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教化”思想于高职院校礼仪教育的价值探讨
2020-12-08肖向敏李秋玲
肖向敏 李秋玲
(周口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省周口市 466000)
价值的回归
礼乐反映了上古时代的天道观与哲学观。“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礼记·乐记》)。这里的“乐”代表着天地之间的和谐,因为和谐天地才能包纳万物化育生灵。“礼”代表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秩序,有了秩序,万物才有所区别,各归其位。“礼”和“乐”体现了自然万物最基本的规律,正如《礼记·乐记》中所述“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人道亦如天道,对自然规律的遵循讲求适可有度,所谓“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礼记·乐记》)。在礼乐文明兴盛时期,周朝的教育体系都必须依理而行,也备受孔子的推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大力弘扬奋斗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科学精神,形成有中国特色的职业精神、文明精神。礼乐的教育能够引发人加强对自我的要求。通过礼乐教育能够对人进行后天教化,帮助人的内心向善。
感以礼乐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礼仪教育非常注重礼仪规范的学习,但是忽视了“乐”,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一个人内心受到外部的刺激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所以在对礼仪教育开展时,通过社交的方式,能够帮助人内心得到情感上的共鸣,也可以保证秩序的和谐,使得一个人的技术达到巅峰水平,在高职院校礼仪教育中必须要积极融入李禾乐的英语教育,从而增强学生内心的审美品质。
明以教化
赋予某种强制意味的礼仪规范以意义。教化是指教育和感化,通过言传身教使学生的内心得到不断改变。礼乐最核心的关键就是将道德有机形式联结起来,呈现出独特的运动规律。高职院校礼仪教育中,通过礼乐教育也能够真正向学生传授深刻的思想品质,与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相互生成。通过礼乐教化转变为道德教化,能够提高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并且增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思想认知,依附于某种强制意味的礼仪规范,目前在现代人所受到的教育中只有将过去与现在融为一体,才能够展现出礼的本质。礼仪教育是对礼仪规范的一种模仿。教育者只有不断修炼自己,才能够扩充自己对礼乐知识的认知程度。在礼乐教育中,也需要受教育者内心有一定的积累,对礼乐文化进行深入的理解,从而构建起教育者自身对礼乐的理解与运用。
运用模仿与榜样来呼唤受教育者的至上目标。一方面要加强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积累,使他们能够合乎道德论证通过这些生动形象的案例,来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更好促进工匠精神的全面开展。另一方面要积极向学生传递现代工匠的典范精神,例如,对感动中国中的榜样人物进行介绍,使得传统与当代的礼乐思想相结合,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工匠精神的作用,从而模仿,帮助学生的行为得到合理增强。
为此,在开展礼乐教育中,教师必须要正确认识家国情怀的重要性,围绕民族精神进行开放式融合式的教育训练,立足全球化背景,让学生正确把握热爱祖国与热爱世界的关系,促使学生的情感认知得到升华,让学生形成理性开放自觉的爱国情操,不仅能够有效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而且也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礼乐教育体系中,更应该围绕着民族精神。使学生正确处理国内与国际,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的京剧书法等国粹,使学生运用现代科技,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
在实践中润物无声式的感悟。礼乐教化的宗旨是寻求和谐社会与和谐人性。礼乐本身就属于一种交流方式,所以要积极促使受教育者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加强自己内心的思考与感悟,确保教育的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更注重个体的利益,而对集体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并不关心,这样也就使得社会集体发展受到阻碍。在开展小学德育教育中,通过融入礼乐教育,能够使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观念,让学生明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精忠报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从而形成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使爱国主义教育得到有效延续,养成良好的国家认同感。爱国是每一位社会公民都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也是应履行的义务。在现代社会中,学生必须要正确把握公民与国家的关系,自觉维护国家安全和繁荣,在校园内通过弘扬家国情怀,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文化归属感,增强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促使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对小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的培育,也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认同感。
传统的礼乐教育凝聚着深厚的中华,民族精神,而且在历史上一脉相承,是中华民族永远不变的信念,也是我们要真正弘扬的精髓在新时期,高职院校开展礼乐教育时,更应该积极融入礼乐教化的思想内涵,将传统的思想道德与现代思想价值观念有效融合,使得礼乐教化在新时代中发挥全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