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老年人照料设施的走廊及其配套设计
2020-12-08邱毅梅
邱毅梅
(厦门佰地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福建厦门 361009)
0 引言
走廊的常规功能包括:正常通行、货物运输、短暂停留、紧急疏散。建筑设计上,走廊通常呈现的状态为满足规范要求的等宽度的狭长空间。对此,设计师们除了满足疏散宽度要求外,并未给予其它太多的关注。其实,由于老年人生理机能的普遍衰退,人体平衡感、反射神经灵敏度、肢体柔软性相应下降,导致动作迟缓,甚至有些动作难以完成的现实态势应引起设计师们高度关注。如果一味常规标准进行走廊设计,则无法满足实际需要,甚至产生安全隐患。因此,走廊设计成为老年人照料设施的关键要素不可忽视。
基于此,本文通过相关案例分析,结合老年人的行动实际需求,从走廊的多功能性、变异形式及双走廊的可行性等方面,探讨照料老年人类型建筑中走廊及其配套设施的设计思路,丰富基于老年人照料的走廊设计外延。
1 走廊的多功能性
走廊,在建筑设计规范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也称之为走道、过道、通道等。依据《住宅设计规范》[1](GB50096-2011)的术语解释,“第2.0.20走廊:住宅套外使用的水平通道”,即建筑物围护外墙范围内连接安全出口与各功能房间的水平交通空间。所以,走廊通常分为内廊和外廊。内廊为周边均用墙体或门窗围合的封闭走廊;外廊为一边或多边对室外开敞的走廊。
1.1 锻炼功能
相较于人的壮年阶段,老年人身体机能的各项指标都在衰退,包括:感知系统、运动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免疫能力等。大量在照料设施中接受服务的老年人,动作幅度逐步减少,应变能力变弱,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变差。基于这些原因,相当部分老人不便外出活动,特别是室外气候恶劣的时间段,活动范围以室内为主,走廊成为老年人日常活动和简单锻炼的主要场所。因此,应对老年人记忆力下降、方位感弱化的不利因素,将走廊设计为首尾相连的洄游走廊,老人沿任何方向行走,总能到达自己的居室,不会因为迷失方向而着急。同时,沿途还应设置一些可以停歇、可以与人交流的休息场所,让老人放心参与,乐于锻炼,从而增强身体活力。
图1为某新建养老院的二层平面图。其中,走廊长度达207m(图1中虚线示意),形成洄游走廊。同时,周边附设多处开敞空间(图1中圆圈处),包括2处服务站、2处休息区、2处开敞的电梯厅和1处通过玻璃门连接的室外平台。这些可以与人沟通交流的空间,均匀地分布在走廊上,便于老人行走一段距离后歇歇脚、聊聊天,量力而行,符合老年人身体特性和行为习惯。另外,洄游走廊周边还有几处可以随意进入的房间,包括:餐厅、健身房、视听影音室、多功能厅、书画室、培训教室等,以及可以俯瞰室外庭院和首层接待大厅的休息区,形成了走廊上多姿多彩的观景台,走走停停看看,给老人日常生活平添乐趣。
图1 某养老院的二层平面
值得注意的是,失能失智老人的活动区域应采用短洄游走廊,避免发生意外时不能及时救护。在失能失智老人的专用区域,可以使用一些旧家具、老照片营造出一条怀旧走廊,结合高水平的感官刺激,如听觉、视觉、嗅觉等,吸引老人参与活动,引导老人辨别环境,从而辅助治疗,减少乏味的游走。
1.2 社交功能
老人从自己的家来到照料设施后,原先熟悉的社会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被割裂,容易产生陌生感和孤独感,需要建立新的社会互动。生活在机构的老人因身体老化或者疾病,导致与他人建立关系的动机降低,常会有人际互动困难度增加问题,如退缩、被动、敌意、依赖和拒绝与照顾人员配合”[2]。
对此,可将走廊局部扩大,把易于产生社会互动的场所,如活动室、餐厅、休息区、运动器械区、电梯厅等公共空间,附设在走廊的扩大部分,采用开敞式设计。在这些区域开展团体活动,可以营造出小型社区的气氛,吸引路过的老人参加,既有助于促进老人之间的交流,建立融洽的关系,也有助于护理人员更加了解老人,方便有针对性地进行照料。开敞的场所方便护理人员观察到每个空间的情况,及时相互协助。此外,还可以采用阳光房、大凸窗等形式,将阳光引到室内,创造出老人愿意来、呆得住、爱参与的环境,从而激发老年人的生命活力。
对于性格内向的老年人,参与团体活动的意愿不强烈,更愿意独自活动,可选择坐在自己居室的门口,看着来来往往的人流,也是参与社会交往的一种方式。台湾双连养护中心在每一间老人居室门口,结合个性化装饰物展示台,布置了一个单人座位,满足这一类老人的需求(图2)。
图2 走廊上的单人座椅
1.3 展示功能
走廊在老年人照料设施中,还有另一种主要功能,即向参观考察者徐徐展开一幅生活画卷。所以,合理规划参观流线十分重要。周燕珉教授在《养老设施建筑设计详解1 》[3]中分析道,参观流线一般面向3类人群:入住前进行考察的客群、前来考察的领导和前来交流学习的业内人士。参观流线应较为固定,能让参观者便捷了解到养老设施的全貌,且又对老人的日常生活干扰较少。
(1)参观流线需让参观者能够通过短时间的观察,迅速了解该照料设施的大致情况,并产生良好的印象。走廊作为老人团体活动、个人锻炼、休息小憩的主要场所,在走廊以及附设的社交场所参加活动的老人,精神面貌较好。因此,走廊成为一个很好的日间活动展示面。
(2)合理设计出相对固定的参观流线。可以针对上述3种客群,设计出ABC不同的路径,并结合参观时长,设计不同的长度,分为短路径和长路径。短路径主要展示公共空间和样板间;长路径可以进一步了解老人的起居生活和运营管理情况等。
尽量减少对老人正常生活的干扰。老人的私密生活主要在居室内,参观流线尽量不要安排进入已经有人入住的居室。如果未设样板间,应设有一定的展示空间,用图片、视频等方式来介绍居室设施。在走廊等公共空间安排参观时,需要提醒参观者,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不应拍摄老人的正面照。此外,还需要为带儿童的考察者设计好儿童活动流线,避免儿童的吵闹影响老人休息。
2 合理附设护理站
2.1 护理站功能
一般指在养老设施老人居住楼层或组团内,供护理人员开展办公、管理事务和为老人提供日常餐饮等服务的空间[3]。老年人照料设施的护理站,不同于酒店的前台、医院的护士站或者写字楼的值班室,它不仅兼具上述3种形态的部分功能,如:接待、值班、紧急响应、分发、医用指导等,范围还有所扩大,需要为老人提供日常照看、餐饮服务、用餐用药记录、情绪疏导等服务。目前,常设置在面向失能失智老人照料设施的每一个楼层。
面向健康老人的机构,护理站可以结合走廊所附设的公共设施一并设置,提高亲和力。护理站尽量采用开敞式设计。
2.2 与走廊的公共设施结合设计
2.2.1与公共厨房结合设计
老年人长期居住在照料设施中,照料设施就是他们自己的家。在这里居家过日子,需要和原先的家一样轻松、安逸。如果突兀地出现护理站,容易让老人们联想起医院,从而带来不愉悦感受。厨房是住宅的基本功能空间之一,也是老人们最熟悉的场所,容易让老人们接受,借此更容易营造出家的氛围。公共厨房是附设在走廊的公共服务设施,将护理站与公共厨房结合设置,让护理站“隐形”在公共厨房里,是很好的处理方式。图3为一家失能失智老人照料中心的开敞公共厨房。开敞橱柜的设计相当宽大,可以完成备餐服务,同时也增加收纳空间,满足记录、分发、储藏等功能。
图3 护理站与公共厨房结合
2.2.2与公共浴室结合设计
公共浴室是老年人照料设施的重要功能组成部分。公共浴室的使用必须在护理人员的协助和看护下进行,在湿滑的场所,老年人更希望护理人员能关注到自己的安全。因此,将护理站与走廊边公共浴室的登记处结合设计,需要紧急增加人手时即可近距离协助。减少护理人员的工位,节约人力成本。
2.2.3与医疗区结合设计
大型的老年人照料设施,通常设有医疗室,聘请相关科室的医生轮流坐诊。每日常规的例行检查和健康指导,可以在走廊附设的开敞的医疗区进行。医疗区和护理站结合设计,方便医生科普健康常识,增加沟通交流,同步了解多数老人的需求。台湾双连养护中心便是将设置在二层的开敞医疗区、医疗室与护理站良好地结合。
2.3 走廊上设置开敞式护理站优点
2.3.1增加亲近感
采用开敞式设计,接待台的高度依据老年人平均身高和行为习惯,采用略低于正常桌面的高度,让老年人乐于靠近。老人和护理人员形成邻里、朋友的关系,对长期的生活协作大有裨益。开敞的空间可以促进语言沟通机会,减少距离障碍。护理人员可以不时走出来,与老人拉拉手,拍拍肩,让老人时刻觉得有人关注,提高安全感。
2.3.2视线无阻隔
视线设计在护理站是重要的一环。护理人员在护理站工作同时,还需要观察多处区域的情况,如公共走廊、楼电梯、开敞活动空间等,并关注老人们的状态,发生紧急事件要及时救援。因此,视线不能受到阻隔。以日本东京多摩市中泽老年设施[4]为例,在工作站的护理人员,必须同时观察餐厅、日式起居间、洋式起居间、洗漱台等4个区域情况,以便及时提供帮助。图4为其局部平面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开敞的空间无疑为照护视线的通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视线无法看护的区域可以采用转角增加镜面、监控智能设备等措施,保证观察范围的完整。
图4 东京多摩市中泽老年设施局部平面示意
3 走廊的室内环境
3.1 安全措施
(1)无障碍设计
常规的无障碍设计必须到位,主要位置两侧应设置连续扶手,高差处设轮椅坡道连接,高度2m范围内的突出物应有倒圆角等防触碰处理,在距地350mm范围内安装护墙板等。同时,在此处强调地面材质处理。首先,慎用地毯;其次,地面防滑安全程度应为高级。
(2)适宜的标识设计
老年人视力通常逐渐衰退,在照度充足的情况下,仍需要加大标识系统中文字和图案,以及开关和按键的尺寸。利用色彩和图案的设计以及适宜的标识尺度,对老年人进行方向引导和空间界定,让老人在走廊内活动更安心。图5为泰康之家粤园医养综合体项目所采用的地面标识。
(3)水平交通的走廊与垂直交通的连接点是电梯厅。电梯厅内设置多部电梯时,层门朝向应一致。若电梯层门采用面对面布置,老人在候梯时需要转身或回头以确认电梯状态,可能会出现扭伤甚至跌倒等意外事故[5]。
(4)开敞厨房应使用安全性能高的炉灶,确保老人或亲属加热简易食品时不会存在安全隐患。
3.2 环境营造
(1)自然环境有利于老年人身体机能的维持,减轻精神压力,改善睡眠障碍、减少无意识游走等行为,多晒太阳还可以预防和减轻抑郁症状。因此,在走廊中创造出一些与自然交融的条件十分重要,能够让老年人就近地感知四季、亲近自然、享受阳光,同时乐于参加社交活动。
在台北长庚医院附属护理中心,走廊的开窗形式多种。侧窗让老人们看到自然界的蓝天碧树红花和他人活动,减缓与社会产生疏离感。为了契合使用轮椅老人,采用了低窗台。图5为走廊的低窗台侧窗。
图5 走廊的低窗台侧窗
天窗所营造的走廊氛围更接近于室外,大自然能最大限度延伸到室内,让老人们在安全的前提下,体会到四季变化。图6为开设天窗的走廊。
图6 开设天窗的走廊
(2)老年人首先退化的感知能力是视觉和听觉。老人的视觉敏锐度下降,色彩分辨能力减弱,过于复杂的线条图案无法分辨;弱光环境下,物体识别能力下降。因此,应保证走廊内光线的充足,室内装饰上应采用暖色且饱和度高的色彩为宜。适当加大地面与墙面的色差,内墙面慎用大面积玻璃,地面铺装的纹样不宜复杂,色彩对比不宜过强,如图7的地面色彩及其简单纹样。
图7 地面标识及色彩、纹样
4 走廊的变异形式
如果有条件将走廊和组团的共享空间融为一体,即节省公摊,又能优化走廊的视觉感受。典型代表是“奥斯蒙(Osmund)”平面形式,即:所有居室的门都开向组团中间的公共空间,从而使平面布局紧凑,最大限度地减少走廊面积[6],如图8所示。其特点如下:
(1)小规模组团,有效缩短了老人从居室到达公共空间的距离。洄游走廊环绕公共区域,最大限度地激发了组团内居室老人参与度。
(2)公摊面积小。走廊的功能仍然存在,但面积纳入中央的共享空间,使共享空间更宽敞更舒适。
(3)将阳光引入建筑内部。设有露天内庭院,四周由透明玻璃墙围合,自然光可以直达进深较大的公共空间内部,从而获得良好的日照采光。同时,内庭院周边的走廊形成类室外空间,为老人提供了一处不受气候影响可以直接感受外部环境的场所。老人可以近距离观赏庭院的绿植和路过的鸟类,给老人的生活带来生机。
(4)缩短工作流线。护理人员到达共享空间,同样的工作时间段内可以同时观察多位老人的情况,工作流线从多点串连变成从中心向周边辐射的半径短距离,极大提高了服务效率。
(5)以公共厨房为主组织公共空间。将老人最熟悉的空间——厨房附设在主要走廊边上,有效营造了家的氛围,带动公共空间的活动。
类似的案例还有美国马萨诸塞州切尔西的伦纳德-弗洛伦斯生活中心[7]。该中心每层分为2个组团,有效缩小服务组团的规模;每个组团由洄游走廊组织出折尺型共享空间;用开敞的大阳台和落地窗替代露天内庭院,使部分走廊可以获得良好的日照采光和观览室外风景;而且,护理人员的工作流线更便捷;走廊附设的公共厨房仍然是公共空间的焦点。
在两个单元之间安排楼电梯、洗衣房等公共服务设施,方便集中管理和使用。平面示意图如图9所示。
图9 奥斯蒙组团案例二平面布局示意图
5 双疏散走廊案例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8](GB50016-2014)的2018版修订条文增加第5.5.13A条“建筑高度大于32m的老年人照料设施,宜在32m以上部分增设能连通老年人居室和公共活动场所的连廊,各层连廊应直接与疏散楼梯、安全出口或室外避难场地连通。”相对应的条文说明是:“建筑高度的增加会显著影响老年人照料设施内人员的疏散和外度的消防救援,对于建筑高度大于32m的老年人照料设施,要求在室内疏散走道满足人员安全疏散要求的情况下,在外墙部位再增设能连通老年人居室和公共活动场所的连廊,以提供更好的疏散、救援条件。”
双走廊的方式,一般的居住类建筑极少用。但是,参观台湾新北市双连安养中心后发现,该项目除首层外,老人居室的每一层,均设置双走廊。平面图如图10所示,实景照片如图11所示。这是未来设计老年人照料设施的一个值得借鉴的案例。
图10 双连安养中心双走廊平面
图11 双连安养中心后走廊实景
6 结语
走廊通常为分段式串起多种功能的综合性复合型水平交通空间。在老年人照料设施的设计中尤其要重视走廊的合理规划和精心设计。
(1)注重走廊多功能性的挖掘。洄游走廊让老人安心在走廊中锻炼、社交,走廊串连多处开敞空间,吸引老人参与活动,帮助老人重新建立起新的社会互动;
(2)合理规划参观路线,避免外来人员对老人日常生活的干扰和老人隐私的泄露;
(3)护理站的功能可以与多种公共设施结合设计,让护理站“隐形”在日常设施里,并以开敞的形式服务老年人;
(4)采用有效的手法和合理的材质营造走廊内的环境,对老年人心理健康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低窗台或天窗等构造能有效改善走廊的室内环境;
(5)积极探索走廊的多种形态和呈现形式,能更好地服务老年人,并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