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仲子与《国立女子师范学院校歌》
2020-12-08沙欣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沙欣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一、杨仲子
杨仲子原名杨祖锡,字仲子,出生于1885 年,江苏南京人,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音乐教育家和篆刻艺术家,也是我国音乐专科教育的奠基者与开拓者。杨先生自幼聪慧好学,尤其热爱音乐、书画和篆刻艺术,再加上出身于书香门第,这使他有着很深厚的国学基础[1]。1904 年,杨仲子远赴法国留学,攻读化学专业,并获得工程师文凭,同时在业余时间学习音乐。杨先生毕业后又于1910 年考入瑞士国立音乐学院,主修钢琴及作曲专业,并研习音乐美学、音乐史等学科。1920 年学成回国后,他立刻投身到了祖国的音乐教育事业中。他先是与萧友梅一同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开辟了音乐科,并担任系主任和钢琴教学的工作,这也是我国首个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系学科,其后他又担任了北大音乐传习所和北京艺术专科学校的钢琴教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杨仲子几经辗转于1938年到达重庆,并担任了新成立的国立女子师范学院音乐系主任兼教授。1941年又担任了在重庆青木关组建的国立音乐院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杨先生担任了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主任。
杨仲子先生为我国现代音乐教育事业投入了毕生的心血,开启了我国高校音乐专科教育的先河。除此之外,杨先生在学术研究和音乐创作上也颇具建树,他翻译和撰写了《西洋音乐词典》《音乐教授法》等著作。音乐作品代表作有《初恋》《瀑布之下》《冰泉的琴韵》《晨曦》《梅语》《斜阳》《国立女子师范学院校歌》等[2]。
二、国立女子师范学院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教育部于1940 年在重庆江津白沙镇创立了国立女子师范学院,首任院长为谢循初。抗战胜利后迁校至重庆九龙坡区黄桷坪。1950 年,国立女子师范学院与几所院系合并为西南师范学院。
作为当时女子师范的中坚力量,国立女子师范学院从办学思想到学科设置都对当时的女子教育机构和之后的女子师范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引导和示范作用。在学科和课程的设置上,国立女子师范学院立足于实际,注重基本素质教育,这些在当时非常全面和规范的设置,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教育质量得到了保障。在教学和科研上,秉承理论实践并重,学以致用的原则并积极推动学院的学术文化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在抗战的艰苦环境下发展壮大,为当时的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输送了新鲜血液,也为我国女子师范教育留下了非常珍贵的经验财富[3]。
三、国立女子师范学院校歌
校歌是学校精神的集中体现,抗战时期的校歌由于其所处时代的特殊性,更能凸显这一特征。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在我国师范教育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和影响力,所以研究能够彰显其思想主张的校歌对我们了解其大学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歌词释义
这首校歌的歌词由文言写作,虽然当时白话已经非常成熟,并形成了统一的语体,但是因为文言厚重典雅,意蕴深远的特点非常契合大学浓郁的文化氛围,所以这一时期的高校校歌几乎都是以文言为主[4]。虽然《国立女子师范学院校歌》的词作者不详,但是从歌词的文笔中可以看出作者国学功底深厚,有着很高的文学品味。纵观全文,对仗工整,语句精练,古朴中透露出灵秀之气,视野宽广并且气宇轩昂。根据当时校歌填词都由著名的文学家或知名学者撰写的惯例,笔者推测这首歌词有可能是当时在国立女子师范学院任教或居于重庆的某位学者所作。
歌词共分为两段,第一段歌词的开篇就为我们展现了气势磅礴的雄伟气概,“建国启鸿图,开来继往在吾徒”明确表达了国立女子师范学院的精神向往。“垂髫负笈担囊俱,四方景从来舟车”再现了在特殊艰苦的时局下,莘莘学子克服重重困难从四面八方相聚到学院求学明理的场景。第三句“成德而达材,女师学院崔嵬哉”,“成德”出自《周易·乾》“君子以成德为行”,“崔嵬”出自《楚辞·七谏》“高山崔嵬兮,水流汤汤”,有形容事物高大雄伟之意,在这里作者赞颂了女子师范学院树德育人的崇高精神。第四句“念九年秋作其始,层层缔造高自卑”,“高自卑”出自《礼记·中庸》,“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卑”在这里是低处的意思。这句的喻义是勉励学生把在学院的学习看作新的开始,循序渐进,以取得更多的收获。“矜式国人正风化,作之师表扬芳辉”中的“矜式”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意思为尊敬效法,起示范作用。此处作者勉励学生为人师表,给国人做出表率。第六句“文质彬彬兮,履道坦坦兮,惟任重能至远兮,惟明诚能自反兮”,其中“文质彬彬”“履道坦坦”表现了作者希望学子们成为文雅有礼、为人坦荡的饱学之士。随后一句中“任重致远”出自《周易·系辞下》,“明诚”“自反”出自《礼记》,这句是作者鼓励学生们不惧困难,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担负起振兴民族的重任。
第二段的第一句“菁菁者莪在中阿”出自诗经《小雅·菁菁者莪》,大意为山坳上植物葱茏茂盛。这句歌词借用诗经中比兴的修辞手法,喻指作者对学院培养大批优秀人才的美好愿景。第二句“以今视古有所过,施教平等无偏颇”,展现了作者对国立女子师范学院的创办以及提高女性地位、平等施教的教育理念的高度评价[5]。“巾帼何多让,传经读史昔所尚”充分展现了作者呼吁男女平等,以及鼓励女性接受教育掌握自己命运的精神信念。第四句“笳拍璇锦宁足夸,教育英才作明望”盛赞女子师范教育是非常伟大的事业,应该大力倡导,并且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成果。第五句中的“他年广厦千万间”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者在此处以宽广的气魄期盼和预示着未来国家与民族必将复兴,教育事业也必将在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历程中繁荣昌盛并且发挥巨大的作用。
两段歌词中体现出不同的侧重点,第一段开宗明义地指出了国立女子师范学院的办学理念:树德育人,为人师表。第二段彰显了学校女子师范教育的办学性质:呼吁男女平等的受教权利,培养有知识、有理想的新型女性。
(二)音乐分析
纵观杨仲子先生的音乐教育生涯可以发现,他的音乐教育思想是有着很大变化的。在归国后的头几年,杨先生主要致力于创办音乐学科,以教授西方音乐为主。后来在其好友刘天华、肖友梅的影响之下提倡音乐教育的“中西并重”,并积极投身于振兴国乐及其改革的事业中。《国立女子师范学院校歌》的创作时间应该是杨先生到达重庆后的1939 年至1941 年,从歌曲的创作风格上我们可以看出杨仲子先生结合歌词特征巧妙地运用西方的作曲技法,使歌曲中充满“中西合璧”的元素[6]。
歌曲采用了西式的♭B 大调,但是歌曲的结构又采用了中式的“起承转合”的结构。第1 至8 小节是“启”的段落,作者在第四小节中加入了一个变化音♭A,从和弦结构上来看,♭A 音是四级属和弦的七音,有下行半音解决的趋势。从旋律所体现的和声因素进行推测,♭A 进行到G 的旋律构成是将第七级音解决到了下属和弦的三音上,产生向下属方向离调的和声感受,这个巧妙的设计为旋律赋予了新鲜感。“承”的部分为第9 至12 小节,这部分承接了上个乐段的弱起节奏,旋律呈现出起伏上扬之势。“转”的部分由第13至16小节构成,这一乐段的音乐态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与前面形成了明显的对比,旋律以分解和弦的形式进行。第17 至24 小节是“合”的部分,这部分作者采用了号角式的创作手法,结尾处也采用了主和弦的分解和弦进行,具有补充终止的性质,具有很强的感召力。
节奏方面,歌曲以弱起节奏和三连音为主的主导动机起始,同时运用了附点节奏,使歌曲的旋律极富动感,充满了前进的势能。中部与结尾又出现了以三连音为主的主导动机节奏,但是与歌曲的前半部分节奏相比较为规整,进行曲风格的节奏催人奋进,使人充满了勇往直前的力量。
旋律方面,曲中变化音的巧妙运用让旋律增添了许多灵动。歌曲的中段,上扬的旋律线条结合富有活力的节奏,使歌曲呈现出了青春洋溢、积极向上的情绪。后半段有着号角式的音调色彩,尤其是最后一句的八度音程的跳跃,极富号召力,将全曲推向高潮[7]。
结 语
山河犹在,人事已非,2020 年恰逢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创办八十周年,也是杨仲子先生归国投身祖国教育事业一百周年,国立女子师范学院的大学精神以及杨先生为现代音乐教育做出的贡献依然值得我们缅怀和深思。让我们继承他们的理想,振兴教育事业发扬民族文化,向着歌中所唱的“他年广厦千万间,薪火之传播天壤”的崇高理想努力奋斗。