 讨论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内科疾病中较为危重的疾病,该疾病属于繁琐的临床症候群,常见于老年群体,随着病情进展,容易损害肺脏、心脏功能,且易引起十分严重的呼吸衰竭、循环衰竭症状;另外,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是支气管-肺组织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患者可因肺部功能结构与功能改变而发生肺动脉高压,出现肺血管重塑、内膜增生等病理变化,进而加重肺循环阻力,形成肺动脉高压;近年来,由于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及受空气污染、吸烟等因素的影响,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病率不断攀升,已成为临床多发性疾病,所以必须加强对其治疗方案的研究,而目前临床针对此种疾病治疗的重点为:改善患者氧合、气道受阻、缺氧等临床症状,且针对严重缺氧患者临床常用的急救方式为机械通气,但是机械通气会明显影响血流动力学和循环系统[2-3]。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主要是指在睡眠中出现上气道塌陷,从而发生阻塞,可造成低氧血症与高碳酸血症,表现为夜间血氧饱和度降低、白天嗜睡、打鼾、睡眠结构紊乱等,容易影响患者日常工作与生活。在肺心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中,易出现心肌缺氧合并呼吸衰竭,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心排量和回心血量明显减少,如果情况严重还会出现低血压等症状。而相关临床研究显示,针对重叠综合征患者应用无创机械通气进行治疗的效果显著。肺心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选择BIPAP通气,能够快速改善患者低氧血症,纠正酸中毒,此外还能有效减少气管插管操作,加速患者康复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其经济负担。开展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能够对肺内产生挤压,有效抑制渗出,进而改善肺内水肿;可显著提升肺功能残余气量,降低肺内分流和改善肺泡萎陷,调节通气血流比值;显著增加胸内压,减弱心脏前后负荷,有效提升左心功能;此外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药物疗效,进一步提高治疗疗效[4-5]。

本次研究中,进行基础治疗的为对照组,在此和基础上进行无创正压通气的实验组,结果显示,对比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后的PaCO2、PaO2、pH、SV、LVEF、HR、FEV1/FVC、FEV1水平,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就说明,无创正压通气的应用,能有效改善患者多种临床症状与肺功能指标、调节其呼吸和心功能。此种通气方式操作简单、价格合理,患者和家属接受度高。但是在通气治疗过程中需注意几点问题,第一,治疗前需有效消除患者多种不良心理,增加患者治疗配合度。第二,在治疗中需由低到高调节压力,使患者逐渐适应。无创通气并发症较少,主要包括面部皮肤受损和腹胀,可在治疗时调节头带松紧性,当患者发生神志异常和严重的低氧血症时,需及早开展气管插管,确保患者的安全性。

总而言之,肺心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应用无创正压通气的效果较显著,能够有效缓解多种临床症状。

猜你喜欢

肺心病阻塞性通气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候研究综述
肺功能检查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肺心病急性加重期临床探究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你了解肺心病吗?4个常见症状应提前知晓
OSAHS合并肥胖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右心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
不通气的鼻孔
肺结核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分析
30例慢性肺心病急性感染加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