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网络文化多元性与核心价值观的构建研究
2020-12-08
(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中华文化历经五千年发展传承,积淀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滋养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血脉,奠定了华夏民族走向文明与复兴之路。但是,在全球网络技术发展的今天,文化的传播形态已然从线下平面时代逐渐过渡到新媒体网络时代。
一、新时代网络文化的意涵
美国早在20 世纪60 年代率先建立国际互联网,到了90 年代,才得以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中国于1986 年正式启动互联网技术项目研究,1994 年5 月正式与国际互联网对接,1995 年5 月全面向社会公众开放。至此,作为新生事物的互联网在中国迅猛发展,极大地改变着社会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同时,人们在精神上赖以寄托的文化,其存在形态上悄然发生了巨大变化,产生了网络文化。
(一)网络文化的内涵剖析
对于众说纷纭的网络文化,目前学术界的认知并没有统一的定论。然而,王瑞华认为“网络文化是指从网络上鉴别、存取和使用电子信息的能力。”[1]匡文波认为“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的一种崭新文化。”[2]张革华认为“网络文化是指以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要素。”[3]杨鹏则认为“网络文化是一种新型媒介文化,是人们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所进行的特殊方式的传播活动及其产物。”[4]归纳以上四位专家的观点,他们分别从两种视角剖析网络文化,一是居于网络角度看文化,重在从网络的技术特点出发,强调由于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而引起文化范式变迁;二是立足于文化角度看网络,突出考察文化的特性,指出各种网络信息都归咎于其文化属性而导致文化范式的转型。
从以上探析可知,网络文化仍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但又是独立形态的文化体系,它由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所构成,并以信息技术为物质基础,以信息传递为特征的一种新型文化实体,而网络物质层面的文化本身是不含裹精神意向性,若将网络文化简单地理解为物质文化就难免狭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化作为独立文化体系的新型文化形态,其形象也越来越丰满,独特的精神性和意向性呼之而出,文化信息传播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
总之,网络文化具有二元性,是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在网络空间形成的文化活动、文化方式、文化产品和文化观念的集合。[5]它既是网络时代人类传统道德文化等精神内容在网络空间的延伸扩展和多样化表达,又是基于网络信息技术基础上人类活动所创造的精神产品,是人们在互联网中学习工作、沟通交流、娱乐休闲等活动方式所反映的社会心理状态、价值选择、品德修养、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的总称。
(二)网络文化的分类
网络根源于物质世界,是网络文化存在的根基,是社会政治、经济、医疗、科技、教育等现实生活的反映。网络文化经网民使用各种资源进行网络传播,不同于网络政务、网络文学、网络经济、网络医疗、网络教育、网络娱乐等网络关系,网络文化关系是网民以特有的网络方式表达自己的生活情感和哲理,它区别于网外文化关系,是以特殊的单一文化形式而存在。目前主要有“网络客文化”和“网络微文化”两大类。
1.网络客文化。网络客文化是网络新媒体时代,随着网络传媒新工具、新渠道的开发而产生的新兴虚拟文化,是具有独特个性、交互性、即时性、开放性和合作性的文化。目前新媒体领域里涌现出来的以播客、博客、维客、红客、黑客、晒客、试客、换客等名称表现的各种网络客文化形式,这些客元素共同构成网络客文化的整体。
2.网络微文化。网络微文化是随着信息时代社会生活的快节奏和信息传递即时性背景下产生的,它是民生文化的一种形式,表现为微电影、微信、微支付、微公益、微博、微表情和微整容等等。微文化虽然是微言文化、微行文化、微民文化和微妙文化,具有去中心化、分工化、碎片化等特征,它具有网络积聚能量的特殊作用,能把属于微不足道的个体“微力量”汇集起来,形成数量惊人的“超力量”,不经意间就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目前微文化正悄无声息的在我们身边大行其道,这为新时代网络媒体开辟崭新的广阔前景和发展方向。
二、新时代网络文化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新时代网络发展是超国家、超民族、超阶级的,网络文化利弊共存,一方面开启民智、传播文明,另一方面衍生文化垃圾、制造蒙昧盲从。在网络文化历史演进的当下,大有全民参与的态势,但也面临严峻挑战。
(一)新时代我国网络文化建设发展的现状
1.网络文化日益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中国作为文化大国,在传统社会发展中,一元主流核心价值观贯穿始终,但在网络介入人们的生活之后,人们的价值观念由以往绝对单一逐渐向多元化转变,并日益向多元化态势发展。网络创作主体身份各具特色,传播途径通过网络医疗服务、网络电影文学、网络生产生活服务、网络娱乐游戏、网络直播和网络社交等新颖渠道进行,传播内容良莠不齐,值得警惕的是网络践行消费至上、娱乐至死的物欲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价值观愈演愈烈,思想政治上宣扬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多样化社会思潮轮番上演。近些年网络直播作为全新网络文化的兴起,很快风靡全国,并且催生出了一个巨大的产业。
2.网络文化日益呈现产业化发展态势。网络文化的发展正朝着商业性方向迈进,不论是网络文学还是网络游戏,亦或是电影与直播,都要有专门的文化公司参与其中进行产业运作,尤其是网络游戏方面,更是需要专业的网络公司投入巨资进行开发和推广。因此,产业化发展是网络文化的必经之路,各种微博账号、公众号的经营管理,都需要实现产业化,投入资本运作,才能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条,网络文化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展条件,具备更强大的发展后劲。
3.网络文化日益呈现生活化发展态势。网络文化发展初期,涉及生活性的内容较少,很多内容都是脱离普通人的生活。但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近些年越来越多“接地气”的网络生活消费、淘宝购物和生活缴费等节目内容的出现,让网络文化更加生活化。在日益兴起的网络直播中,就出现做饭、种菜、木工等“接地气”的直播内容,网络银行业务中的存款、取款、贷款和转移支付等,极大地满足了网络参与人的各种生活便利与需求。
(二)新时代我国网络文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1.网络文化多元性构成对主流意识形态主体地位的挑战。新时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道德风尚发挥统领作用,占据中华文化核心主导地位,并构成中国文化的根基。但网络文化内容的多元性、视野的广阔性和空间的无限性,导致信息泛滥,削弱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和领导权。网络负面消息所建构起来的不安全、不稳定舆论环境,深刻影响着青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降低了网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度,尤其是高效便捷的微博、微信去中心化、去权威化等自媒体的兴起,人们通过形式跳跃式的短小信息不拘泥传统,无常态思维,自由、随性表达自己的情绪,促使网络信息传播碎片化、个体化和多元化。这种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潮极易导致人们精神上的失落感,主流意识形态倡导的主流文化稳定性与安全性就受到挑战和消融。网络文化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融入主流文化当中并得到广泛认可,由此得以造就网络文化的成熟形态。因此,理顺主流文化与网络文化的关系,就必须在网络文化中弘扬传统文化、传播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这依然成为新时代网络文化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
2.西方强权文化渗透构成对青年主流核心价值观的挑战。在全球化起伏演进的现实潮流下,世界范围内的不同民族文化国际交流互鉴中,传统与现代、矛盾与分歧是不可避免的。有些西方政客借助于语言和技术优势,利用其网站多、互联网英文信息占绝对优势的背景下,推行其强势文化和价值观念,大肆渗透所谓的普世价值观念,标榜其政治模式,鼓噪推销新自由主义人性自私论、私有制永恒论和市场万能论,宣扬自由化、私有化和市场化等资产阶级政策主张,以实现其反社会主义、反公有制、反国家干预的图谋,[6]进而误导青年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扭曲法纪观和错位道德观。网络文化作为多元的文化体系,具有多重价值评判标准,特别在强权文化渗透面前,必须坚定夯实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流或主导地位,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提升文化软实力,抵御“西化”的冲击和挑战。
3.网络道德失范和民族意识泛化构成对社会秩序的挑战。由于网络的低门槛,人人参与,网民在网络上可以自由无限畅游,其行为可以任性扩张,网络又具有开放性和自由性等特点。因此,有些人是非观念混淆不清,网络“恶搞”,传播极具个人主义色彩的不良信息,造成严重信息污染,网络中的精神垃圾对于鉴别能力不强的青少年,极易产生思想道德观念混乱,从而削弱思想防范意识,导致心灵脱变,心态扭曲。由于网络的实时性和匿名性等特点,网络赌博诈骗、低俗表演气焰嚣张,网络暴力犯罪、网络恐怖主义屡禁不止,这些道德法律底线失守的行为,不利于社会公序良俗的养成,对稳定社会秩序构成极大的危害。有些攻击政府、反社会人士在国家政治和民族意识上,宣扬无政府主义思想,制造网络谩骂、造谣,丑化官员形象时有发生。在意识形态领域鼓噪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西方自由主义,煽动民族仇恨,离间民族关系,宣扬民粹主义,时常挑唆宗教矛盾,造成民族团结观念的淡泊泛化,企图扭曲和瓦解青年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挑战民族国家政府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4.网络文本可复制性构成对知识产权和创新体系的挑战。由于网络的虚拟性、文本的可复制性和传播的无限性,网络发布海量免费的音乐、书籍、论文杂志等知识科技成果,人们只要凭借搜索软件,开展网络链接,就能获取自己想要的任何资料。这种数字化网络信息技术,使得人们应用“复制”与“粘贴”便捷工具,就轻而易举得到他人精神劳动的成果,造成严重侵犯知识产权和学术危机,严重影响文化发展和学术创新。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如果青年人对网络产生严重的依赖性,就会使他们丧失思想的独立性,产生思维固化,养成惰性,创造激情衰退,历史感淡薄,缺乏创新性,无心向学。在社会生活网络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知识成果的原创者切身利益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损害和侵犯。因此,法律意义上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创新将受到极大挑战。
三、新时代促进网络文化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路径选择
网络文化是人和信息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文化行为,新时代下坚持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把握网络文化价值多向度引导功能,实现价值增值,从而推动网络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新时代网络文化技术研究开发,拓宽网络文化市场发展空间
网络文化代表着一种新兴文化的发展趋势,新时代为拓宽网络文化市场空间,必须大力加强技术研究与开发水平。一是跟踪国际网络文化发展的技术前沿,研发新一代电脑手机芯片、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和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平台等先进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数字技术,把我国文化信息技术装备提升到新水平;二是加大网络监督与控制软件技术的攻关和开发力度,建立超强的“防火墙”、“杀毒软件”等应用工具,确保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重要网站免遭黑客病毒的侵袭与攻击,捍卫网络优秀文化成果的可持续传播能力;三是扩大中文域名网站和自主服务器建设,拓宽布点,以市场为依托,生产传播融知识性、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和娱乐性为一体的网络优秀文化产品,改进传播手段,丰富传播方式,用优秀传统文化、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等主流意识形态占领网络文化阵地;四是加强网络文化发展的总体战略布局,制定网络文化发展中长期规划,完善多元化投资,改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东部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地区、城市向农村地区扩展,培育提高网络文化产业化、国际化和专业化水平,拓宽网络服务空间和受众面。
(二)强化新时代主流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提升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网络作为开放自由的平台,其传播内容是有底线的。人们不能因为网络的点击率、关注度或利润率,制造噱头吸引眼球,那是无价值的资源浪费。因此,新时代要以中华优秀文化为基础,增强文化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艺术馆的数字化水平,塑造具有中国气派、品位高雅、反映新时代精神面貌的网络文化品牌。一要引导互联网企业积极开发提升青少年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的绿色软件,突出核心价值观导向功能,把主流意识形态文化与各种网络文化载体相结合,营造清新健康的网络生态;二要加强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地位,充分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代热点的结合点,提高时代性对话能力和言语表现力,增强说服力与凝聚力,提高引导力与实效性,防止“失语”“失踪”“失声”;三要深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究阐析,充分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在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和学术体系等方面体现中国特色,增强马克思主义认同感;四要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通过多样化路径,建立星罗棋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网站,转变宣传与普及服务方式,在互联网传播中,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强大思想优势,并占据意识形态制高点。
(三)健全新时代网络道德制度化教育机制,引导树立正确道德法律意识
网络文化是一个信息庞杂的舆论场,其主流是好的,代表着文化发展的方向,但网络时常也充斥着各种非理性的极端化思维和情绪化表达,散布虚假信息和网络谣言,诱导反人类道德的低俗审美趣味,萌生各种违法犯罪等极端行为,因此,必须健全新时代网络道德制度化教育机制,引导树立正确的道德法律意识。一是从网络源头上加强治理。建立由政府主导,行业协会组织构建网络道德顶层设计,健全网络信用承诺联盟和道德公约,形成完善的网络使用者、开发者和管理者共同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开展良性互动协调配合机制,以维护正常网络伦理秩序。二是从家庭亲情上施加引导。父母要关爱关注青春期的孩子,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直面坦荡交流沟通,培养孩子多样化的兴趣爱好,给予孩子正确价值观指引,帮助形成健全的人格。三是从学校层面上正面教育。学校利用网络文化课加强教育,培育学生网络文化素养,积极倡导青年学生浏览权威网站,充分应用网络+文化的模式,开展“慕课”“微课”“网络公开课”等网络平台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四是从青年情趣上加以自律。教育学生一分为二的看待网络文化,严以律己,趋利避害,自觉抵制消极思想文化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把网络作为拓宽学习的渠道,增加知识面,形成自主网络学习习惯。
(四)深化新时代网络文化国际交流合作,建构人类网络文化命运共同体
为顺应网络文化发展的时代潮流,维护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各国之间开展网络技术标准、规则运行、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治理模式等全方位沟通合作,建立信任协商有效机制,形成造福世界的“天网”。一要立足中国,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对于传统中国文化,留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加强文化典籍整理和出版工作,实施国家重大自然文化遗产地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程,推进文化典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数字化,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二要借鉴国外,理性对待外来文化。对待西方外来文化,既不能全盘接收,又不能全盘否定,对于宣传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粹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应当给予坚决的批判和抵制;对于不同国家民族创造真善美的文化精品,那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理当借鉴吸收。只有开展不同文明文化间国际互鉴交流合作,才能构建人类网络文化命运共同体。三要搭建国际网络文化高端交流平台。通过国际文化组织主导搭台,定期开展网络文化交流,展示网络文化最新成就。利用国际卫星网和互联网,向世界各国输送功能强大的讯号信息,讲述当代中国好故事,传播最美中国好声音,传授精彩中国好经验,展示亮丽中国好形象,提升中国网络文化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