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宇之上·家的情怀
——甘谷脊兽传承现状研究
2020-12-08
(西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一、基本概况分析
脊兽是中国古建筑屋脊上所安放的兽件。作为建筑构件,起初为保护屋脊的笨拙而使用,后来被逐步美化为各种动植物形象。作为建筑装饰,脊兽宏伟壮观、气魄雄伟,除此之外,脊兽还有着权力和地位的象征【1】。
在甘谷,人们将房脊上的植物花纹与动物纹合称为脊兽。甘谷脊兽在当地被大批使用于寺庙、道观、民用房屋和家族祠堂,房脊上的花草纹以及大门屋脊上的镇宅兽等都被称为脊兽。
(一)甘谷脊兽的制作工序和主要特征
1.制作工序
甘谷脊兽的制作过程基本上纯手工而为,包括选土、泡土、晒泥、制坯。在整个过程中,取土制泥方面须严格把关,筛选优质红土制泥,在此基础上,经过捏、塑、雕、刻、绘等手法刻制花纹,进行精密加工。成型后放至阴干,干后装至土砖窑进行高温煅烧再到出窑。在烧制过程中需不断渗水,加速凝固,出窑后需阴干,烧熟的脊兽呈青色,工艺再复杂些的琉璃脊兽经琉璃挂釉后需进行二次煅烧。
2.特征表现
一是就地取材。甘谷脊兽原料来源于本地丰厚的红壤土,取材容易,通过一系列较为复杂的流程制成原料。
二是纯粹手工。甘谷脊兽制作基本上是手工而为,百年来,脊兽工艺不断创新发展,但技艺流程依旧以传统的手工刻、镂、捏、塑、烧为主要加工手法。
三是内容丰厚。甘谷脊兽表现内容非常丰硕,不仅有奇幻的神话色彩,又有世俗的人世神态,脊兽作品活泼生动、生机勃勃【2】。
四是不断创新。甘谷脊兽在传承过程中不断融入新的元素,在制作过程中,脊兽制作者不拘泥于过去的造型艺术,根据实际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创新。
(二)甘谷脊兽现状分析
甘谷脊兽采取家庭作坊,手工生产和局部模型生产相结合的生产模式。走进永安村,制作脊兽的小作坊和烧制脊兽的土砖窑随处可见。
甘谷脊兽采用自产自烧自销的模式。从脊兽作品制作完成到联系买家销售,都是相对独立的,凭着多年来形成的良好信誉和成熟技艺,脊兽制作者都有各自固定的买家,脊兽作品畅销陕西、宁夏、青海、山东、西藏等地。
近年来,甘谷脊兽制作技艺已成为永安村人们赖以生存的支柱产业和致富途径。然而随着国家环保政策的贯彻落实和时代的变迁,传统的土砖窑烧制脊兽工艺排放出的浓烟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当地政府积极申报建设甘谷土桥子脊兽产业园。
二、甘谷脊兽传承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烧制工艺不利于生态环保。甘谷脊兽采用土砖窑烧制,从事脊兽制作的家家户户都有土砖窑,脊兽烧制过程中产生的煤烟、粉尘等造成污染环境。
(二)制作方法和水平参差不齐,缺乏评价标准。甘谷脊兽发展迅速,脊兽制作者颇多,制作水准不一,在传承过程中没有形成具体的评价标准。
(三)缺乏统一规划管理。甘谷脊兽没有统一的制作场所,缺乏先进的规划管理。
(四)思想观念较为保守。许多人已经习惯了老一辈流传下来的生产模式,不愿意尝试新的方式。
(五)政府缺乏有效保护。在提高甘谷脊兽文化知名度上所做工作不到位,缺乏对其人文价值的进一步挖掘,宣传力度不大。
(六)存在后继无人问题。甘谷脊兽现已传至第五代且人数极少,仍然以第四代传承人为主力军且偏向于中老年人。
三、甘谷脊兽传承的对策研究
(一)革新制作技术,引进先进技术。在甘谷脊兽制作过程中,依然采取着长久以来形成的工艺制作过程,人工投入成本高,在烧制过程中,采用原始的土砖窑烧制,产生污染之外,脊兽的火候和釉色也不好掌握,导致脊兽着色不均匀,影响脊兽的品质【3】。
(二)制定传承规则,明确传承要求。甘谷脊兽发展迅速,从事脊兽生产的人们也越来越多,但是没有传承要求,许多人看到了脊兽生产带来的经济效益,将其视为一种谋生之道,只是简单的学会了模仿制作,对脊兽没有深层次的理解。
(三)组织创作团队,创新脊兽作品。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以及脊兽传承人和参与脊兽制作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支持和配合,形成一支高质量的创作团队,对甘谷脊兽进行全面分析,不断创新脊兽作品,使其发展与时俱进。
(四)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多途径保护脊兽,对其生产过程进行真实、详细、全面的记录并进行传播。不断提升甘谷脊兽作品的社会影响力,提高脊兽作品的知名度,积极利用互联网思维营销,扩大脊兽产品销路,打造地域品牌,更好的传承甘谷脊兽。
(五)加大对后备人才的培养。通过广招学徒、家族式的传承途径,扩大甘谷脊兽传承人的数量,对其进行全面培养,形成一批高手艺的传承人队伍,有效缓解目前传承人较少的问题。
四、小结与讨论
甘谷脊兽在带动当地群众就近就业、居家就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就甘谷脊兽的传承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提出相关建议,为甘谷脊兽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其他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工艺传承和保护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