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面依法治国背景探析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
2020-12-08刘晓
刘晓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2)
从相关数据结果中可知:仅有44.5%的大学生愿意选择遵守法律要求。这表明,当代大学生的法治素养仍处于较低的水平线上。作为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应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上重视大学生的法治教育,从而确保他们能在步入社会后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由此构建法治社会。
一、基于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的重要性
(一)宣传法治精神
法治素养基本上可判定为我国公民所具备的法律认知能力与法律思维、法律信仰等。我国所制定的法律管理制度皆符合社会主义国家发展要求。因此,应督促每个公民认真履行法律职责,并始终维护我国法律法规的崇高地位,努力成为一个法治坚守者。而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针对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加以重视,有利于强化法治精神的宣传效果。若能借助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开展法治宣传活动,可增加活动的有效性。因此,相关部门应以大学生为载体向社会大众传递正确的法治知识,由此提高全社会法治认知水平。
(二)促进全面发展
当代社会与国家的发展,青年将成为核心因素。据此,我国在构建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时应以大学生为主体。同时,在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时还可实现他们的全方位发展,进而贴合当前教育教学理念。
二、基于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的策略
(一)加强法治教育建设
大学作为普通大学生步入社会前的重要受教场所,许多大学生所具备的职业素质与法治意识都与大学教育有关。因此,在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的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法治教育建设,确保大学生能从学校所开展的法治教育活动中形成良好的法治观念,促使他们在后续个人成长中能按照法律规定规范自身行为。
首先,高等院校在新生入学之际,应在军训阶段融入法治教育内容,确保每个大学生在具备较强的身体素质的基础上拥有正确的法治思维。
其次,教师或学校管理者应定期组织学生外出参加法治教育实践活动,增加大学生对违法犯罪活动及我国量刑等方面的认知度,也可直接邀请律师等专业人士到校内开展讲座,由此激起学生对法律制度的关注度。
最后,教师在法治教育中应采用灵活性较强的教学手段,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从课堂上产生良好的思想觉悟。同时,教师也可在法治教学中设立“法庭模拟活动”,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加深对法治内容的理解。
(二)开设专项法学课程
当代大学生之所以缺乏法制观念,一方面源于教师教学模式不适合新时代学生的思维变化规律。另一方面在于有关法治教育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因此,高校需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设专项法学课程,除了要保证法学院的学生具备较强的法治意识外,还应促使普通大学生也能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最终提高整体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具体方法如下:
修订原有法治教材。现今在大多数高校中都设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但从调研结果中发现,有57%的学生认为此课程对自身法治素养的提升实效性不大。因此,教研部应针对学生的思想规律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并结合教材内容指导教师采取多元化教学模式讲解课程,包括案例教学法、引导式教学法等,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法治教育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优化课程课时,从调查结果中知晓:有38%的大学生认为法治课程的开设时间较短,无法发挥出真正的法治教育作用。故而高校应及时调整课时安排方案,至少应超过30 课时,必要时可将法治课程设为必修课,以此提高学生的重视度。
开设线上法治课程。由于许多学生在网络上的关注比实体课堂更多。所以,教师也可借助网络平台进行教学。
(三)打造优质法治环境
1.校园环境
大学生相比别的年级的学生空闲时间较长,但停留在校园里的时间也较多,因此学校应积极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法治校园氛围,以便在长期熏陶下逐渐提高自身法治素养,经过四年或五年时间的经历,可在步入社会后体现出高法治觉悟。同时,高校方面也应重视法治教育师资团队的建设,作为大学生的引导者,他们在无法明辨法治是非时常以教师的行为与观点为依据。一旦教师自身行为不端将对学生带来影响。
2.网络环境
我国截止2019 年网民规模已突破8.54 亿人,其中学生占据大比例。他们除了愿意在网络平台上看电影、打游戏外,还常观看直播等互动类节目。因此学校需对学生的用网行为加以约束。如针对部分有些信息进行加密,或对其发布的言论进行筛选、审查等。
综上所述,培养当代大学生法治素养是目前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核心基础。因此,相关部门应联合各高校从加强法治教育、开设法学课程、打造优质法治环境等方面着手,以此提高大学生的法治素养,从为个人及国家的良性发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