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软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2020-12-08刘宁
刘 宁
(哈尔滨远东理工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
互联网+时代,给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固守常规,仅凭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很难顺应时代的发展。我们必须要紧紧依托互联网+这一便捷、高效的媒介,做好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实践调查我们发现,现在大学生手机的普及率达到了100%。手机已经成为了学生学习与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手机去浏览网页,查找资料,沟通交友,手机在学生中起到的作用是无穷大的。我们也可以以手机为载体,通过这一有效载体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样沟通也更加容易深入学生的内心,方式也更加贴近学生,凸显实效性与时效性。
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分析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正处于一个“瓶颈期”。思想政治教育相对而言内容不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枯燥无味。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也比较单一,学生也都是听听讲座,写写论文,没有真正地落到实处。互联网时代的冲击,给思政教育模式带来了一股春风。我们不应该拘泥于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而是应该以学生感兴趣的APP为切入点,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思政渗透。这样也使思政教育模式打破地域,空间,时间的限制,开展“无界化”思政育人新模式。APP这种方式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与认可。
基于这种信息化大背景,一些学校开始自主研发适合于本校学生的校园APP,xx院系APP。可以通过APP发布一些校园资讯,新闻报道,时事新闻,学习之窗等等。最大限度的拓宽学生的视野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校园APP经过管理员的审核,相较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内容更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而且可能更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构建专业思政APP软件创新研究
通过调查我们不难发现,现在的大学生都是00后。00后的年龄特点就是接受新生事物比较快,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他们更愿意去主动探索。所以,APP的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APP不应该是传统模式的文字版资料,更应该是学生前行路上的“指明灯”,指引学生前进的动力与方向。APP的内容可以按照需要自主设定,这比微博,论坛等公众平台更加的具有针对性与指向性。我们可以将APP作为一种文化与教育的重要载体。将校园咨询,学生风采,思想动态以及社会资讯有机的呈现在网络平台之上。我们要把校园APP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利用这一高效、便捷的沟通平台,提高学生的政治敏锐度。
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利用这一有效的媒介,与学生展开课上课下的“无限畅聊”。APP不仅仅是一个网页,可以去浏览新闻资讯。它更是我们互动的“服务小助手”。当大学生在课上遇到某些难以理解的问题,课下可以随时与老师进行互动交流。这种方式无疑可以促进师生间的交流和合作,也能让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以便于更好的做好一对一的线上辅导。基于APP软件的多元化,我们可以设置不同的栏目,以便于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下面我就从阅读性、实时性、交互性、学习性四个方面加以详细阐述。
阅读性。首先,我们可以把一些经典的思政类著作“电子上架”。帮助学生筛选一些著名的思政法典,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意识。比如说《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经典著作选读》《社会学视野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个性道德教育中的社会心理学问题》《比较与创新:中西德育方法比较》等等。
实时性。思政教育应该注重其时效性。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把最前沿的理论内容传达给学生。新闻,讲究的就是“新鲜”。要保证新闻内容的时效性。我们思政教师应该在校园APP上进行每天时事推送,给予高校大学生最新的“思政大餐”。引导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思政教育渗透,将“思政育人”功能真正的落实到位。
交互性。我们应该合理的运用APP的所有功能,将师生间的沟通有效的延展到课下。我们可以通过APP的聊天功能,与学生进行“无界化”交流。网络的虚拟性,可以让学生敞开心扉,愿意在平台中倾诉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老师也可以通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的解决大学生的个性化问题。显然,这要比一场思政讲座要有效得多。这种方式也更容易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学习性。我们可以借鉴国内外双一流大学慕课(MOOCS)的先进经验,将思政课的教学资源上传到APP平台上。方便学生24小时反复学习与收看。我们可以在课前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吸引学生去搜集资料,有效地完成课前预习工作。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后,我们也可以将作业留到APP平台,方便学生在网络上作答。这样,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也会更强,对于思政课的理解就更加的深刻了。
综上所述,APP软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我们要在互联网+的信息化大背景下,积极发挥APP软件的优势地位,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