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020-12-08覃静雪
覃静雪
(贵港市港南区第一初级中学,广西 贵港 537100)
俗话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所谓兴趣,是指人们对于某种事物或者爱好进行积极探究的一种心理活动,可以推动人们更投入地研究到目标事物当中。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兴趣能够直接推进其内在动力,并且可以减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压力,以达到提高学习效率、间接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由此可知,兴趣在教学活动中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而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如何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自主参与到语文课程的学习中,成为了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那么,如何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帮助,则是本文探讨的重要内容。在此,笔者就过往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要点。
一、明确学习目的,体验学生乐趣
初中语文由于涉及的知识比较丰富,许多学生在刚开始接触的时候都会因为好奇心而产生学习兴趣,此时学生在学习时的积极性都较高,能够主动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但是,当学生对语文知识的了解内容逐渐加深时,好奇心就会逐渐消失,并且在涉及到难题或者繁琐的课程时,更会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容易在上课中产生枯燥、怠慢等不良情绪,例如在语文课堂中不认真听课、提不起精神、课后作业完成度不高等,而这些都是学习兴趣逐渐减弱的表现。因此,初中语文老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同时,需要让学生了解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让他们明确学习的目的,在端正学习态度后才能更好地培养学习兴趣。首先,在教学内容上,应该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经历和感受,了解学习语文的意义。语文知识涉及多面知识,可以应用到许多领域中,也是日常中可以应用到人际交往活动中的一种工具。特别是在现代信息化社会,语文贯穿着我们的生活,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语文对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产生的意义,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并寻找学习语文的乐趣。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主动性
在教学活动中,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及愉悦的教学氛围能够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特别是针对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中,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新时期学生的特点,找出针对性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还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真正融入到语文课堂的教学中。首先,需要构建愉快的课堂氛围。我们都知道,枯燥的课堂氛围会极大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而想要更好的活跃课堂氛围,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则需要教师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在学习中,教师应当多鼓励学生,肯定学生付出的努力,并且积极寻找每位学生的闪光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发挥他们在课堂中的创新能力。此外,教师在与学生进行沟通的过程中,还需要建立正常的情感沟通渠道。初中生多处于叛逆阶段,与老师之间的情感联系能够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成绩。因此,教师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应多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建立对初中语文的兴趣力,同时还能实现教和学的和谐统一。
三、优化作业设计,激发学习兴趣
作业是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复习课堂上的内容,巩固已学到的知识,还能丰富其知识储备,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对于作业的设计模式往往过于单一,仍停留在传统模式中,为学生布置大量枯燥且繁重的作业,这也是导致学生对学课兴趣下降的重要原因。因此,语文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作业设计模式,在课后作业中设置一些趣味性的内容。例如,在学习《散步》一课后,教师可以回家要求学生陪家长散步,并将散步中的趣事或者交谈内容记录下来,作为课后作业。这样不仅达到了布置作业的目的,还可以避免学生进行枯燥的写作,让学生学会将自身的生活经历放入语文写作中,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此外,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自行设计作业,教师可提供辅助调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初中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兴趣是教学有效性的保障,也是推动学生不断自主学习的动力,学生一旦对初中语文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不会出现枯燥、烦闷的不良情绪,并且还会感觉到学习语文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但是,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兴趣并非朝夕之间便可达到的,但只要我们根据教学内容,正视学生的实际,从语文教育的特点出发,积极探索教学捷径,努力发掘有利因素,就一定能有效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兴趣,为教学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