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微时代高校思政教学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2020-12-08张文娟

山西青年 2020年5期
关键词:思政时代素养

张文娟

桂林理工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0

当前互联网的推荐使得我们迈入崭新的微时代,关于“微时代”的定义,学术界尚未作出统一的界定,但它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如依托微媒体、信息传播便捷、信息内容丰富而短小精悍等等。微时代正悄悄影响和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对传统高校思政教学理念和模式也提出新的挑战。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要认清所处的境地,明确微时代、微媒体、微教育等相关概念的内涵,创新高校思政课堂,突破面临的困境,迎接微时代带来的挑战,这将是高校思政教育走得更长、更远的必经之路。

一、微时代给高校思政课堂带来的挑战

(一)冲击传统思政教育模式

传统的思政教学大多是课堂教师讲解、课后布置任务,学生听讲、做着笔记和完成练习,教育环境纯粹单一。微时代带来了教学信息化,网络、PPT、手机等各种新技术和平台,教师可以将之运用于课堂,丰富了教学内容。学生在微时代依赖于新媒体获取相关知识,接收到的思政信息也远超出了教育者掌控范围之内,如果教师还是采用传统模式,将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影响教学质量。

(二)主流价值观引导难度增大

微时代下大学生接受的文化、价值观等更多元化,所处的网络环境是开放、自由的,海量的信息毫无征兆地在他们之间传播并影响,那些负面的、消极的社会思潮和舆论如病毒一样地扩散,使大学生的正确“三观”受到动摇。思政教育这门课程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培养高尚道德情操为目的,错误思潮对大学生的侵蚀无疑会加大教师对他们主流价值观引导的难度。

(三)削弱教师话语权

微时代下,思政教育者未必获得比学生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可能有更多的知识储备,教师讲解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此时学生对教师的依赖程度降低,有的学生甚至挑战教师权威,对教师的讲课毫不在意甚至嗤之以鼻。部分思政教育者对此并未做好相关的准备,话语权被削弱,无法跟上微时代思政教育的需求。

二、微时代高校思政课堂应对策略建议

微时代来势汹汹,作为思政教育者的我们不能避而不见,既要看到思政教育课堂的挑战和危机,也要抓住机遇创新教学,满足学生的信息需要,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笔者结合自身实践,总结以下几点对策。

(一)转变观念,勇应潮流

毋庸置疑,微时代的到来已使得整个思政教育环境发生了改变,思政工作者不仅要进行课本教学,也要传播主流文化、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提升学生媒介素养,如果自身不适应时代变化,不跟上微时代的步伐,将直接陷入教育困境。

基于此,教师应加强利用微媒体开展思政教育的积极主动性,加强“微学习”,增强运用微媒体创新课堂的意识。例如,有的高校思政教师就拥有自己课程的微博号、微信公众平台、微信群等等,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明确学生思政学习的需求,巧妙运用微媒体、微平台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力求使教育方式多样化。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推荐学生关注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的微信号、抖音号,下载学习强国、易班等手机客户端,主动分享时事热点和案例,引导学生关注正能量信息,积极去接收正确的价值观念,体现了微时代下思政教育者观念的转变和教学的创新。在微时代下,思政课堂仍要坚持明确的政治立场,树立教师话语权威信,明确自身传授给学生的是正确的价值取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要能遵循兼容并蓄,“存在即是合理”,微时代已经到来,教师应加强教育方法革新,构建新型的思政课堂,结合课程实际、深入研究,理解学生多元化的思想动态,通过对微媒体和微文化的包容,全方位地提升思政教学的针对性。

(二)形成线上、线下教育的合力

微时代下,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完全否认传统思政教育模式,而是应该要寻求二者的契合点,加强融合,以形成思政教育的合力。一方面在课堂上,教师应积极运用某些互动软件创新教学模式,吸引学生参与课堂的形式,丰富教学的内容。例如有的教师就不定时让学生利用雨课堂、课堂派等软件参与课堂,师生通过共同进入平台,运用随机点名、当堂测试、案例分析等环节,了解学生对思政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对课程的喜爱程度,通过课外资料的引入和课本理论的讲解,拓展了教材内容,拓宽了学生的政治视野,师生共用平台,扩大互动范围,有效实现了全员参与课堂,这种线上教学方式可以很好地借鉴和采用。

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后可通过微媒体与学生共享思政信息。在课堂结束后,教师往往会为学生布置任务,线上线下的项目都应该被重视。每堂课结束后,教师不一定就布置课后习题任务,利用微媒体与学生共享教育信息也将是不错的选择。微媒体作为新兴的信息载体,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通过在微媒体上分享信息并提出思考的方向,让学生将思想感悟在课堂上分享,更加贴近大学生的内心需求和学习乐趣。信息素养较高的教师,还可以专门开发班级思政学习的客户端或者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内容积极健康的时事热点和思政重点知识,宣传榜样的力量,让学生拥有符合自身学情的学习平台,营造了利于思政学习的“微环境”。

(三)提升师生的媒介素养

思政教育工作者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引路人,这支队伍的素养和能力水平依然是影响大学生素质高低的重要因素,在日新月异的微时代下更是如此。媒介素养是指认知、参与和使用媒介的能力,是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主体和受众必须要提高的一种能力,体现在正确利用网络平台表达合理观点、坚持正确的舆论方向等方面。作为思政教师,首先自身要端正立场,提升思政理论水平,才能对时事热点和思政信息保持高度的敏锐度,进而正确引导学生客观冷静地思考社会事件的背后。同时具备抵御不良信息的能力,对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等作出理性的判断和拒绝。思政教师必须有一定的时间去熟悉和运用平台,加强对微媒体的运营和管理,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只有高校思政工作者队伍提升了媒介素养,才能形成优秀思政教师的骨干力量。

在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方面,建议教室能够集中开展网络道德的专题讲座,或是开展相关的知识竞赛,规范学生在微时代下的文明行为,帮助他们对网络信息有清晰的辨识能力,营造和谐有序的舆论环境。也可以培养思政青年意见领袖,有效加强阵地意识。微时代下,教师的话语权受到一定的冲击,加强师生交流,培养高校优秀的青年意见领袖,与自身形成意见潮流的引领者,让他们勇于发声,勇于督促网络不以“传帮带”的作用,以此强化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和网络道德。

三、结语

微时代下“微媒体”、“微教育”、“微平台”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高校思政教育领域迎来了不容小觑的挑战和机遇,在各类信息参差不齐的情况下,思政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做思政教育的“弄潮儿”,通过线上、线下课堂创新思政教育模式,改变传统单一灌输的教学模式,紧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流方向,着力提高师生的媒介素养,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发挥高校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教学任务,最终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猜你喜欢

思政时代素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集合学习中的数学素养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强化家庭教育 提升家长素养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