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汉书法艺术的美学价值

2020-12-08陈典提南昌理工学院人文教育学院

艺术家 2020年4期
关键词:两汉蔡邕草书

□陈典提 南昌理工学院人文教育学院

两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期。从书法艺术的发展情况来看,有多种书体并存,书法载体具有多元化,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对两汉书法艺术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扬,并且推动书法艺术的发展。同时,书法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而书法艺术又是中国美学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产物,可以体现我国特有的民族艺术精神。因此,深入研究两汉书法艺术的美学价值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书法家的推动与书学理论的出现

在东汉时期,书法艺术得到快速发展,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书法家,加之朝廷统治者力推书法艺术,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形成和发展。由于受到社会风尚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当时的文人墨客争相练习书法。在这样的艺术背景下,书法艺术得到快速发展,书法人才辈出,并且分为诸多流派。汉代书法的发展,是我国书论史的发展根源,也是我国书法艺术自我完善的重要标志。书法理论的出现,使得汉代书法教育以字书教育为主,随后出现了法帖和书学教育。其中最为具有代表性的为崔瑗的《草书势》,蔡邕的《九势》《篆势》《笔论》等,这些著作流传至今,不仅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也是书法教学的重要依据,同时对汉代书法的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书法成为一门独立存在的艺术。

二、两汉书法艺术的美学价值

(一)崔瑗《草书势》的美学价值

崔瑗,字子玉,涿郡安平(今河北安平)人,东汉著名书法家、文学家和学者,在书法方面擅长草书,师法杜度。崔瑗年少好学多才,青年时期进京,中年举茂才,官职济北相,文章优秀,善于篆隶,尤为精通章草,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草书势》。

在《草书势》中,文章首先介绍文字的起源和书契的发展及书法的产生,详细阐述草书在形成过程中,由于时间紧迫,为节省体力,而产生的一种新型书体,与古代书体有一定的不同之处,即从原有的象形转变为象征,这可以反映实际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新型文字的产生、书契的发展和文字的变化。

《草书势》的后半部分,专门讲解了书法艺术特点、审美效果以及怎样更好展示这些书法艺术的美学价值。文章采用汉赋铺垫的方式,详细表述草书势中的“势”。这就说明崔瑗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基本掌握书法艺术和产生美学价值的根源[1]。“势”是书法艺术的关键,是欣赏书法美的重要内容,也是书法技能得以运用的重要保障。

1.崔瑗的“观其法象”

崔瑗是第一位提出“观其法象”书法艺术创作思想的书法家。实际上“法象”就是指与自然发展规律和道德伦理一致的书法形象,本意是指人符合礼仪的行为,将其引入草书艺术中,就是在书法过程中,既要符合规则,也要具有鲜明的特点。就是说,虽然看起来比较杂乱无章,肆意挥洒,但实际上却又遵循严格的规律[2]。与篆体相比,草书结构显得毫无规矩,与篆书的均匀平稳、整齐等大相径庭。草书打破篆、隶两种字体的平稳圆滑形状,运用独特的笔锋和结构,使得书写方式更加自由,更加能够表达书法家的思想感情。站在崔瑗的角度来看,书法艺术应当具有鲜明的特点,独特的魅力,豪情万丈,打破常理,具有一种创新的书法艺术审美价值。

草书的形成能够体现万物的发展规律,是一种较为抽象的字体,不是客观存在的,是人们从客观存在的自然变化规律和意识中提炼出的一种抽象的字体。在崔瑗《草书势》中,虽然只是简单讲解草书书法艺术,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书法能够成为艺术美学的道理。从草书实用功能来看,能够反映草书本体的特点,也就是说草书以实用之体深化为艺术之体,并且成为独立存在的美学对象[3]。书法采用的是点画符号,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却能够创造出具有生命的特点。书法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象,将其融入写作中,从而形成具有生命力和鲜活力的字体。字体的形式美和形象美,都可以使得人们感受到它的生命力。崔瑗以及他的书法美学思想,对今后的书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为书法艺术美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崔瑗的“法象”也可以理解为在自然规律中寻找灵感,同时也是后人效仿的标准。

2.《草书势》的“势”

《草书势》的中间部分,就对草书的艺术特点、审美效果等作了详细描述。实际上崔瑗已经抓住书法的艺术和审美效果的源头——“势”。“势”是书法艺术的前提,也是书法艺术美学的主要内容。“势”在书法艺术中,是书法艺术中一种较为抽象的审美效果。在两汉的刻石篆书、简牍隶书等作品中均能够充分体现“势”。

“势”是书法美学中最早提出的一个美学概念,主要体现在规律、生命力等方面。“势”不是一种字形,而是一种产生的审美效果。在汉代书法艺术中大多数文人墨客的书法都能够体现“势”。所以,在书法美学界,广泛流传“汉代崇尚气势,晋代崇尚韵律,唐代崇尚法学,宋代崇尚意识,明代崇尚形态”的说法[4]。由此可见,书法艺术美学开始于汉代。实际上“势”只是一种“力”的呈现,一种动作,既不是笔画但又存在于笔画中,也不是字形但又能够体现在字形中,是一种表现的审美效果。

(二)蔡邕与其书法美学价值

蔡邕,字伯喈,陈留郡圉县(今河南杞县)人,东汉时期名臣,文学家、书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少年时期博学好问,师事大儒胡广。蔡邕不仅在书法艺术方面具有较高成就,而且是汉代书法理论的集大成者。蔡邕善于总结前人的创造经验,加之自己对书法艺术独特理解,撰写诸多名著,如《九势》《篆势》《笔赋》《笔论》等,对我国书论史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1.《九势》的“书肇于自然”

在蔡邕《九势》之中,开篇就明确提出,书法艺术与自然发展规律相符合,从而能够彰显书法艺术的自然精神。由此可见,蔡邕的书法艺术思想与汉代书法艺术的“自然生命”相符合[5]。根据文字的前缘,书法艺术来自自然万物的发展规律。所以,蔡邕认为,书法艺术来源于自然,其书写规范应要以自然为准则和标准,书法点画中所包含的规律也应要从自然中感悟,只有这样才可以达到“书肇于自然”的目的。

蔡邕提出的“书肇于自然”,认为书法艺术应要注重自然,达到返璞归真的效果。在世间万物中,其生成和发展都是自然而然的,书法艺术创造以自然为前提,遵循自然规律,顺其自然发展。“道”就是自然,而书法之道就是法其自然。书法创作的最高境界就是无为无造,自然形成。

这里的自然有两层含义,一层为自然环境,另一层为自然而然。自然环境而言,自然又可以成为天然。对于书法艺术来讲,书法的生命力就是体现在自然精神中,也就是存在于世间万物中[6]。汉代文字的产生来源于自然万物中,然后加上创造,成为有一定代表性的艺术符号。文字源自于自然,书法艺术亦是如此。

2.蔡邕的人文美学精神

蔡邕在《笔论》中说道“先散怀抱,任情恣性”,也就是说,人自然而然袒露心声、动情才可以使得书法除旧布新,使其从原有的烦琐到后来的简洁,从而形成多元化的审美效果。蔡邕在《笔赋》中讲道,书法的审美特点表现在朗朗乾坤的阴阳之中,点明了书法美学与阴阳的变化规律有着紧密的联系。有自然就会产生阴阳;有阴阳万物才会呈现多元化发展。而“阴阳”就是生气,一种孕育万物的力量,书法艺术就是将其表现出来。蔡邕十分注重“势”,并且提出将“力”与“势”结合在一起的书法审美。蔡邕的这一观点流传至今,对人们认识书法艺术的美学价值和主要内容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7]。

结 语

汉代书法艺术首先经历汉代前期阶段书法的实用阶段,而后又经历两汉时期四百多年的发展阶段,其最终价值已经超过单一的实用价值。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书法艺术美学价值,从而可以深刻体现汉代人对书法艺术的独特见解和审美能力,促使我国书法开始真正向着艺术化方向发展靠拢,成为推动我国书法艺术发展的重要标志。两汉书法可以体现生命精神。通过崔瑗、蔡邕等书法家相关的书法理论著作,可以提炼出更多的书法艺术美学价值,使得书法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猜你喜欢

两汉蔡邕草书
两汉王朝对匈奴的战争诉求
色彩之喻与中国文学批评——以先秦两汉为中心
鼎盛期|两汉
康里巎巎草书谪龙说卷
蔡邕听琴
自作诗(草书)
《阳泉 草书赋》
倒屣欣逢迎
书法欣赏(草书)
蔡文姬辨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