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微时代”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20-12-08

时代人物 2020年35期
关键词:微时代常态思政

李 铄

(安徽审计职业学院 安徽合肥 230601)

当今社会,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发展,移动媒体将进入加速发展新阶段[1],人们都处在一个快节奏、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多种形式的短篇幅的信息传播方式,例如微信、微视频、微博、APP手机客户端等逐渐成为主流的媒介工具,社会大众自觉或不自觉地都步入了“微时代”。大学生群体,存在心理可塑性强、接受新事物快、群体模仿性攀比性突出等鲜明的群体特征,因此“微时代”就尤其对该群体的社会心理产生了明显的变化反应。这些变化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学习等方式,并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思想。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的大学生们的学习、生活和心理认知都受到了不小的冲击,这其中主流是正向正能的,但也存在一定负向负能的,必须引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2]。当前我国的疫情防控已经进入常态化,全国各地高校教育教学活动逐渐恢复正轨,此时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要审时度势,抓住文化引导“牛鼻子”,下好思政课程“先手棋”,打赢课程思政“主动仗”,结合防控新形势,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疫情防控过程中彰显的制度优势、文化自信,正确把握新时代赋予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微时代”疫情防控常态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疫情防控常态化”是我国疫情防控工作的新起点,高校的思政教师要科学理性地引导大学生们认清这个“常态化”的基本内涵,向他们解释清楚:一是经过之前的全民战“疫”,我国“非常态化”疫情防控已经告一段落;二是“常态化”意味着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面对国际疫情陆续输入的风险和国内疫情可能出现反弹的不确定性因素,我们的疫情防控工作还要坚持相当的一段时间,作为大学生群体,必须坚定“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

“微时代”疫情防控常态化使得思政教育线上阵地争夺更为激烈。“微时代”信息传播具有瞬时性、碎片化、矩阵化、裂变性、爆炸性等鲜明特点,容易形成对大学生群体的“引流”和“吸粉”,大学生在参与信息制造和信息互动中寻求自我存在感的同时更有可能不加甄别地去接受错误思想。同时,内容的碎片化导致大学生接受信息与教育者所传输的信息不同,甚至经常发生南辕北辙的情况,这时常引起年轻人的困惑和迷茫。在疫情防控这种重大事件面前,一些居心不良者常常以“两微一端”为平台,针对疫情或断章取义、或夸大曲解,更有甚者则刻意地造谣传谣,混淆视听。这些不真实、不负责、不健康的信息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网络生态环境的健康。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如果教育者不掌控话语权的引领,那就会出现“西风压倒东风”的现象,影响教育阵地。

“微时代”疫情防控常态化使得思政教育运用新媒体新技术的要求更为紧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3]。当今大学生成长于数字信息时代,习惯于互联网生活。当前及今后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想被学生积极接受,也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等传播方式和手段,加强“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载体建设,强化学生网上互动社区和“两微一端”建设,运用大学生熟悉并认可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微时代”疫情防控常态化使得思政教育理论教育和实践检验结合的必要性更为凸显。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青年学生:“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4]。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理论问题,但归根结底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学生个体的行为指征,是衡量该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的“试金石”。在这场严峻的抗击疫情阻击战中,很多大学生用最美“逆行”践行着“青春无悔,抗疫有我”的誓言,展现出了当代青年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微时代”疫情防控常态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

“微时代”疫情防控常态化为思政教育带来了鲜活的时代例证。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各地高校有步骤、分阶段将抗击疫情作为大学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大课堂,通过形式丰富的线上活动,凝聚学生的家国情怀,强化制度自信和抗击疫情的理性认同。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下,高校可增加抗击疫情的案例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历史与现实、个人与社会、国家与世界三个维度,认识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强大精神力量。同时,坚定信心,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大学生的青春风貌。

“微时代”疫情防控常态化为思政教育拉近了师生之间的交往距离。当代大学生多为“指尖一族”,通过“微时代”的互动式交流,直接降低师生传统交流的时空和心理“门槛”,有效改善了学生群体的交流体验,提高了学生与老师交流的频次、效率和热情,师生关系变得融洽。疫情防控常态化现实下,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微信、微博、QQ、微信群、公众号、小程序等媒介与老师互动交流,可以在网络空间、平台、载体中展开热点问题的讨论,老师也将真实正确的信息和积极向上的情绪及时互动传递给学生。

“微时代”疫情防控常态化为思政教育实现“大思政”的转变提供了有益尝试。疫情是一本教科书,教会了我们如何更好生活,也教会了我们面对重大灾难的自信和勇气。思政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青年学生作为活生生的社会人群体,校园教学不只局限于思政课堂学习,社会生活也不只局限于校园生活[5]。对大学生开展思政教育不应该只是思政课老师的职责,而应由全社会共同担起这个重大职责。因此,要运用“微时代”的“微工具”充分发掘和运用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大学生生活学习全过程和各环节,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向“大思政”的改革方向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微时代”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建议

因势而新,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微时代”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是客观存在的现实环境[6]。“微时代”的大学生特点要求我们必须创新教育理念,与时俱进。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我们要结合疫情防控的形势创新观念、丰富载体,利用好各种资源和要素,全面融入学校的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和生活思政,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广大思政老师只有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牢固树立信息教育管理的观念,才可能用学生熟悉、喜欢的语言体系、授课方法使得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因事而化,不断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内涵。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7]。一是广泛深入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让同学们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以爱国主义教育和榜样示范教育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特有的爱国主义思想和责任担当意识。二是立足身边先进开展模范教育。整合学生在疫情防控中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奉献社会的青春故事,讲述身边的最美志愿者故事,注重把高校大学生青春奉献故事与网络先进榜样事迹相融合。三是精准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抓住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带给我们关于自然生命、社会生命思考这一特殊时间节点,将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厚植学生的思维体系。四是开展好自信教育。坚定信心,认识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大学生的青春风貌。五是教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情怀教育。“疫情没有国界,世界各国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8]。要引导青年学生树立坚定的家国情怀,培养大学生的思想胸襟和开放气度。

因时而进,不断开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与时俱进,要跟上其载体环境改变的步伐,通过多种方法保持教育工作的先进性。疫情防控常态化,倡导大学生保持社交距离,不聚集、不聚餐,因此网上学习、购物、交流等成为生活超常态,使互联网作用得到空前扩张,也使宏观或微观环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大数据产生了紧密联系。处于“微时代”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思政老师养成坚固的数据思维、数据意识,善于开发和使用各类思政教育数据平台。运用大数据分析,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价值观动态、不良行为线索等信息,研判思想、观念、行为等核心指标的变化趋势,以便增强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要善设公众号、微信群等载体,组织推广集理论性、现实性、科学性、娱乐性、实践性等于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让“中国文化”“中国制度”“中国道路”“中国智慧”“中国速度”,成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生动的教科书,占领舆论引领制高点。要强化统筹衔接,综合运用文化、技术、管理、法律等方法,将抗击疫情积攒的宝贵精神财富转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资源,长期引领大学生群体朝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向茁壮成长。

“微时代”,经历了新冠疫情这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考验的大学生在丰富社会经验、人生阅历的同时,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春风化雨下,也必将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前进姿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奋勇搏击,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⑨,谱写新篇章,再续新华章。

猜你喜欢

微时代常态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智珠二则
“5+2”“白+黑”是否应鼓励?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