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穴位贴敷中医护理的临床观察
2020-12-08崔建英
王 琪,崔建英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1)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多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征主要为关节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等症状,且具有反复发作的特征,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本次研究将着重讨论穴位贴敷中医护理干预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8年4月~2019年7月收治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即参照组与观察组。参照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平均年龄(63.23±3.23)岁,患病时长为0.6~7年,平均(2.37±1.29)年;观察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64.76±3.76)岁,患病时长0.6~7年,平均(2.56±1.17)年。
纳入标准:符合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诊治标准。
排除标准:存在其他类型风湿性疾病;存在严重的精神类疾病;存在肝肾、心血管系统、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存在骨关节炎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妊娠期女性及哺乳期女性。
1.2 方法
参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及护理方案,即给予美洛昔康片等药物,健康宣教,叮嘱患者按时按量服药。观察组基于参照组增加运用穴位贴敷中医护理干预。穴位贴敷:将黑顺片、姜黄、干姜、桂枝、细辛、醋延胡索、威灵仙、秦艽等药物研磨成粉并制成膏状,贴敷在足三里、腰阳关、命门等穴位,每日一次,持续治疗10 d。中医护理:(1)健康宣教及用药指导:通过讲座、宣讲等方式增强患者对病症相关知识的了解深度,耐心解答患者存在的疑虑,进而提升患者的诊治依从性及配合度,同时应确保患者完全遵循医嘱,避免因药物剂量不足而出现病情失控或因药物剂量过重而出现不良反应等情况。(2)运动干预:指导患者开展长期性的体育锻炼,并提醒患者在运动过程中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
1.3 观察指标
(1)观察、对比两组的晨僵时间、关节肿胀评分、关节疼痛评分。
(2)观察、对比两组的护理有效性。显效:临床表征如关节肿胀、功能障碍、关节疼痛等完全消退,关节功能彻底恢复;有效:临床表征均明显改善,与接受诊治前相比,关节功能的改善幅度超过40%;无效:临床表征并无明显的变化迹象,甚至加重,关节功能的改善幅度低于40%[2]。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两组的晨僵时间、关节肿胀评分、关节疼痛评分对照
参照组的晨僵时间、关节肿胀评分、关节疼痛评分分别为(29.38±3.47)min、(6.18±1.82)分、(3.89±0.67)分,观察组的晨僵时间、关节肿胀评分、关节疼痛评分分别为(17.01±3.39)min、(4.17±0.67)分、(1.48±0.36)分。由此可见,相较于参照组,观察组的晨僵时间、关节肿胀评分、关节疼痛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的护理有效性对照
参照组中护理显效患者17例42.50%,护理有效患者15例37.50%,护理无效患者8例20.00%,即护理有效性为80.00%,观察组中护理显效患者21例52.50%,护理有效患者17例42.50%,护理无效患者2例5.00%,即护理有效性为96.67%。可见,接受干预后,较之参照组,观察组的护理有效性明显提升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全身性病变为主要表征的全身性慢性病症,同时也属于非特异性炎症的对称性、多发性关节炎。临床上通常将激素类西药作为类风湿关节炎的主要治疗方式,但由于类风湿关节炎具有反复发作的特征,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极易引发不良反应,影响临床治疗效果。在中医学观点中,类风湿关节炎归属于“痹阻”范围内,致病因素主要为寒湿邪侵蚀。进行穴位贴敷时,需要使用黑顺片、姜黄、干姜、桂枝、细辛、醋延胡索、威灵仙、秦艽等药物,上述药物协同作用可达到舒筋通络、化瘀活血、通络止痛的功效。中医护理干预是指将中医护理技术与中医辩证理论相结合,以整体观念为护理指导,给予患者情志、生理等方面的综合性护理干预。穴位贴敷联合中医护理有助于提升患者对疾病治疗的信心,从而增强患者的配合度及诊治依从性。本次研究发现,相较于参照组,观察组的护理有效性明显提升15.00%;观察组的晨僵时间、关节肿胀评分、关节疼痛评分均明显降低。
综上所述,穴位贴敷中医护理干预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护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缩短晨僵时间,缓解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