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达斡尔族传统民歌中的调式交替研究

2020-12-08张军齐齐哈尔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

艺术家 2020年4期
关键词:恩德达斡尔族乐段

□张军 齐齐哈尔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

达斡尔族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内涵深厚,传统民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感情真挚,体现了达斡尔族人民对自然风景、对劳动生活以及对艺术的品位和赞美之情。从体裁种类来看,达斡尔族民歌主要分为四种,即哈肯麦、扎恩德勒、乌春、雅德根依若。本文将依次介绍达斡尔族民歌体裁,并举例分析达斡尔族传统民歌中的调式交替形式。

一、达斡尔族民歌体裁

音乐界将达斡尔族传统民歌划分为四种体裁——哈肯麦、扎恩德勒、乌春、雅德根依若。其中,哈肯麦属于一种歌舞形式,在达斡尔族民歌活动中颇为流行。关于哈肯麦的产生来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哈肯麦产生于篝火舞会,是达斡尔族人民在篝火旁所创作的一种自娱性舞蹈;另一种说法则认为达斡尔族宫廷歌舞,是王公贵族在狩猎结束后用以庆祝猎物丰收喜悦的舞蹈。目前,哈肯麦歌舞保存了传统娱乐性舞蹈、原始狩猎舞蹈和宫廷歌舞元素,同时融入了现代舞蹈精髓,从而有效推动了哈肯麦的创新与发展。在节日庆典和劳动之余,达斡尔族人民经常表演哈肯麦歌舞,表演者大多为女性,演唱过程中不用伴奏乐器,舞蹈者会一边跳舞一边喊“罕伯、罕伯”,舞蹈动作象征着提水、采集、飞翔、捕鱼和与禽兽嬉戏相斗等。哈肯麦充分体现了少数民族载歌载舞的文化特色,唱歌与舞蹈有时共同进行,有时互相分离。而且,哈肯麦舞蹈在表演过程中有一套独特的规律与法则,风格极为鲜明,非常注重手势、眼神、身姿、脚步和动作尺度的有机结合,在挥手、凝视、抬脚等每一步动作中均要保持与整个身体的协调性,避免因动作太大而影响审美效果。与此同时,舞蹈者在表演时会遵守“曲和圆”理念,从舞蹈运动到停止表演的整个过程均会保持欲进先退、欲起先伏、欲伸先屈、欲直先迂和欲高先低等规则,如在指向左边之前会先略微动一下右臂或者右手,另外,再用左手转变左边,进而构成“无曲折不美”的效果。其次,在哈肯麦舞蹈表演时,必须保持动作线条的浑圆性与完整性,切忌带有棱角,如在表演“云手”时,要通过浑圆完整的动作来表演天空流动、变幻的云彩,形成轻盈美观的效果。此外,哈肯麦歌舞表演由三大阶段组合而成,在第一阶段,以民歌演唱为主、舞蹈表演为辅,此阶段所演唱的民歌大多委婉动听,节奏缓慢、轻松,悠扬而明快。到了第二阶段,则以舞蹈表演为主,民歌演唱为辅,此阶段所唱的民歌大多内容短小,节奏欢快,具有欢欣跳跃的特色,舞蹈内容和歌舞内容紧密相连,舞者会根据歌词表演洗脸、梳头、挑水、劈柴等动作。进入第三阶段,没有歌唱,舞蹈者会分为两组,寓意双方在“打斗”,节奏紧张而热闹,舞蹈者会通过呼喊“罕白”“哲嘿哲”和“罕木例”来烘托气氛[1]。

在《树与鸟》的表演中,第一阶段,歌曲演唱节奏舒缓,悠扬婉转,进入第二阶段,主调就发生了变化。

扎恩德勒的汉语意思是“歌”,包括山歌、小调、渔歌、情歌与田野之歌以及舞蹈歌曲。在演唱扎恩德勒的过程中,演唱者通常会用高音使音色更加明亮,并根据歌词内容表达哭泣的情感效果。扎恩德勒歌词内容丰富,在继承传统文化因素的基础上充分融入了当代新歌词,歌词内容涉及范围非常广泛,主要包括妇女采柳蒿芽、采摘黄花的野外劳动以及男子从事田间耕种、收割、草原放牧、撒网捕鱼、林间伐木、赶车、骑马等劳作。如果所表演的扎恩德勒属于山歌,则曲调高亢、节奏舒缓、热情奔放,如果是小调,则曲体短小、婉转、规整。另外,扎恩德勒分无词和有词,相较而言,无词的扎恩德勒起源更早,在表演过程中会加入“哪”“呀”“勒”“呢”“耶”等衬词,这些衬词没有实际意义,属于即兴吟唱,节奏变化自由[2]。随着民歌艺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有词的扎恩德勒,这种扎恩德勒有三种音乐结构形式,第一种是固定式歌词,即在任何演唱场合中,都不能改动所演唱的曲词,像《弯弯的树》《十二月》《美丽》等。第二种曲子是固定的,词是即兴而作,通常表现为灵活的一曲多词结构,像《四季歌》。第三种是曲子和词都是即兴而作,勤劳而有智慧的达斡尔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会触景生情,并借题发挥演唱动听的歌曲。

乌春属于一种吟诵式的民间说唱,兼备说唱性与叙事性两大特征,在表演过程中,会运用四胡进行伴奏,歌词内容主要包括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和英雄人物。一部完整的乌春由序、本文和收尾三部分组成,其中,序是用诗句来概括所要叙述的故事内容与中心思想,本文属于主体部分,曲调变化非常灵活,通常以说唱交替的方式为主,收尾是用诗句来进行总结。乌春表演者通常带有浓郁的情感,演唱时的声音往往带着哭腔,体现了独特的民族艺术特色与演唱风格,乌春代表作品有《仙鹤之死》,这部作品着重体现了达斡尔族人民对生灵和真善美的呵护之情。

雅德根依若与达斡尔族人民的宗教信仰密切相关,达斡尔族人民信仰“萨满教”,而萨满被称为“雅德根”,意思是请求神灵附体祛除鬼魅与病痛,因此,雅德根依若又名“萨满歌曲”,这种歌曲分为请神、接神、送神三个部分,充满神幻色彩。与其他民歌相比,雅德根依若只在祭祀、治病和求神等特定仪式中进行演唱,在具体演唱过程中,担任雅德根的演唱者会进行领唱,另有七八个人或者更多人伴唱,从而构成“一领众和”的演唱效果。而且,演唱过程中没有管弦伴奏,偶尔会根据演唱内容敲击抓鼓。此外,萨满神衣服上所带的配铃和铜镜在跳神过程中会因为身段的摇晃和舞蹈动作叮当作响,起到强弱明显和有音色对比的节奏效果。雅德根依若的歌词属于精练优美的自由体韵文,每一段的行数各有差异,衬词丰富多样,旋律流畅,带有达斡尔族神秘、质朴的原始文化色彩。雅德根依若还会因为种类不同和演唱者的唱腔差异而产生不同的演唱效果,即使是统一曲调的歌曲,也会因为演唱者个人唱腔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特色,如《德扬奎》。

二、达斡尔族传统民歌中的调式交替形式

(一)同宫系统调式交替

从微观视角来看,同宫系统调式交替主要分为三种,即商调式和宫调式的交替,宫调式和徵调式的交替,羽调式和商调式的交替。

从商调式和宫调式的交替效果来看,商调式的音色较为柔和舒缓,宫调式则较为明亮刚劲,因此,这种调式交替变化的音色对比效果非常明显。

《嫁妆》这首民歌属于C 宫系统的商调式和宫调式的交替,因此,前两个乐句均为d 商调式,后面两个乐句转变为C 宫调式。商调式音色柔和而暗淡,宫调式音色明亮,因而,调式色彩对比效果非常明显。

从宫调式和徵调式的交替效果来分析,因为宫调式和徵调式均属于明亮的音色,所以交替色彩对比效果并不是非常明显。

《问答歌》是一首单二部曲式民歌,全曲为G 宫系统,例7 中的A 段属于G 宫调式,B 段转变为D 徵调式,虽然两种不同调式的交替对比色彩不是非常明显,但是不同乐段之间的调式明显不同。在谱例中,第二个乐段徵调式的稳定感明显比第二个乐段稍微差一点,这样的交替变化能够提升歌词的反复演唱效果。

从羽调式和商调式的交替效果来看,这两种调式音色都较为柔和,不同的是,商调式有双重色彩,因而,这两种调式交替对比效果有时比较强烈,有时并不明显。

《鄂又兰米尼门德》这首民歌属于四句乐段结构,前两句为a 羽调式,后两句转变为d 商调式,因为后两句着重强调了徵音、宫音和角音对商音的支持,所以音色更为明亮,调性没有变化,调式色彩对比效果明显。

(二)同主音调式交替

同主音调式交替特指在五声调式音乐中,调式主音没有发生变化,而调式、音列和宫音发生了交替转变。转换对比手法,这种交替转变效果比同宫系统交替的效果更为明显,也会产生强烈的调性色彩对比。

《诗仙李太白》这首民歌主音没有变化,调式、音列和宫音均发生了转变,因此,调性对比色彩非常显著。

(三)向下五度宫音系统转调

向下五度宫音系统转调主要是在复乐段的第二个乐段中,将角音转变为清角音,使歌曲转入宫调式的Ⅱ级羽调式。这种交替转调方法改变了宫音、音列、调式和调式主音,因此调性转换和调性色彩对比都非常明显。

《雅德根依诺》属于复乐段曲式,前八小节第一乐段是F 宫调式,第二乐段的前四小节第一乐句是第一乐段的第一乐句的重复,也属于宫调式,第二乐段的第二乐句即结束句则转到了 B 宫系统的g 羽调式。全曲最后结束时,又将第二乐段重复了一遍,以此提升了g 羽调式的稳定感[3]。

结 语

总而言之,达斡尔族民歌几乎渗透到了本民族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是达斡尔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歌体裁与不同的调式交替效果各具特色。

猜你喜欢

恩德达斡尔族乐段
贝多芬降e大调第十八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曲式分析
解析钢琴改编曲《彩云追月》的美学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达斡尔族刺绣艺术的社会学意蕴研究
达斡尔族民歌音乐与钢琴的交融 钢琴曲《达斡尔情—农夫打兔》音乐形象塑造
鄂铁柱:达斡尔族老人12年“淘”出一座民俗博物馆
文章末尾画只猫
材料作文“以德报怨”“以直报怨”导写
江南丝竹器乐合奏曲《三六》
文化生态学视阈下城镇化对达斡尔族社会生活的冲击
犟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