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0-12-08林嘉丽
林嘉丽
(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西省南昌市 330022)
“微时代”的概述及主要特征
“微时代”是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微媒体”的普及而形成的时代,主要以微博、微信、微视频、微小说、微公益等网络微型媒体为支撑,传播内容碎片精简,传播速度瞬时高效,传播主体多元互动。
“微时代”的到来,使用“微媒体”的主体具有大众性。4G网络的普及,到现如今5G基站的筹建,5G手机进入市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愈发智能讯捷,互联网企业抓住契机研发移动终端和软件。近年来四大运营商提速降费,流量费用降低,致使人手一台移动手机就能实现社交、娱乐、支付、购物等一系列微活动。“微时代”的到来,使用“微媒体”的传播的内容显现碎片化。21世纪科技和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不同人群面临着来自社会的压力层次不穷,赶时间及不耐烦的心理愈发显现,人们愈发青睐于简洁明了的快阅读和浅阅读。因此,“微媒体”设置的一些功能恰好迎合了人们热衷短、频、快的心理,例如微信聊天一分钟的语音限制、写微博18张图片上限等。
在“微时代”背景下,信息传播媒体主要有微信为载体而衍生出的小程序、公众号、朋友圈等;微博为载体派生的热搜、故事、超话等;微视频为载体衍生出的各类短视频软件,如微视、抖音短视频、快手、火山小视频等。“微载体”多样化,给予了人们选择的空间。随着4G网络系统的普及,5G通信技术的试点,网络覆盖范围越发广阔、信息发布转载的速度愈加快速。新的“微媒体”的不断研发,已有的“微媒体”日渐完善,方便了人们对于信息的接收和处理、转载和评论,发表和互动,使得信息的传播越发时效化。
“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者威严性受到挑战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方式受到冲击。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下进行的,教育主客体之间主次分明,教师作为教育主体具有权威性,教育客体由于学识、经验不足等主客观因素而对教师所教授的知识较为信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以讲授法、理论教导居多,形式较为单调,没有较好地突出以学生为本。在微时代下,大学生灵活运用“微媒体”能接受到诸多新颖的微课堂,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创新求突破,大学生将逐渐失去对其的兴趣。大学生群体思想活跃、好奇心强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按部就班、形式单一的授课方法有所冲突。步入“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固守老一套,不能只局限于教室里的理论传授,不能过于烘托教师的威严,而要与教育客体建立双向互动。
思政教育者信息优势弱化,主导地位削减。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接受过系统理论学习、深入研究过相关知识体系,对所教授的知识了然于胸,甚至有些教师不需要辅助教材,就能把知识点理顺、讲解透彻。同时,互联网技术发展缓慢,教师的知识储备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大学生获取的信息渠道较少,较为依赖教师的课堂授课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者依据其信息优势而稳居主导地位。思想政治教育者原有的储备知识量有些会一以贯之、始终有效,但有一些将会随着微时代的发展而过时、出现新的表述,若教师不主动摄入知识量,在教学过程中也许会满堂笑话,被同学们指正出错误,教师的主导地位不攻自破。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使用“微媒体”获取大量的信息,对感兴趣的内容可以深度挖掘,不可否认的是部分大学生学习能力较强、对信息的知晓度及深度广度甚至远超于教师,这样无形中就削减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思政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如若不善于引用一些最新的实例,把握最新的信息动态、不结合学生处于微时代的总总特性,在授课过程会显现出枯燥乏味、纯理论的教授,引起照本宣科之疑,难以信服学生,也难以在大学生心中树立主导地位。
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受到不良冲击
信息多元化和复杂化影响大学生价值判断。纵观客观发展现状,大学生从高中迈向大学是一个转变过程,高中单方面封闭式理论学习、主要是接收课本知识、教师课堂讲授内容,接收信息的范围较窄。步入大学,大学生可以通过课堂听课、课外讲座、网络平台等获取信息,大学生获取信息渠道增多。在“微时代”下,各种各样的观点及思潮充斥着网络,信息呈现多元化及复杂化的特点。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完善的时期,社会主流意识核心价值观没有牢牢扎根于心,在复杂的信息环境下,极易产生盲目心理、跟风心理、激进心理。大学生群体还没有步入社会, 在辨别真假是非的能力方面, 还有所欠缺,容易受到消极落后信息的影响,不但不利于大学生今后的发展, 也不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与此同时,部分大学生自制力及自我管理能力较差,缺乏理性思维能力和信息鉴别能力,在海量及复杂的信息环境里,容易被错误的观点及价值观所干扰,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
网络行为失范影响大学生现实行为规范。在“微时代”下,微博中出现过反社会主义的言论、反中国共产党的行为、不良嗜好的行为,微信朋友圈出现过炫富、拜金、攀比的行为,抖音、快手APP中出现低俗、暴力、虚假等行为。例如微博上出现过“洁洁良事件”,在微博上公然辱华,恶劣的言论行为严重影响了社会风气,树立了不好的典范。当大学生通过“微媒体”观察到这些行为时,很可能导致大学生心理失衡,做出错误的价值判断,学习这些不良的行为及表达方式,最终把网络行为失范的行为带入到现实行为规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更加复杂
网络准入门槛低、舆论主体良莠不齐。在微时代下,各类“微媒体”产生,同类型的“微媒体”在受众度及好评率上存在竞争,为了吸引更多用户,大多数的“微媒体”设置的登录方式多种多样,对年龄、性别、职业等没有过多的限制,部分“微媒体”也没有实名制的要求,人们往往一个手机号码就能注册诸多“微媒体”账号,导致微博、微信、QQ、抖音短视频等“微媒体”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人群。登录“微媒体”的门槛较低,把性格各异、年龄分层、教养不同、职业各异等人群聚集在一起,“微媒体”的舆论主体变得参差不齐。在微时代下,同样的事件会由于舆论主体的见解不一而导致舆论风向摇摆不定,不同的人群发表着风格迥异的内容,不容忽视在发表的过程中,部分人群会故意制作虚假信息、散发消极厌世的思想,他们不顾社会稳定、舆论道德,给网络秩序良性发展带来巨大的隐患,这些部分舆论主体的存在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更加复杂。
网络信息纷繁复杂,舆论内容真假难辨。在微时代下,大学生对“微媒体”的熟悉度增加,使用的频率也随之递增。大学生利用微信、微博、知乎、豆瓣等“微媒体”查阅资料、展开评论、转发分享、发布趣文等,信息的传播打破了时间、地点的限制,网络信息的传递更加具有及时性,丰富性。“微媒体”的设置对用户而言具有一定的自由性和选择性,对用户发布的内容不具备严格的审核功能,一方面突出了用户的主体性,但另一方面也会使得信息呈现不同舆论风向,变得纷繁复杂。辩证看待“微媒体”的存在,大学生能感受到快速传递信息、传输思想、接受反馈等的益处,但同时也会发觉网络充斥着一些虚假宣传、情绪宣泄、负面信息等,这些负面内容混杂在网络信息中,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复杂性。
“微时代”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策略
培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队伍”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媒介素养。首先,思政教育者要提高对“微媒体”的认知能力。思政教育者可以主动去询问大学生热衷的“微媒体”,去探寻其有何优点,提炼“微媒体”的优势用于日常授课过程中。例如在新型冠状病肺炎肆虐期间,全国高校开展“停课不停学”线上教学,遇如此特殊时期,思政教育者要主动认知线上授课“微媒体”,如钉钉、腾讯课堂、QQ群课堂、超星、中国大学MOOC,不排斥不畏惧,综合考量选取适合教学实际和教育双方的“微媒体”。其次,思政教育者应提高媒介使用能力。高校需要吸纳传播学、新闻类、计算机类、管理学类等媒介素养高、技术能力强的的人才,开展网络操作、媒介使用、课堂融入新元素等一系列的培训工作,使得一些年长的思政教育者能用时新的方法最大化的输出知识,也使得年轻思政教育者能利用网络媒介吸纳更广泛的知识。再者,思政教育者要提高媒介批判能力。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需对自我进行监督,保证发布的信息健康、行为示范得体、排除负面消息,传递正能量。另一方面,也应对学生使用“微媒体”进行监督。最后,思政教育者要提高媒介创造能力。思政教育者可利用微信、微博搭建校园交流微平台,通过即时聊天、朋友圈、分享新鲜事等功能实时掌握大学生的动态,在“微媒体”上传播积极向上、富有新颖的内容。
鼓励思政教育者主动利用“微媒体”创新教学。首先,利用“微媒体”,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使得教学过程连贯,教学效果巩固。思政教育者在教学过程前要引导学生即时查找授课相关的资料,使得授课前准备环节饱满,且让大学生课前心理准备充分,更好地融入课堂。在授课过程中,思政教育者根据授课实际情况,可组织开展网络活动,对某一观点进行网络投票、开展线上答疑活动、要求拍摄3至5分钟的微视频、撰写微感悟、设计微标语、分享微日常等,及时巩固教学效果,让大学生真正愿意用其喜爱的方式学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其次,创新“微媒体”,拓展“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思政教育者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设置不同的平台、论坛,群组。创建学习小组群,定期分享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文章,发表与时俱进的文章及感想,组织学生外出学习参观,积极主动利用“微媒体”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力。最后,高校应加大力度支持思政工作者拍摄金品课堂,拨款专项基金,鼓励打造质量高、品质好、新颖性强的微型课堂。同时,思政教育者可以主动开发微课堂,整合“微媒体”所衍生出的资源,进行筛选、加工、创新,并加以融入课堂,丰富教学内容。利用直播平台,在网络上进行授课、分享经验,随时随地解疑答惑,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了解学生的心路历程,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良性运行。
重视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
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和信息鉴别能力。“微时代”传递的信息纷繁复杂,信息的流通复杂多样,涵盖着正面信息也有负面信息,大学生需要不断地提高网络媒介素养和信息鉴别能力,来抵制消极、不良信息的干扰及诱惑。首先,高校需要重视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培养,开设提高学生媒介素养的具体课程,如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文献检索、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微格教学等。同时,高校要邀请现代技术知识丰富的学者来开展增强媒介素养的讲座、会谈,适时开展网络知识竞赛、在社会实践中使得大学提高媒介素养。其次,思政教育者在授课过程中应主动融入媒介素养相关知识,让学生对微时代衍生的新生事物不畏惧,充满新奇感。同时,应潜移默化向学生传导国家最新关于使用网络的新规和传递使用网络正确行为规范,使学生面对微媒体时,能游刃有余、头脑清醒,在微时代下知敬畏、有节制、有理性,明确微时代的一方净土需要共同维护。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培养大学生信息鉴别能力,一分为二地对待“微媒体”传递的信息,既要看到信息的积极作用,利用好“微媒体”,拓展视野、更新知识和交流思想,也要看到信息的消极作用,应提高警惕、自觉排查、坚决抵制不良信息,树立辩证思维、理性思维,努力对“微时代”的信息做出客观的界定、全面的剖析。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利用“微媒体”传递正能量。首先,微时代”信息的传播呈现去中心化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站稳主阵地,创新理论教育方法,让大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思政工作者的教育理念、价值观引领,潜移默化地悟出道理、提高素养。思政教育者要努力收集、整合先进代表人物的优秀事迹等,利用“微媒体”分享、探讨,为大学生树立利用“微媒体”传递正能量的示范。思政教育者要搜寻、挖掘“微时代”积极传递正能量人和事物,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觉悟,发挥激励教育功能。同时也要注重正面教育和反面教育的结合,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感染性。其次,引导大学生自主利用“微媒体”传递正能量,让大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实践锻炼来发挥“微”力量,创造个人“微价值”。弘扬正能量,行动就在我们身边。大学生也可以在“微媒体”,分享读书心得、风景街拍、人生感悟、寻友趣事、志愿公益等,让好读书的品质、发现美的视觉、享受生活的乐趣、善心善举等在“微媒体”留驻,让正能量常在,让青年一代的大学生在微时代互相鞭策、激励。
鼓励大学生深入挖掘“微媒体”益处、进行自我教育。首先,高校及思政教育者不可能对大学生的“微信息”进行全面的审核、监督,需鼓励大学生培养自觉、自发意识,主动发挥“微媒体”的积极作用,利用“微媒体”自主学习,比如利用课外时间观看有益身心健康的“微小说”“微视频”“微书籍”“微课程”,参加“微公益”奉献爱心等。其次,大学生可利用“微媒体”创立各类“讨论组”“学习互助组”等,使得大学生不断不断监督、不断成长。大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学识和经验在“微媒体”上回复他人的疑问,与他人交流见解、对某一事件发表自己的评说,不断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和文字组织能力。最后,“微媒体”无限探寻空间有待大学生去深入挖掘,在挖掘的过程中,也是不断在自我教育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敢于尝试、不断创新的品质。
创新高校网络监管体制
健全“微时代”舆情预测和干预机制。“微时代”背景下,网络舆情是错综复杂的、变化多样的、难以把控的,为了营造有序洁净的网络环境,高校需对“微时代”产生的信息进行全面撒网、分析情况、发现问题,致力于推动构建舆情预测机制和干预机制。首先,高校需要根据新时代“微媒体”的发展趋势,培养专业的运营团队,对学校微博、微博超话、学校百度贴吧、校园论坛、校园公众号、抖音号等所衍生出的信息进行审查,抓严高校网络平台信息准入的门槛,健全“微时代”舆情预测。其次,高校对于“微时代”校园环境中现有的疑惑或负面导向的舆论,要进行及时解答、引导、干预,对“微媒体”的使用主体的心理状态进行及时地分析,对不良的言论进行引导、警告,对虚假的信息进行官方辟谣、对一些低俗的信息进行清除等等,不断地健全“微时代”舆情干预。再者,高校需要融合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发展,整合、分析大学生已有的信息数据,对潜在的舆论危机做好预防,对已有舆论危机要及时遏制,总结舆情危机的规律,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做好提前预测及应对方案。
注重发挥学生干部作用、形成“微媒体”监督合力。“微时代”网络环境的监管需要多方合力,注重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首先,高校要鼓励学生会、各类社团、组织参与到高校网络监管中来,发挥齐抓共管、多方合力的作用,多渠道发现不良舆论,多方思虑舆论解决方法。学生会、各类社团、组织定期开展各类文体比赛、志愿公益、思想成长活动,引导大学生共同构建良好的校园网络氛围,减少大学生不良舆论的产生。同时,高校要畅通“微信息”反馈渠道,便于学生干部简便、及时地反馈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且安排专人及时对接学生干部的舆论反馈,做到分析舆论全面具体、做到引导舆论有条有理。最后,注重发挥学生干部个人在反馈和传递“微信息”中发挥的榜样作用。高校学生干部要提高专业知识能力及思想道德品质、突出政治素养,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微媒体”的使用方法,在监管高校网络环境的发展中发挥基础及综合性作用,做到反馈舆论真实可靠。高校学生干部要做“微时代”信息传递的榜样,引导大学生在“微时代”自我教育、进行对照、发现不足、积极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