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腔镜肝切除术在临床肝内胆管癌患者中的治疗效果

2020-12-08龚毅范伟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81期
关键词:胆管癌生存率肝功能

龚毅,范伟

(贵州省人民医院 肝胆外科,贵州 贵阳 550001)

0 引言

肝内胆管癌是肿瘤科罕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恶性程度极高,在肝癌中的占比为10%[1]。由于肝内胆管癌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出现脉管侵润、淋巴结转移、肝内散播等现象,所以确诊时多数已处于癌症的中晚期,错过最佳治愈时间,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2]。目前,临床上主要采取根治性切除手术治疗该病,以此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常规的开腹肝切除术手术创面大,手术并发症较多,并不利于患者预后。随着微创手术的不断进步,腹腔镜肝切除术逐渐应用在肝内胆管癌治疗中,有研究表明,该术式能有效减少手术伤害和患者的治疗痛苦,降低并发症,预后较好[3]。基于此,本次研究在我院收治的肝内胆管癌中行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并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86例肝内胆管癌患者作为分析对象,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比组和研究组,每组43例。纳入标准:①经影像学、活检穿刺、病理检查等确诊为肝内胆管癌者;ALP、ALT、TBil、DBil水平均异常升高;②了解本次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③首次发病者;④属于癌症早期者。排除标准:①肿瘤已远处侵犯者;②肝原发性肝癌合并胆管癌者;③预估生存时间不足1年者;④全身麻醉高危者。对比组有男20例,女23例;年龄47-80岁,平均(65.54±5.81)岁。研究组有男21例,女22例;年龄47-79岁,平均(64.06±6.11)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本次研究已获得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方法。对比组行开腹肝切除术治疗,即让患者保持仰卧位,行全身麻醉,在其右侧肋下缘行弧形切口,逐渐切开皮下组织,暴露肿瘤所在位置后,切断肝圆韧带、肝镰状韧带等多个韧带,充分游离肝脏,进行肝门解刨,将肿瘤充分暴露后,切除肿瘤,冲洗创面,电凝止血,行淋巴结清扫术,后留置引流管即可。研究组行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即让患者保持头高较低仰卧位,行全身麻醉,在其脐下缘行切口进气腹针,填充CO2,置入Trocar、腹腔镜,在左右锁骨的中线肋缘下2 cm、脐上缘分别置入4只Trocar,实施5孔操作法。经腹腔镜探查肿瘤、肝位置,切除肝圆韧带、肝镰状韧带,分离左右冠状韧带,切断左三角韧带,进行肝门解刨,充分暴露肿瘤后,切除肿瘤,冲洗创面,电凝止血,行淋巴结清扫术,后留置引流管即可。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碱性磷酸酶(AL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胰腺炎、胆道出血、胆道感染、电解质紊乱)、1年生存率。

1.4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的数据进行处理,采用计数资料(%)来表示并发生发生率、1年生存率,采用计量资料(±s)来表示肝功能指标,若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肝功能指标对比。治疗前,两组的ALP、ALT、TBil、DBil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治疗,研究组的ALP、ALT、TBil、DBil水平均低于对比组(P<0.05),见表1。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1年生存率对比。经治疗,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比组,研究组1年生存率高于对比组,但两组结果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1 两组肝功能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肝功能指标对比(±s)

组别 ALP(U/L) ALT(U/L) TBil(μmol/L) DBil(μmol/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比组 142.25±53.68 79.57±10.36 427.14±130.25 199.54±40.36 237.68±76.65 121.84±22.36 85.26±11.68 45.69±10.54研究组 140.24±54.01 48.25±6.92 426.27±130.58 170.36±35.01 239.63±75.81 109.14±20.36 86.92±12.81 27.36±6.85 t 0.13 12.57 0.02 2.73 0.09 2.10 0.48 7.29 P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1年生存率对比[n(%)]

3 讨论

肝内胆管癌又称肝内胆管细胞癌,主要原发于肝内胆管上皮细胞,且该病的发病机制与胆管结石、肥胖、胆管炎等相关联,致死率极高[4]。肝内胆管癌患者前期无明显临床症状,多数患者因黄疸就诊,且容易并发胆系炎症,侵袭患者周围神经及血管,导致其出现发热、皮肤瘙痒、腹痛、肝功能失调等现象,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5]。

目前,根治性手术是治疗肝内胆管癌的首选方式,手术又分为开腹肝切除术、腹腔镜肝切除术,均能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其生存期。本次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且研究组的ALP、ALT、TBil、DBil水平均低于对比组(P<0.05),这表明两种手术方式均能帮助患者改善黄疸症状,提高肝功能,且腹腔镜肝切除术效果更显著。由于开腹肝切除术的创口较大,需要将患者的皮肤、腹直肌、神经组织等大面积切断,则会影响患者的肝脏、机体恢复,增加胆道出血、胰腺炎、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风险,并不利于预后。腹腔镜肝切除术是通过腹腔镜探查肿瘤,行微创手术,能降低手术难度,且可重复性高,安全性更佳。加上腹腔镜肝切除术的手术切口较小,术中无需牵拉、挤压肝脏,对患者的内环境干扰较小,还能避免皮肤、肌肉、腹壁神经严重受损,患者的肝功能及机体恢复较好。在本次腹腔镜肝切除术中,通过腹腔镜能将手术视野放大,且手术只切除了肝圆韧带、肝镰状韧带、左三角韧带,分离了左右冠状韧带,机体创伤小,一些微小的胆管、血管能自动在腹腔镜下闭合,所以不会增加胆漏、胆道出血、胰腺炎等并发症发生率,患者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预后更好,有利于其延长生存期[6-8]。故经过治疗,本文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9.30%,低于对比组的18.60%,研究组1年生存率为86.05%,明显高于对比组的72.09%,但两组结果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结果与上述讨论相符。

综上所述,在肝内胆管癌患者实施腹腔镜肝切除术,能有效降低ALP、ALT、TBil、DBil水平,帮助患者修复肝功能,降低电解质紊乱、胆道出血、胰腺炎等并发症发生概率,提高生活质量及生存率。

猜你喜欢

胆管癌生存率肝功能
肝吸虫感染致胆管损伤及胆管癌的相关研究进展
肝脏里的胆管癌
肝功能报告单解读
肿瘤复发,为何5 年是一个坎
联合半肝切除与围肝门切除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疗效
B7-H4在肝内胆管癌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新冠患者合并肝功能损害较普遍
“五年生存率”不等于只能活五年
日本首次公布本国居民癌症三年生存率
肝功能不好的病人,用药应注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