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绒螯蟹二龄早熟和晚熟品系G4亲本的土池育苗实验

2020-12-08丁昊翔姜晓东王少兵曹正华邓登成永旭吴旭干

中国水产 2020年11期
关键词:轮虫幼体晚熟

文/丁昊翔 姜晓东 王少兵 曹正华 邓登 成永旭 吴旭干,

本研究以中华绒螯蟹2龄早熟和晚熟群体选育第四代(G4)作为亲本进行人工土池生态育苗,从抱卵率、挂笼率、饵料投喂量、幼体变态速度以及最终产量等方面分析并评价两品系亲本的繁育效果。结果显示:(1)早熟品系抱卵蟹获得率以及挂笼抱卵蟹的有效利用率均高于晚熟品系亲本;(2)早熟品系亲本的亩产、单个抱卵蟹出苗量以及幼体成活率均高于晚熟品系亲本,且饵料系数稍低于晚熟品系。这些结果表明早熟品系的幼体培育效果稍好于晚熟品系,市场应用和产业化前景更为广泛。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以下简称河蟹)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是我国重要的养殖蟹类之一。近年来河蟹养殖产业规模迅速扩大,覆盖了我国绝大多数地区,其中以长江流域的养殖规模最大。该流域主要以未经遗传选育的长江水系河蟹为养殖对象,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0%左右。选择育种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遗传改良方法,可以为养殖生产提供生长速度快且抗逆性强的水产新品种。目前我国河蟹选育新品种(包括光合1号、长江1号、长江2号、江海21和诺亚1号)主要是针对河蟹生长性状以及种质退化进行的选育,缺乏对上市时间(性腺成熟时间)和可食组织的营养品质等经济性状的选育研究。因此,本课题组选用长江流域养殖群体作为选育对象,以提高成蟹规格品质以及提前二龄成熟期为选育目标,分别于2010年和2011年开展偶数年和奇数年二龄早熟品系的良种继代选育。目前选育工作进展顺利,至2020年已选育至G4亲本幼体培育阶段,现将2020年两品系河蟹幼体培育的整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一)亲本来源、配对及管理

本实验所用的早熟、晚熟亲本蟹均收集于上海海洋大学产学研基地(2019年11月),均为基本无残肢且活力良好的2龄长江水系河蟹,各个品系河蟹繁育亲本的数量和平均重量如表1所示。河蟹亲本收集完成后运至上海海洋大学如东河蟹遗传育种中心,分别放置于2个已提前准备好的池塘中进行交配,交配池塘的面积分别为早熟亲本0.5亩、晚熟亲本1亩。为了尽量减小误差,2个池塘环境条件基本保持一致,池塘内海水盐度约为18,在池塘四周设有防逃围网。亲本放入池塘两天后开始投喂冰鲜带鱼,投喂量为体重的2%~4%,冰鲜带鱼投喂前全部切成小块以便亲本进食。当水温低于10℃时,每三天进行一次投喂,高于10℃时每天投喂。为了充分利用亲蟹夜间外出觅食的特性,饵料投喂时间约为下午5点。每个池塘均放有三个食台,在投喂完成后四小时观察残饵量,据此对次日投喂量进行调整。

蟹苗

2020年1月份,采用拖网的方法检查已抱卵的雌蟹数量。当雌蟹抱卵率达到80%以上,干塘并将池塘内的雄蟹剔除,后加注新鲜海水,抱卵蟹再次放入原交配池塘。雄蟹难免剔除不完全,晚上巡塘若遇到残留雄蟹需及时捡出。为了确保池底环境的相对稳定,越冬期池塘的水位需要保持在1.5m以上。

(二)育苗池准备及布苗

2020年3月中旬至4月上旬,每天观察胚胎发育的情况,当发育至眼点期,需要准备好池塘用以育苗。本试验所用4个育苗池先用茶籽饼杀死塘中杂鱼,所用剂量为18kg/亩,接着用漂白粉淋洒育苗池,所用剂量为50kg/亩。确认池塘中无氯残留后,再向其中注入小球藻浓度较高的海水。为确保布苗之后蚤Ⅰ幼体有充足的开口饵料,还需根据每个池塘的具体情况进行施肥。胚胎心跳至约150次/min时是胚胎破膜的信号,此时要开始准备挂笼布苗。在挂笼之前,将抱卵蟹放至于浓度为15mg/L的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泡约10min,用海水将其清洗干净再放入网笼,每个网笼中放置35只~40只抱卵蟹。各池塘面积及挂笼抱卵蟹详情见表2。

表1 两品系河蟹繁育亲本的数量和平均重量

表2 两品系河蟹幼体培育试验池塘的面积及孵化的亲本数量

表3 两品系河蟹幼体育苗期间投喂轮虫和卤虫无节幼体的重量百分比

(三)幼体培育及管理

蚤Ⅰ孵出后直接投喂轮虫。幼体变态为蚤Ⅲ后补充投喂丰年虫,因为轮虫营养较为单一,投喂营养更丰富的丰年虫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但由于丰年虫孵化周期长且价格高昂,养殖时仍以轮虫为主丰年虫为辅。各时期幼体所投喂饵料种类和比例如表3所示。

每天早上在每个池塘上风口及下风口打样数次,并观察饵料的剩余情况。根据所观察到的摄食强度、密度、残饵量以及水质状况对下一次投喂量进行调整,从而做到有针对性地投喂。为减少成本开支,当池塘中出现大眼幼体后,饵料的投喂量会相应逐步减少。在育苗期间如若水体肥度未能到达要求,则需要及时加注肥水,使池塘中的藻类以及轮虫保持在一定数量范围。在出现大眼幼体之后向各池塘中加注5cm消毒过的新鲜海水,用来刺激尚未变态的蚤状幼体尽快变态为大眼幼体,以尽量避免大眼幼体蚕食蚤状幼体。

(四)数据记录与采集

1.幼体变态情况:每天记录各池塘幼体状态,便于了解各池塘幼体发育速度。

2.饵料投喂情况:每天记录各池塘轮虫和丰年虫投喂量,用于了解摄食情况及计算饵料系数。

3.水质变化情况:每天测定并记录各池塘水温及pH,定期测定氨氮和亚硝酸盐。

表4 河蟹二龄早熟和晚熟品系亲本交配后的抱卵蟹获得率

表5 河蟹二龄早熟和晚熟品系试验池塘挂笼抱卵蟹的有效孵化率

4.最终育苗效果:大眼幼体变全2天~3天后灯光诱捕并记录各池塘捞苗量,出售前记录出苗量,据此计算产量和淡化率。

二、结果和分析

(一)抱卵蟹获得率和有效孵化率

表4~表5为亲本抱卵情况及利用情况。两品系抱卵蟹获得率差异较小,均为80%左右。早熟品系挂笼抱卵蟹的有效利用率较高,其胚胎发育整齐,挂笼及产蟹时间短,故死亡个体较少。相应地,晚熟品系亲本较低的有效利用率可能与其胚胎发育不齐、挂笼时间较长有关。

(二)育苗过程中水温变化、日投喂量和幼体发育情况

大眼幼体

图1为如东育苗期间池塘温度变化情况和幼体培育过程中饵料(轮虫+丰年虫)投喂量变化情况。育苗期间水温变化范围为12℃~19℃,除4月8日至11日和4月17日至22日水温明显下降外,其余各时间段均处于上升趋势。3月27日至4月8日期间总投饵量较小,维持在5kg/亩以下;4月9日至20日期间各品系总投饵量快速上升;4月21日至26日总投饵量变化减缓,其中晚熟品系4月24日和25日这两天饵料投喂量较少,可能与强降雨天气或幼体食欲较差有关;4月26日之后两品系总投喂量呈下降趋势。

图1 河蟹二龄早熟和晚熟品系试验池塘幼体育苗过程中水温及饵料投喂量的变化

图2 河蟹二龄早熟和晚熟品系育苗过程中各期幼体变态时间的比较

表6 最终育苗效果评价

图2为育苗期间早熟品系和晚熟品系幼体的变态速度,其中蚤Ⅰ至蚤Ⅳ期间幼体蜕皮间期呈降低趋势,蚤Ⅴ至大眼幼体蜕皮间期明显增加。两品系蜕皮周期差异较小。

(三)育苗效果

早熟品种中1号池塘单个抱卵蟹的出苗量为1.84kg,明显高于晚熟品系单个抱卵蟹的整体出苗量(1.33kg左右),并且1号池塘的亩产为88.80kg,明显高于其余各池塘。这是由于该池塘抱卵蟹挂笼数量多,且饵料投喂与抱卵蟹摄食稳定,故最终产量较高。就饵料系数而言,晚熟品系饵料系数稍高于早熟品系。详见表6。

三、小结

2019年华东和华中地区为典型暖冬气候,伴随着气温及水温地持续升高,抱卵蟹机体代谢及胚胎发育毋庸置疑会受到一定影响。今年年初的暖冬气候对我国河蟹幼体培育的不利影响主要包括:①胚胎发育过快,河蟹幼体提早破膜并开食,如果育苗水体和池塘消毒不及时,轮虫和丰年虫等生物饵料准备不充分,就会导致幼体培育从业者面对状况措手不及;②气候变暖导致冬季干塘后的晒塘期明显缩短,在寒冷冬天原本不易存活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在暖冬条件下得以生存,气温较高同时还会加快细菌和病毒的繁殖速度,增加河蟹幼体感染病害的概率;③在幼体密度较高的育苗水体中,高温可能会导致育苗水体中亚硝酸盐和氨氮含量的升高,尤其是水质容易失控的幼体培育中后期,这对河蟹幼体的蜕皮和生长十分不利;④正式育苗前的持续高温往往伴随着育苗期间的气候不稳定,今年如东育苗期间经历了两次冷空气,导致部分池塘掉苗减产。今后的河蟹土池生态育苗中如何减少暖冬对河蟹幼体培育造成的损失,需要相关企业研究相应的应对策略。比如,亲本越冬前对池塘进行杀虫杀菌消毒,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减少患病几率;此外,还应在暖冬中保证养殖水体水质良好以及保证幼蟹健康生长。

自2020年春节以来,水产行业也成为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的“重灾区”之一。疫情以来,水产业者都经历了诸多困难,河蟹幼体培育相关企业更是举步维艰。正式开始幼体培育之前,为了阻隔病毒的传播,务工人员无法进入如东育苗地区,幼体培育工作难以开展。幼体培育之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江苏、湖北等地扣蟹滞销,河蟹产业开年不利,养殖户对今年河蟹养殖形势普遍不乐观,投苗积极性不高,大眼幼体将会面临严重供过于求的困境。这次疫情经历对于河蟹幼体培育行业是一次启示,水产行业亟需转型升级。在今年大规格母本蟹苗价格极度混乱的情况下,如何把蟹苗质量在往年基础上继续提升,值得大家思考探索。

猜你喜欢

轮虫幼体晚熟
黄海近岸潮汐锋海域蟹类幼体日间垂直迁移特征❋
晚熟
晚熟苹果摘袋五忌
晚熟
温度对不同种类臂尾轮虫生长与繁殖的影响
蚂蚁岛海域刺参浮游幼体发育过程研究
轮虫大规模培育技术研究进展
“逆天神偷”蛭形轮虫
晚熟脐橙映峡江
“逆天神偷”蛭形轮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