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舞蹈混合式教学模式探析
2020-12-08
(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广西 南宁 530000)
伴随着我国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数字新媒体产业互相融合的时代背景下,舞蹈作为一种极具表现力的艺术形式,其创作空间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特征。舞蹈艺术由传统的无舞台转向了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数字化新媒体立体平台。然而在中职舞蹈专业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中职舞蹈专业教材用的仍然是口头讲述与动作指导的单一型教学手段。这样固定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在进行舞蹈知识学习和动作训练的实际过程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受到限制,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一直追求固定化的标准思路,导致中职舞蹈专业的实际教学质量往往难以有效提升。
一、“主体与客体”混合教学,做到教学并重
在新时代的教学理论观念的指导下,构建主义理论是当前的主流教学理论。构建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体化差异。在中职舞蹈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舞蹈知识学习的主体,在舞蹈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学生高度的自主性,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如果要在中职舞蹈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就需要转变传统的舞蹈专业教学理念,构建新型的“教学并重、主体+客体”的教育结构。
例如在引导学生进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东北秧歌这一模块的知识学习时,我在课前将传统教学过程中的课程理论讲解内容为学生上传到网络平台上,比如东北地域的环境、风俗人情和文化底蕴等等相关背景资料,引导学生自行探索并理解教材内容,同时将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记录到随堂笔记当中;在课堂上我就能够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对学生在学习东北秧歌民族民间舞蹈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进行指导和纠正,并带领学生在表演过程当中进行实践,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舞蹈过程的主体地位,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奠定了基础。
二、“线上+线下”相混合,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在中职舞蹈专业的实际教学活动中,部分中职舞蹈专业教师受制于长期以来形成的惯性思维和教学方式的影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以动作技能训练指导为主,对学生进行舞蹈思维训练的意识缺乏,学生往往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形成了被动接受的观念,缺乏对舞蹈知识的探索能力,针对这种情况,中职舞蹈专业的教师在开展实际的舞蹈教学活动中,要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灵活应用能力作为重点。
例如在开展幼儿舞蹈相关内容的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以幼儿舞蹈创编教学电子课程为主要支撑,结合现代化网络教学平台,以构建内容丰富的立体化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创编教学项目,结合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学内容,在“线上”自主获取创编教学项目所需要的资源,构建学习框架,创建教学方案,比如电子教材、微课资源、动画展示、舞蹈音乐设计和经典作品展示等方式,进行多元化舞蹈教学内容设计,提高学生解决实际活动中存在问题的能力。
三、“课内+课外”混合,实施分层教学设计
在中职舞蹈专业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普遍的授课形式为班级授课制度,随着这种舞蹈教学模式的不断实践,逐渐暴露出一个教学弊端,统一化的教学模式忽略了舞蹈专业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职舞蹈教室要开展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分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写作能力和扎实的基本功。
比如在开展幼儿舞蹈基本舞步的相关教学活动时,我指导学生在课前预先登录网络课堂,结合我为学生设计的导学案,根据小组任务去定的小组内部的领导者,然后组内的成员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在课堂上根据小组抢答、任务合作完成、小组中进行示范等方式对预习结果进行展示,教师在此过程中要记录好每个小组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然后开展针对性的舞蹈知识教学活动,通过音乐节奏的把控、对方向的感觉等引导学生针对自身的不足开展学习,比如跳一跳、跑一跑、弯弯腰等小动作的强化训练,使学生在小组的互助互学过程中找到自身的学习目标,促进每一名中职舞蹈专业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四、结语
实践证明,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主导+主体”教育理念,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舞蹈学习,补充并深化了舞蹈课堂教学,使学生在探究与互助中掌握舞蹈知识技能,在思考质疑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信息技术与舞蹈课程整合已成混合式教学必然的趋势,这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